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十個最大考古發現,獨家領隊解讀一篇看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年一度的「中國考古奧斯卡」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剛剛揭曉了!

哪些是去年中國十個最大考古發現?

「挖啥呢」邀請北大考古研究生

讓您一篇看懂!

考古領隊說

彭菲:鴿子山遺址不僅呈現了騰格里黃沙下,萬年前人類逐水而居的生動場景,也撩開了我國西北沙漠邊緣區舊-新石器過渡、農業起源的神秘面紗。

疑似柱洞解剖7

西北沙漠邊緣地區晚更新世到全新世的過渡一直以來是中國舊石器考古的空白,鴿子山的發現填補了這項空白,為研究這一地區舊石器晚期到早期過渡階段環境與人類生計行為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方解石穿孔裝飾品

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原地埋藏的石器、植物遺存、裝飾品、火塘等重要遺蹟、遺物,並且首次發現了可能為舊石器時代的建築類遺蹟,以及鴕鳥蛋皮和方解石等加工的體現了高超製作技藝的裝飾品,刷新了我們對萬年前人類認知水平的認識。

鴕鳥蛋皮串珠

整體來看,鴿子山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早期人類於多個時段在這一區域活動的居址類遺存,保存情況良好,出土遺蹟、遺物十分豐富,是不可多得的舊石器考古發現,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李昱龍)

考古領隊說

傅憲國:牛坡洞遺址近7米厚、五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奠定了構建貴陽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發展演化序列的基礎;墓葬、居住面、石器加工場等遺蹟,豐富的典型細石器製品、動物遺骸等文化和自然遺物,為全面了解該地區的文化和自然面貌以及與周鄰地區的文化關係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B洞近景

雲貴地區廣泛分布著大量的天然洞穴,古人類往往利用這些洞穴作為棲身之所,牛坡洞就是其中之一。

該遺址是黔中地區發現的包含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晚期連續堆積的洞穴遺址,從舊石器晚期的砍砸器,到舊-新石器過渡階段的細石器、墓葬,再到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牛坡洞遺址的發現對建立該地區連續性的文化發展序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期墓葬

其中,牛坡洞發現的墓葬人骨的葬式為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和東南亞地區新石器時代常見的蹲踞葬,而與墓葬同時期的細石器技術又體現了典型的中國北方的石器技術,這種現象是人群交流還是技術的傳播,還需進一步的研究來找到答案。

無論如何,牛坡洞遺址的發現,無疑為研究中國西南地區史前文化、人類生計行為以及人群的遷徙與交流等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資料。

(李昱龍)

第四期陶器

考古領隊說

孟華平:石家河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載體,新發現的譚家嶺古城、印信台祭祀遺址、三房灣制陶作坊遺址及後石家河文化的精美玉器,對深入研究石家河遺址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作用與地位具有重要價值。

譚家嶺W9連體雙人玉玦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游目前發現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等級最高的史前聚落遺址群,與下游的良渚遙相呼應,在中華文明進程的探索中舉足輕重。

2015-2016年對遺址核心區的勘探發掘,對石家河遺址的布局及聚落功能區劃有了更詳盡的認識。

譚家嶺城垣與城壕

本次發掘的重要成果之一是譚家嶺古城的發現。

其位於石家河古城核心區,占地26萬平方米,是同時期我國發現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石家河古城形成的重要基礎,其東部還揭露出一座石家河文化晚期、面積達144平方米的大型建築台基。

該地還發現屈家嶺早期的土坑墓和後石家河時期的瓮棺,反映出該區域經歷了「墓地——居住中心——墓地」的功能變化,為宏觀上認識石家河遺址的布局結構提供了重要線索。

三房灣遺址廢棄紅陶杯局部

石家河古城內西南部的三房灣遺址,是一處以燒制紅陶杯為主的專業窯場。

在城外西北角的嚴家山是一處石器加工場所,西部的印信台遺址則是一個有五處大型建築台基的祭祀場地。

這些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石家河古城的聚落功能區劃提供了重要依據。

譚家嶺W8虎座雙鷹

此外,本次發掘新發現一批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的玉器,類型豐富、造型生動、技術精湛,代表了史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玉器加工工藝的最高水平。

(楊菁)

考古領隊說

羊澤林:永春苦寨坑原始瓷窯址的發現,揭開了中國瓷之源課題的新篇章,規模宏大的窯址群,完整的窯爐結構,層層疊壓的龍窯遺蹟,處處昭示了夏商時期制瓷手工業曾經的繁榮。

窯爐遺蹟位置

在瓷器正式問世前,原始瓷器是介乎於陶器和瓷器之間的瓷器先聲。

近年發現、發掘的苦寨坑窯址,是我國目前已知燒造最早原始青瓷的窯址。

此次發掘揭露的9座有疊壓打破關係的典型龍窯遺蹟,填補了福建地區早期龍窯發展階段的缺環,是最大的考古收穫,窯爐均依山而建,沿著山坡向上挖洞穴而成,分布密集。

考古隊在多個窯爐火膛底部採集碳粒樣本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年代最早為公元前1749年,最晚公元前1497年,即夏朝中期到商代中期。

原始青瓷尊殘片(2號窯址②∶8)

苦寨坑窯址發掘出土的器物以陶瓷器和窯具為主,其中原始青瓷器製作工藝水平高,器形、紋飾豐富,有尊、罐、豆、缽、紡輪等。

瓷胎為灰胎,質地緻密。

釉多呈青灰、青綠色,部分略偏褐,施釉不均勻,釉層較薄。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陶瓷器以及墊餅均被人有意打擊過。

打擊過的陶瓷片

與浙江地區夏商時期的原始青瓷窯址相比,兩者無論是窯業技術還是產品,存在較大的區別,為研究我國原始青瓷及龍窯起源提供了新材料。

在同屬晉江流域的許多遺址發現大量與苦寨坑窯址產品相似的陶瓷器標本,在閩江下流也發現少量相似的原始青瓷,說明該窯址的主要消費目的地在晉江流域,可能向北傳播至閩江流域。

(鍾燕娣)

考古領隊說

田亞岐:尋覓已久,終獲其蹤。

首次於秦都雍城郊外的發現,由壇、壝、場、道路、建築、祭祀坑等各類遺蹟組合而成的 「畤」文化遺存,不僅填充了既往在雍城遺址布局中唯缺郊外以畤祭天相關遺存的空白,而且以實際文化內涵印證了秦漢時期國家在這裡曾舉行最高祭天禮儀的歷史一幕,既是正史記載之佐證,又是自東周諸侯國到秦漢大一統國家從精神層面體現「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之物質再現,從「透物見人」的角度,考古發現與文獻互證,對於深化秦漢禮制文明研究,弘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血池遺址地貌環境與結構布局圖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中國古代通過皇家祭天禮儀以達到「與天滋潤,強國富民」之祈願。

據古文獻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先後在都城雍都郊外置鄜畤、密畤、吳陽上、下四畤,使這裡一度成為國家最高等級的祭祀聖地。

漢高祖劉邦承秦制,在原四畤基礎上又增設北畤,形成完整的雍五畤祭祀系統,且規定以皇帝親往郊祀雍畤作為當朝最高祭禮。

經局部解剖發掘的「壇場」結構

位於秦都雍城郊外的雍山血池遺址,面積達470萬平方米。

近年隨著持續考古工作,逐步確認出該遺址系首次發現由壇、壝、場、道路、建築、祭祀坑等各類遺蹟組合而成的「畤」文化遺存。

這是與古文獻記載吻合、時代最早、規模最大、性質明確、持續時間最長,且功能結構趨於完整的秦漢時期國家大型祭祀遺址。

實用原大車四馬長方形深豎穴祭祀坑

秦漢時期於此創製的成套畤祭禮儀不僅蘊含著政治理念、哲學思想、地形地貌、傳統規矩和勘與法則,而且對於古代祭祀制度演變也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奚牧涼)

呈現規律的玉器「四組合」

考古領隊說

白岩: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城址的發現與城外周邊千餘座墓葬的發掘,對區域性考古文化和社會歷史的研究提供了豐富、詳實的資料。

歷經千年的路縣故城城址將會成為未來千年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金名片!

路縣故城城址平面示意圖

今北京市通州區在明清時期是京杭大運河北端繁榮而喧鬧的京師門戶,而早在西漢初年,這片坐落於鮑丘水、沽水(今潮河、白河)畔的咽喉之地便已修築了城池,時稱路縣。

胡各莊村墓葬群航拍全景

2016年,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開展的考古工作使路縣故城重見天日,描繪出了它的基本樣貌。

這座通州最早的縣城平面近似方形,邊長約600米。

夯土城牆僅餘基址,城內發現了疊壓的明清、遼金和漢代三個時期的道路遺蹟;牆外則有城壕,並發現有溝渠、房址等漢代遺蹟和大量遺物。

瓦當

而在以路縣故城為核心的周邊地區,共發現1146座由戰國直至明清時期的墓葬,其數量之眾、時間跨度之大、類型之多、隨葬品之豐富,為勾勒城址發展歷程、還原古代通州地區社會文化和民眾日常生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漢代城市考古工作曾長年集中於都城,路縣故城及周邊遺蹟的確認與發掘,為漢代縣城的城市建設與城市生活掀開了面紗一角,對探索漢代縣城及漢帝國北方地區基層社會有重要價值。

(劉天歌)

考古領隊說

鄭建明:上林湖後司岙是唐宋時期燒造宮廷用瓷的主要窯場,代表這一時期最高制瓷水平,其開創的秘色瓷生產技術,是制瓷史上的里程碑,影響到汝窯、南宋官窯、龍泉窯和高麗青瓷諸多名窯生產及整個社會審美取向。

窯址航拍全景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人陸龜蒙用典雅的文字生動地描繪出越窯秘色瓷器的釉色。

後來秘色瓷的身影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若隱若現,然而秘色瓷是什麼,產地在哪兒,如何生產,則是未解的謎團。

窯址發掘現場及雷射三維掃描

如果說唐代法門寺地宮與五代吳越國錢氏家族墓的發掘,解決了秘色瓷是什麼,那麼浙江上林湖發掘的後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則揭露了晚唐五代秘色瓷的基本面貌、生產工藝、窯場基本格局,很好地回答了產地在哪兒及如何生產。

秘色瓷凈瓶與裝燒匣缽

發掘的後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是上林湖越窯遺址中最核心的窯址,發掘面積近1100 平方米,揭露包括龍窯爐、房址、貯泥池、釉料缸等在內的豐富作坊遺蹟,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內的大量晚唐五代時期越窯青瓷精品。

秘色瓷盞與盞托

越窯青瓷歷數百年技術之演進,造極於唐宋之世,行銷世界,故後司岙窯址,得以成為燒造晚唐五代宮廷用瓷的主要窯場。

(盧亞輝)

考古領隊說

陳杰:青龍鎮遺址是歷史時期市鎮考古的重要範例,其發掘成果是實證千年上海城鎮發展的寶貴資料。

考古發現進一步確證了青龍鎮是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改寫了以往對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路線與格局的認識。

鉛貼金阿育王塔

近年來,歷史文化名鎮乃至名村越來越多被社會各界所關注,與此相應的是,考古學界雖然早已開始關注市鎮遺址,但最近這些年來市鎮遺址的考古工作才逐步受到重視,如葉縣文集遺址、山東板橋鎮遺址等。

這之中,上海地區最早的貿易港口——青浦青龍鎮遺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

唐代長沙窯青釉褐彩執壺

青龍鎮在唐宋吳淞江航道暢通時期,是中外貿易的一大重鎮,著名的書畫家米芾還曾在此做過監鎮。

全盛時期,該鎮「有治、有學、有庫、有倉、有茶場、酒坊、水陸巡司。

鎮市有坊三十六、橋三十,橋之有亭宇者三,有二浮圖,南北相望。

青龍鎮遺址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唐代、宋代瓷器,數量驚人,窯口多樣,正是其貿易繁榮的例證,說明上海曾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之一。

隆平寺塔基航拍照(上為北)

2016年還發掘了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據文獻記載具有航標塔功能的隆平寺塔基,不僅從地宮中出土大量精美文物,為了解當時的舍利瘞埋制度提供了資料。

更重要的是,考古發掘較為全面地揭露了塔基遺址,發現了地宮上部十字相交的木板作為封護的特殊結構,對於了解這一時期的佛塔營造技術也具有很高的價值。

(王子奇)

木貼金釋迦牟尼涅槃像

考古領隊說

王曉毅:龍門古渡發現宋金時期完整的制瓷作坊與窯爐遺蹟,不僅為研究物質文化史提供了新資料,其瓷器產品中北宋的簡約素雅與金代的繁褥多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宋金分立的歷史大格局下,民族文化之間相互滲透融合的一個縮影。

一號作坊與3、4號窯址復原圖

四處瓷窯址、四個制瓷作坊、四座瓷窯爐,千餘件完整及可復原瓷器、數以萬計的瓷片與窯具,通過對固鎮及周邊窯址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幾近銷聲匿跡於歷史風塵中的宋金河津窯終於在2016年顯露了真容。

幾處窯址沿古河道建造,北倚蘊藏瓷土和煤炭資源的呂梁山,西臨黃河古渡禹門口,坐擁資源與交通之利,可謂發展瓷器製造業的「風水寶地」。

1號窯址平剖面圖

固鎮窯址發掘的四處制瓷作坊及瓷窯爐,是山西地區首次發現相關制瓷遺蹟。

制瓷作坊內「別有洞天」,從原料製備到制坯、晾坯乃至裝匣缽的場所和工具一應俱全。

每個作坊有一到兩座窯爐,為小手工業作坊的規模。

近旁的水井則是窯爐廢渣和殘次瓷器的最終去處。

白釉剔花填黑纏枝牡丹紋八角枕

白瓷為固鎮窯址的主要產品,其中北宋時期的細白瓷胎白而細膩堅緻,簡約素雅,顯示出了較高的燒造水平。

金代則以使用剔花填黑彩和珍珠地劃花技法的裝飾瓷枕特色最為鮮明,更為國內外博物館收藏的同類器物找到了源頭。

固鎮窯址發現的遺蹟與遺物為世人了解河津窯的制瓷流程、技術及其產品提供了寶貴的材料,是足以寫入中國陶瓷史的重要發現,也是這片曾經誕生「鯉躍龍門」傳說的美麗土地,留給世人的又一份禮物。

(劉天歌)

考古領隊說

莫林恆:不到桂陽桐木嶺,怎知古人煉鋅有術,生財有道。

殘爐斷壁之間,竟掩藏著將硫化鋅先氧化、再還原的秘方和多金屬冶煉獨特技藝。

自此,「千年礦都」在礦冶考古和明清鑄幣史上有了華彩的一筆。

桐木嶺遺址全景照(由南向北)

湖南是有色金屬之鄉,清代全國第二鑄錢大省,而桂陽是清代鑄幣金屬原料銅、鉛和鋅的主要產地。

在桂陽縣城附近山區里,仍存在數十處古代礦冶遺址。

2016年考古學家詳細調查和發掘了其中一處面積達十多萬平米的桐木嶺清代煉鋅遺址。

鋅是配製黃銅的合金元素,有容易揮發的特點(沸點為907℃),其生產不能用普通的豎爐,需要複雜的蒸餾裝置,因此煉鋅技術出現較晚。

槽形爐1冶煉作坊(由南向北拍攝)

桐木嶺遺址出土了國內迄今發現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煉鋅槽形爐及相關遺蹟遺物,可全面復原當時煉鋅工藝流程:工匠將礦石焙燒、破碎、分選,和以煤炭,盛以陶罐,置於槽形爐的爐柵之上,外加煤餅為燃料。

為了得到易揮發的鋅,工匠在陶罐上部加喇叭形冷凝器、兜和鐵蓋,鋅蒸汽升到上部冷凝。

槽形爐冶煉工藝復原圖

中國是最早掌握煉鋅技術的國家之一。

該遺址使用了無法直接冶煉的硫化鋅礦,需先焙燒成氧化鋅後才能冶煉,焙燒工藝系中國古代煉鋅史上的一大技術進步。

遺址中還存在鉛、銀、銅等其它金屬冶煉的活動,多金屬一體冶煉是中國礦冶考古的首次發現,說明對礦石的綜合利用程度進一步提高,凸顯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先進水平。

(周文麗)

配合「十大發現」揭曉

「挖啥呢」與考古漫畫家阿三

誠意獻上

2016年「十大發現」漫畫徽章

* 文中圖片來自作者和主辦方 *

文章摘自:公眾號:挖啥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社科院公布2016年六大考古新發現

本報訊(孫樂琪)今天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評選的中國年度考古新發現公布。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遺址、遼寧朝陽市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湖北天門市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神木縣石峁遺址皇城台遺蹟、新疆尼...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泉水邊穿越萬年前的古營地和遺珍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發掘單位:寧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青銅峽市文物管理所項目負責人:彭菲專家點評:在遺址發掘出距今4800年、1...

距今一萬年前後的人們已經有愛美意識了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魯博林一年一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文博考古界的盛事,不僅年復一年地吸引著業內人士的目光,也不斷在大眾輿論中引發熱烈的討論。「201...

揭曉 |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4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25個入圍項目中,以下10個最終脫穎而出,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寧夏鴿子山遺址地處騰格...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火熱出爐!

2017年4月12日,為期兩天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結束,從25個初選入選項目中選出了「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包括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貴州貴安新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