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跟蹤——興義遺址發現屈肢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遺址位置
自2015年9月啟動發掘以來,興義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已持續開展近一年時間,取得了一些重要收穫。
目前,1號探方已清理髮掘完畢,在探方底部發現多座人骨保存完整的屈肢葬墓葬。
2號探方清理至距地表6.8米,發現有相當數量的房址,發掘工作仍在持續開展。
一、1號探方底部發現屈肢葬
1號探方文化層堆積深8.6—9.2米,共區分出了37個文化層及18個活動面。
繼3—5月份在探方中層發現密集的房屋、道路等遺蹟以來,探方底部遺蹟數量減少,僅發現部分柱洞,重要收穫為探方底部發現的10座墓葬。
1號探方全景
1號探方西壁剖面
這些墓葬主要開口於第27—30層之下,均為豎穴土坑墓,部分墓葬墓坑規整,以黃色粘土修整墓坑邊壁。
除個別墓葬人骨不全外,葬式均為屈肢葬,可以分為仰身屈肢和側身屈肢兩種。
埋葬個體以成人為主。
7號墓葬清理
7號墓葬開口於第27層下、打破第28層,疊壓在8號墓葬上,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墓主為一年輕女性,人骨保存基本完整,呈仰身屈肢狀,頭向西側高坡。
在頭部一側發現有尖底瓶一個。
尖底瓶整體呈細長的橄欖球狀,束頸侈口,口部帶流,口沿下方劃有複線波折紋,腹部通體有刮抹劃紋。
7號墓葬
7號墓葬出土尖底瓶
被7號墓葬疊壓的8號墓葬,骨骼保存較差,但依稀可見人骨為側身屈肢狀。
在頭頸部骨骼下,發現4枚海貝。
頭部一側隨葬有陶罐1件,陶罐為圜底罐,腹部較圓,表面飾有粗繩紋;束頸,頸肩部有較粗的刻劃紋飾;口部殘缺,口部形狀不明。
8號墓葬隨葬海貝
13號墓葬保存較好,為豎穴土坑墓,長2.2、寬0.7、深0.68米,墓壙內再採用黃色粘土修整出一個較為明顯的內壙,墓壙四角有石塊支墊。
內壙內人骨呈仰身直肢狀,頭向西側高坡,腿向左側彎曲。
頭部隨葬有圜底陶罐一件,陶罐侈口長頸,花邊口,口沿下密集的戳印圓點成排分布,腹部扁圓,飾粗繩紋。
13號墓葬
13號墓葬出土隨葬品
在探方底部第31層下的4號灰坑內發現有灰坑葬。
4號灰坑略呈橢圓形,坑內填土為灰黑色。
灰坑底部堆有一層亂石,亂石中間夾雜有木炭及動物骨骼。
坑內兩個較大的石塊下壓有人骨,人骨為完整個體,雙手雙腿縮卷於胸前壓於巨石之下。
4號灰坑
從底層墓葬隨葬陶器來看,其器型和紋飾均與探方中層發現的盤口釜(罐)及帶流罐有一定的區別。
底層墓葬隨葬陶器主要以圜底束頸陶罐、圈足長頸罐、尖底瓶為主,陶器紋飾以繩紋、戳印紋為主,器物紋飾更加繁雜。
與探方上層、中層的文化堆積顯著不同的是,第27層以下的文化層出土陶片及遺物極為稀少。
在為數不多的陶片中,仍可見個別陶片較厚,火候較高,陶質較為細膩,部分陶片表面似經磨光。
有數片折沿器型的陶片為上層及中層所不見。
除此以外,探方底層還發現有一定數量的大型動物(象、鹿)骨骼及瑪瑙石殘片,小件有部分磨製骨器。
1號探方底層14號墓葬出土陶罐
第27層以下出土的探方底部遺存,在海東遺址、楊山遺址均有相似的器型,應為海東類型的遺存。
有所不同的是,興義遺址目前沒有發現四流方口罐、雞(鳥)形罐等。
1號探方底層出土骨環
二、2號探方發現多種類型的房屋基址
2號探方目前清理至距地表6.8米,發現多座房屋基址。
房址樣式豐富,有圓形房屋、帶棚廈的方形房屋與以及無牆的棚欄式房屋。
11號房址為圓形半地穴式房屋,直徑5.2米,居住面中央有四個呈方形分布的柱洞,四個柱洞之間為灶坑。
地穴邊壁用泥土修整,地穴邊緣沒有發現類似F16的密集小柱洞。
11號房址居住面層層壘疊,共有四層居住面和四個灶坑。
11號房址第1層
12號房址為平地起建的方形房屋,殘長3.1米,寬2.7米,地面殘存有基槽。
居住面較為明顯,但是沒有發現有灶坑和灰燼。
12號房址北側發現有棚廈式的13號房址。
13號房址緊依12號房址側牆,僅有的一道西牆與12號房址西牆齊平,北面、東面沒有發現牆體。
13號房址居住面上發現較多的灰燼和殘碎的陶片,推測13號房址應作為與12號房址相配套的棚廈式建築使用,有可能作為炊煮場所或生產活動場地。
12、13號房址
15號房址是一座沒有牆體的棚欄式建築,由五個排列整齊的柱洞組成(推測至少還有一個柱洞位於探方外),柱洞周圍有明顯的活動面,柱洞周圍的活動面明顯區別於外圍活動面,平面形狀不太規則且有一定的坡度起伏。
在活動面上發現有一個灰堆。
推測15號房址應為一座沒有牆體的棚欄式房屋。
15號房址
三、需要繼續開展的工作
通過2號探方的發掘,再次證實了1號探方中層的盤口釜(罐)、帶流罐、缽以及石網墜、石紡輪、有領石環等遺存是一類具有穩定共存關係的遺存。
這類遺存在地層上早於滇文化,在陶器器型上也區別於滇文化,而有部分器物延續至滇文化時期。
初步推測這類遺存的年代應為商代,其下限有可能到西周時期,具體年代還有待於系統的C14測年及深入的研究整理。
2號探方中層出土帶流罐
2號探方中層出土盤口小罐
2號探方中層出土陶瓢
1號探方底部所發現的海東類型遺存材料略顯單薄,希望在接下來的發掘中,2號探方能夠發現更豐富的材料,為探究遺址中層遺存與底層海東類型遺存間關係提供支撐,以進一步確定兩者間是否存在在明顯的階段性的變化。
1號探方底部墓葬均採用屈肢葬形式,這無疑已是一個特定人群的固有葬俗,其人群族屬值得深入研究;而墓葬內保存的人骨無疑是解開這個謎團的重要材料。
朱忠華,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主任,館員
點擊標題下方「雲南考古」進行關注。
如果喜歡本文,請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或朋友圈。
了解詳情請關注官網:雲南考古(www.ynkgs.cn/www.ynkgs.com)
夏代的政治疆域有多大
老牛坡遺址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燎原行政村範圍內,地勢東高西低,依灞河流向呈西北-東南分布。遺址西起袁家崖村,東至沙河溝,南及灞河二級階地,北達安家莊村南,是一處以商文化堆積為主的大型古代遺...
准格爾旗發現5座東周時期墓葬 或屬趙文化系統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昨日發布消息稱,我區文物考古人員日前在准格爾旗石口子遺址發現朱開溝文化遺存的房址和5座東周時期墓葬。准格爾旗石口子遺址位於准格爾旗大路新區。考古人員在石口子遺址實際發掘總面積...
丁公遺址對建立魯北龍山文化分期標尺意義非凡
丁公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又是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除了龍山城址和丁公陶文外,還發現了什麼?其實,丁公遺址發現的遺存非常之多,從1985年秋至2014年秋,山東大學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