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讀懂考古發掘密碼,打開歷史脈絡封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譽為考古界的「奧斯卡」,日前,「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正式揭曉,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局聯合發掘的山西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突破重圍,成功入選。

迄今為止,山西已有13個項目14次獲得該獎項。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走近這些歷史的遺蹟,了解考古發現背後的文化傳承與歷史脈絡。

河津窯口為山西瓷器歷史「填空」

固鎮瓷窯址位於河津市樊村鎮固鎮村,地處汾河與黃河匯流的三角洲地帶,距河津市約7公里。

歷史上有關河津窯的文獻記載相對較少,僅在個別明清文獻中略有提及,但它的問世卻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究竟是何原因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為考古發掘「點讚」

近年來,河津窯考古隊分別在北澗疙瘩、上八畝和下八畝三個地點進行發掘,共計發掘1039平方米,清理制瓷作坊4處、瓷窯爐4座、墓葬1座、水井1處、灰坑35個,出土數以萬計的瓷片、窯具,以及一定數量的陶器、銅錢、鐵器、骨器等,時代為宋金時期,以金代遺存為主。

★為瓷器傳承「添彩」

河津窯固鎮遺址出土可復原瓷器千餘件,瓷器品類有粗白瓷、細白瓷、黑醬釉瓷及三彩瓷,器形有碗、盤、碟、罐、枕、盆、瓶、盒、器蓋等,裝飾工藝有白地黑畫花、剔花填黑彩、珍珠地劃花、黑地白繪花及印花,題材以詩詞、花草為主,紋樣層次分明,流暢活潑,技藝嫻熟。

其中北澗疙瘩地點出土的北宋細白瓷,胎白而細密、堅緻,釉色瑩潤,造型簡潔大方,可媲美定窯白瓷。

通過對該地點瓷片標本的X螢光分析,顯示其燒成溫度可能極高,白度不遜於邢定鞏白瓷,代表了同時期較高的燒造水平;上八畝地點出土的金代瓷枕採用剔花填黑及珍珠地劃花裝飾工藝,枕面飾竹節狀壺門開光,特色鮮明,工藝精湛。

另外,在個別器物腹、底發現有印花或墨書的「馬四」、「馬家椀□」等款識。

★為瓷器出處「尋根」

復原後的河津窯瓷器從形制、款式以及上面的花紋,都與在國內外博物館館藏的一些藏品相同。

比如收藏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日本靜嘉堂文庫的六角形剔花填黑彩瓷枕,與河津窯出土的剔花填黑字文字枕的殘片相同;北京故宮博物館珍藏的珍珠地劃花瓷枕曾經是個「謎」,因為在國內任何窯址中都沒有發現類似的,可是在河津窯考古發掘中,就發現了珍珠地劃花瓷枕的殘片。

這些殘片的問世,解決了國內外不少博物館館藏古瓷器出處的問題,為這些古瓷珍品找到了「根」。

★為瓷器製作「獻藝」

河津窯中發現的制瓷作坊多為窯洞式,作坊底面遺存保存較完整,有澄泥池、沾漿缸、灶址、石磨盤、石臼等遺蹟、遺物,涵蓋原料製備、制坯、晾坯等環節;瓷窯爐均為半倒焰式饅頭窯,由通風口、扇形單火膛、窯床及雙煙室組成,不同之處在於通風口的位置、窯床及煙室的結構及大小等。

河津窯的發現、窯爐遺蹟的存在,使得古代瓷器燒制方法能夠直觀呈現;作坊內出土的工具,讓製作工藝顯露無疑。

★為瓷器發展「填空」

山西的宋金瓷窯址雖不比五大官窯的規模,但是要想了解中國的陶瓷史必先要了解山西的陶瓷史,許多制瓷工藝和技術都要在山西溯源,這次河津窯固鎮遺址發現的制瓷作坊及瓷窯爐,填補了山西地區無相關制瓷遺蹟的空白,為研究宋金時期河津窯的制瓷流程、燒窯技術、裝燒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地宮探秘墓穴之內物華天寶

除了此次河津窯,山西還有很多歷史遺蹟入選「考古奧斯卡」,其中對陵墓的發掘占有大的比重。

這些墓穴的發現和搶救,為我省考古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出土的文物遺存為了解山西乃至中國的歷史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山西晉侯墓地的發現與研究

曲沃晉侯墓地是一處西周早期晉國王侯貴族墓地,其埋葬時代幾乎貫穿整個西周時期。

現已發現8組17座晉侯及其夫人墓葬、陪葬墓4座、祭祀坑數十座,並探明車馬坑5座。

出土有大量華麗精美的玉器、青銅禮器等隨葬品。

隨葬的玉器種類繁多,裝飾華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西周時期等級最高的玉器。

山西晉侯邦父及夫人墓

晉侯墓地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30米,九組十九座晉侯和夫人墓葬在墓地分三排排列。

發掘工作開始於1992年,從1992年至2000年,先後做過6次發掘工作。

第四次的發掘於M64出土了「晉侯邦父」鼎。

山西太原虞弘墓

虞弘墓,我國第一座經過科學發掘、有準確紀年、並有著完整豐富中亞圖像資料的墓葬。

其漢白玉石槨上雕刻圖案中的人物服飾、器皿、樂器、舞蹈內容以及花草樹木,均取材于波斯和中亞諸國,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反映中亞古國和東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豐富、最珍貴的實物資料。

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齊徐顯秀墓

太原北齊徐顯秀墓是目前已知北朝保存最為完整的壁畫墓。

墓中最重要的是出土了300餘平方米彩繪壁畫,包括墓道兩側的儀仗出行隊列,墓室四壁的墓主人家居宴飲、出行備馬備車場面,以及天象神獸等內容。

山西芮城清涼寺墓地

芮城清涼寺墓地屬於寺里--坡頭遺址,遺址最早發現於1955、1965年,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二期文化,墓地總面積近5000平方米。

2004年的發掘共清理墓葬262座,墓葬排列有序,南北成行,東西成列,同時也存在著比較複雜的打破關係。

墓內共出土玉璧、玉鉞、玉琮等玉石器200餘件。

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

墓地範圍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50米,面積約 300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 300餘座。

截至目前,共發掘墓葬191座,出土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各類文物2000餘件,在一號墓內發現了目前我國時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荒帷。

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

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地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御河之東、沙嶺村東北約1公里的高地上,12座北魏時期墓葬共出土文物200餘件。

其中一座保存精美壁畫且有文字紀年的磚室墓,編號M7,位於墓群的北部,為長斜坡墓道磚構單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組成。

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

大河口西周墓地位於山西翼城,占地面積約4萬餘平方米,有墓葬千餘座。

考古工作者在對墓地進行的發掘中,不僅首次發現了漆木俑、原始瓷器等國寶,而且首次發現西周時期三足銅盂、三足鼎式簋等珍稀青銅器,個別墓葬甚至發現有金器。

大河口西周墓地的發現為研究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度、器用制度和族群融合等歷史和考古問題等具有重要意義。

遺址尋蹤古蹟之中彰顯傳承

歷史遺蹟的發掘與保護是考古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一個時期的部落、村莊甚至城市的遺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和文化傳統,對於研究歷史宗教文化人文習慣具有重要的價值,山西作為中華文化的發祥地,遺蹟的發掘與保護更是至關重要。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第三窟遺址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崖高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中上部鑿12個長方形石孔,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

後室南面西側的三尊造像是隋唐時期的衣冠服飾和造像風格,為北魏以後加刻的作品,體現了佛教塑像的傳承與不斷發展。

小浪底水庫東漢漕運建築基址及古黃河棧道

總長5000餘米的黃河古棧道遺蹟,整個建築地面及圍牆均挖土夯築而成,牆垣內地表分布有排列有序的大小兩種柱礎石。

所獲遺物多是泥制灰陶板瓦、筒瓦和正面模印篆體「關」字瓦當。

遺址的使用年代為西漢中期至東漢,其形制與漢長安城內的武庫和渭河南岸同時期大型糧倉--京師倉有相似之處,可能具有倉儲轉運和軍事守備雙重作用。

山西吉縣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

山西吉縣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是中國目前距今2萬至1萬年間現存面積最大、堆積最厚、內涵最豐富的一處原地埋藏遺址。

遺址里共清理出4個用火遺蹟、修整石器的工作區、2000餘件石製品、動物化石以及製作精美的蚌質穿孔裝飾品,體現了舊石器時代的生活風貌。

山西柳林高紅商代遺址

高紅遺址是目前中國北方發現的唯一一處殷商時期有著大型夯土建築、與商文化面貌迥異的方國遺存。

7號夯土建築具有宮殿規模,非集團的力量不能做到,絕不是一處普通的聚落居址。

有專家推測,這裡可能是史籍記載的商代晚期在商王朝的西北部、北部活躍著的與商王朝處於敵對狀態的工方或工方內某個政治集團的權力中心所在。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窟頂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

西部寺院遺址位於雲岡石窟一區,發掘於2010年,是一處較完整的寺廟遺址,包含北廊房、東廊房、西廊房、南廊房、塔基和磚瓦窯等遺蹟。

該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和器物時代屬北魏至遼金。

兩處寺院遺址的發現,有助於了解北魏雲岡寺院的結構、布局和規模,印證了《水經注》描寫雲岡石窟當年「山堂水殿,煙寺相望」的雄宏氣象。

小編搭話

考古是通過發掘和調查古代人類的遺蹟遺物和文獻來研究古代社會,通過研究遠古人類的遺留物,探索人類文化的起源,歷史文明的進程。

考古發掘的本旨不是獲獎,而是通過對實物的材料來直接了解歷史,而了解歷史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服務現在以及未來的發展。

五千年的山西文明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寶貴的財富,它也激勵著我們創造下一個五千年的文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雲岡石窟的考古發現(上)

王雁卿雲岡石窟的歷史不只是開窟造像的歷史,也包括千百年來在石窟周圍活動的人們保護石窟和生活的歷史,七十多年來的考古調查和發掘正在逐步揭示。 雲岡石窟的考古發現從時間段上可分五次。一、1938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