女媧捏泥人,捏出天下第一瓷器之國竟是這個國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出自晚唐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前兩句。

詩人的感懷是:越窯經歷火的洗禮,在九秋風露中,終於「奪得千峰翠色」,足以表達了詩人胸中豪壯之志,借用越瓷奪得千峰翠來抒發自己的情懷,不由的讚嘆,好一句『奪得千峰翠色來』。

今天就帶領大家走進陶瓷藝術歷史,盡情感受陶瓷藝術的魅力。

陶瓷藝術家徐初澤 懸雕瓷畫《百年風雨》記載了中國百年發展歷程

中國以生產精緻的陶瓷聞名天下,而在中國的陶瓷發展史上,則是先有陶再有瓷,所以陶藝在中國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

中國的英文名稱叫China,所以中國又叫「瓷器之國」,陶瓷的發展與人類的繁衍生生相息,人類的生活中已經與陶瓷有關,隨著時間的變換,陶瓷的發展是經久不衰,長生不老的。

從史前原始社會人類掌握了火的技術開始,陶瓷就應運而生。

掌握火的使用方法——使用泥——發明陶器——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出現——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黑陶出現,從陶器(商代白陶器、印紋硬陶器)過渡到原始瓷(商代青釉器)、秦兵馬俑、漢代鉛釉陶、魏晉南北朝陶瓷俑、唐三彩、瓷器(宋代:鈞窯、哥窯、官 窯、汝窯和定窯、景德鎮元代四大名瓷:青花瓷、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明清青花瓷,再到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中國陶瓷在歷史長河中得到了里程碑式的發展。

秦代兵馬俑陶

西安兵馬俑

秦代的制陶主要以模為主、塑模結合、分件製作、逐步套合和入窯繞制、出窯繪彩的方法。

陶俑頭部大都是合模製成,俑腿和俑身是採用模製或泥條盤成,臂和手用模製或手工制,對各個細部的製作,運用塑、模、捏、貼、刻、畫等方法。

身部是在打好初胎後再復泥,用手製成衣服,刀刻出甲片,再製作印模壓成甲釘。

陶馬的製作也是採用分件合模和堆塑的方法製成,分件製作後,安裝套合,用泥粘接,然後入窯燒制,燒好後繪彩。

完成這一巨大工程,不由的敬佩古代人類的智慧,用陶展現了號稱七國最強戰隊的秦軍風采。


漢代鉛釉陶

漢代陶瓷藝術品

漢代陶瓷是中國陶瓷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廣泛上釉。

漢代燒陶工藝吸取了原始瓷器器表上釉的經驗,又燒制了以銅為呈色劑的低溫鉛釉陶器,釉陶能在低溫中燒成,主要原因是釉中配有大量的鉛,鉛釉含毒性,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並不使用,漢代重視厚葬,因此漢代釉陶作為殉葬陶器模擬日常用品,稱為「明器」,供死者在陰間所用。

但漢代鉛陶的燒製成功,不僅是漢代陶器的一大成就和特點,開創我國低溫釉陶先河,而且對我國漢以後陶器生產影響深遠。


唐三彩

唐代陶瓷藝術品 唐三彩

隋唐是我國瓷器的高度發展時期,唐三彩的出現正是唐時期陶瓷發展高峰,三彩是釉色混合使用效果的通稱,並不限於三種顏色。

三彩是指釉色而言,上釉多以紅、綠、黃為主,故稱「唐三彩」。

主要採用數種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用氧化銅燒成綠色,氧化鐵燒成黃褐色,氧化鈷燒成藍色,並用鉛作釉的溶劑,利用鉛在燒制過程中的流動性燒成各種複合的色調,唐三彩多為二次燒成。

由此,唐代藝術陶是盛唐的精神寫照,主要體現在唐三彩陶瓷藝術的成熟與氣魄。

唐三彩的造型主要為人物、馬、駱駝,其中以人物俑佔多數

宋代陶瓷發展

宋代瓷器 官窯

中國瓷器發展到宋代時期名窯崛起,陶藝的技藝精湛,流派眾多,陶瓷藝術完全呈現出百花爭艷、空前繁榮的局面。

這根宋代的文治政策有關,宋時湧現出了文學藝術各方面的大量人才,以各種工藝美術的普遍發展,更是促進了陶瓷藝術發展的水平,堪稱中國陶瓷史上的黃金時代。


明清陶藝發展

陶瓷藝術品 青花瓷

隨著時代的發展,陶瓷發展到明清時期,明清兩代的瓷器在胎釉質地和紋樣色彩上都得到了發展和提高,五彩、粉彩等創新,官窯青花最有名的是明代永樂、宣德、成化三朝和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期。

無論是原料質地、加工工藝和釉料的配製加工等各個方面無不做到精益求精,不僅裝飾皇族尊貴的龍鳳等特殊紋樣外,整個風格都在追求一種豪華富貴的風格。

而民窯青花在胎釉和顏料質地上,大部分都次於官窯,但在紋飾上題材豐富,形式多樣,蘊藏著廣大民眾在藝術生活中單純樸素瀟洒的自由氣息。

青花瓷器為明、清兩代瓷器生產的主流,歷經四百年不衰,中國陶瓷得以完整的傳承下來。


陶瓷藝術大師徐初澤作品《九龍寶瓶》

總之,中國陶瓷經過時代變遷,能一直昂首向前不斷改革發展,除了中國文化歷史的沉澱,還有大批陶瓷藝術家不斷的傳承下去,陶瓷藝術作為中國國粹文化,經過中華兒女的不斷傳承與發展,必將屹立於世界之巔!

下一期繼續為大家說說現代陶瓷藝術的改革與創新,感謝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