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史詩」鑄周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外觀

西周何尊,其腹底銘文中出現了最早的「中國」一詞

何尊銘文中的「中國」

西周胡簋,周厲王所制,目前發現的最大青銅簋,有「簋王」之稱

作為「青銅器之鄉」,陝西寶雞,從不缺故事。

寶雞,古稱陳倉,是華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發祥地。

「治國不以禮,猶無耜(sì)而耕也」,3000年前寶雞地區的周禮,浸潤在周人生活的點點滴滴。

凝結當時先進技術的青銅器,自然成為「禮」的載體。

隨著時光的推移,寶雞這片厚土,不斷發掘出青銅器瑰寶。

近日,記者探訪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翻閱那流傳數千年的「青銅史詩」。

石鼓園內大氣雄渾

走進位於市區東部的中華石鼓園,仿佛推開了歷史的大門。

園區分為兩大區域:以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為中心,仁、義、禮、智、信「五德園」和周文化牆,構成周文化區域;以石鼓閣為中心,「敬天祭祖、秦公盛典、涉馬渡河、車馬盛獵」等石鼓詩文雕塑,構成秦文化區域。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以集中收藏、研究、展示青銅器為主的國家一級博物館。

」剛走進園區,博物院院長陳亮就介紹,何尊、胡簋(guǐ)等上百件國寶均陳列於此,「館藏青銅器數量多、種類全、價值高,是展現周秦文化和中華文明的藝術寶庫。

單是博物院建築,就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

它依山而建,南依秦嶺,北望渭水,採用了傳統的高台門闕形式,層層遞進,氣勢恢弘。

主體建築造型別具一格,牆面由土黃色銹石砌成,羊首浮雕和青銅紋飾裝飾其上,極具歷史厚重感。

陳亮介紹,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寶雞市博物館,1998年遷到公園南路,更名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2010年9月,新建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在中華石鼓園落成並免費對外開放。

目前,博物院收藏文物12761件/組,設有《青銅鑄文明》基本陳列和3個常設專題陳列——《對鏡貼花黃》《陶語訴春秋》《明月照瓊琚》。

基本陳列有「青銅之鄉」「周禮之邦」「帝國之路」「智慧之光」四部分,薈萃了寶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1500多件。

「周韻秦風,大氣磅礴。

」從甘肅天水專門趕來的遊客小林,對石鼓園和博物院裡的金石文物興趣盎然,「國寶重器,渾厚凝重,看來不虛此行!」

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說起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院之寶」,首先當屬「何尊」。

何為何尊?尊是古代的盛酒器,何尊的主人是一位叫「何」的西周貴族。

「它的器形上圓下方,體現著古人天圓地方的思想觀念。

通體四道透雕的扉棱,整齊有序,極富立體感。

」陳亮介紹道。

仔細端詳,何尊紋飾華麗,腹部雕有饕餮獸面紋,粗大捲曲的獸角翹出器外,頗有騰躍欲食的動感。

說起當初出土的故事,何尊遠沒有今天這般光鮮。

1963年秋,寶雞縣賈村塬農民陳堆,無意間發現後院坍塌的崖面有兩道亮光。

夫妻倆搬來梯子,爬到崖上用手一刨,一件器皿滾落下來。

後來為討生計,家人將器皿賣到廢品站,換得30元。

1965年,寶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將其徵集入館。

1975年,「全國新出土文物匯報展」在北京舉行,何尊被借調參展。

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在清理鏽蝕時,發現了器內底部銘文12行122字,其中包括最早的「中國」一詞。

這一發現讓何尊身價倍增。

上世紀80年代,何尊曾多次應邀赴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家展覽。

何尊的由來牽涉到兩個身份非凡的「年輕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和同宗的貴族何。

成王五年四月丙戌,成王召見了何,勉勵他效法父輩,為國效力。

為此,何鑄造了這件精美的青銅器,記錄周成王營建成周洛邑的重大事件及對他的訓誡。

對於文明的傳承,文字至關重要。

青銅器出現後,金文應運而生。

何尊腹底銘文中,刻有「宅茲中國」,這是迄今發現的「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

「宅茲」,指「居住在這裡」;「中」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像旗杆,本義為「中心」,「國」字由城池和兵戈構成,「中國」就是國之中央。

隨著歷史演進,「中國」一詞,逐漸派生出更廣泛的含義,最終成為我們國家的名稱。

「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陳亮十分感慨,「走過3000年歷史長河,何尊『中國』重現於世,而『中國』已經拓展到960萬平方公里土地,成為每一個中華兒女自信自豪的源頭。

金文載史意義非凡

除了何尊,博物院收藏的胡簋、逨(lái)盤等國家一級文物,其銘文都記載著數千年前的為政準則或國之大事,堪稱一部部「青銅史書」。

1978年5月,寶雞市扶風縣齊村村民挖水塘時,推土機推出一堆青銅碎片。

仔細查看,竟發現了一個「大傢伙」,西周第十位天子周厲王所制青銅器——胡簋。

簋,古代盛食器。

胡簋通高59厘米,腹深23厘米,最大腹圍136厘米,重60公斤。

據了解,胡簋是迄今唯一有明確紀年的西周厲王自作器,也是目前發現最大的青銅簋,有「簋王」之稱。

「簋的雙耳呈象首形,簋體下有正方形方座,加強了穩重感,腹圍和方座上均飾直棱紋,頸部和圈足飾一周竊曲紋,上下相互對照呼應。

」陳亮說,胡簋腹底鑄的124字銘文尤為珍貴,文字表明周厲王制此祭祀寶簋,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及其自身,賜降多福、長壽與智慧。

寶雞青銅器出土前的狀態,包括遺址、墓葬、窖藏等多種形式,其中以窖藏最為獨特。

對於窖藏產生原因,陳亮表示,西周晚期戰亂頻繁,貴族逃跑時將帶不走的青銅器埋藏地下,期望天下太平後再回來使用,但卻再也沒有回來。

2003年1月19日,寶雞眉縣楊家村五位村民,在村北坡取土時發現窖藏。

當晚,市文物部門進行搶救性發掘,共出土西周青銅器27件,件件有銘文。

其中,鼎12件、盉(hé)1件、盤1件、壺2件、鬲(lì)9件、盂1件、匜(yí)1件,銘文共4048字,據考為西周貴族單氏家族的器物。

作為其中歷史價值最高的一件,逨盤內鑄銘文21行372字,以第一人稱記述了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12代天子征戰、理政的故事,既歌頌了周王的豐功,又昭示了家族的榮耀。

它還印證了《史記》中西周諸王世系,意義非凡。

千年時空流轉。

如今,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正努力讓浸透歲月風煙的古老文物,煥發出新的生機。

博物院用現代科技手段,將實物展陳、多媒體展示、場景復原等有機結合,給人以歷史的啟迪和藝術的享受;以「青銅樂坊」青少年教育活動為依託,打造「我們的節日」「青銅樂坊歡樂行」等品牌;策劃「我行我塑——泥捏青銅器」「暑期小小講解員」等諸多活動,讓青銅文化走近孩子們身邊。

「華夏子孫,當敬畏歷史。

吾輩傳承先祖的智慧,也將開啟新的壯闊征程。

」陳亮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尋找青銅文明 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位於 陝西省|新浪旅遊微博| 2014年06月18日15:01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為中國最大且是唯一的青銅器博物館,地處「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佛骨聖地、社火之鄉」陝西省寶雞市。全院由青銅之鄉、周禮...

青銅史書耀千年!

寶雞,古稱陳倉,是華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發祥地。「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周禮浸潤這片土地的點點滴滴,也造就了「青銅器之鄉」。「數量多、重器多、精品多、銘文多、標準器多」是業內專家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