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遺址對建立魯北龍山文化分期標尺意義非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丁公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又是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除了龍山城址和丁公陶文外,還發現了什麼?

其實,丁公遺址發現的遺存非常之多,從1985年秋至2014年秋,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師生先後對遺址進行過7次發掘和2次勘探,累計發掘面積2000餘平方米,發現房址、墓葬、陶窯、水井和灰坑等各種遺蹟2000餘座,共出土石、骨、蚌、銅、陶器等各類文物近5000件。

丁公遺址出土的卜骨 (現藏於山東大學博物館)

丁公遺址包含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和漢代五個時期文化層堆積

考古學上將出土的遺存分為遺物和遺蹟兩種。

遺物指的是可以移動的文物,如陶器、石器等。

遺蹟則指不可移動的古代遺存,如城址、灰坑、房址、道路等。

丁公遺址文化層堆積平均厚約2.5米,最厚處超過4米,包含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和漢代五個時期的堆積。

此外,在發掘中還發現了一座戰國積蚌墓和宋代墓葬,但沒有發現與之相應的文化層和其它遺蹟。

丁公遺址以龍山文化時期的堆積最厚,平均在1.5-2米之間,各類遺蹟和遺物十分豐富。

其次為商周和岳石文化時期的堆積。

出土遺物大部分屬於龍山文化,主要有石、骨、角、牙、蚌、陶器和銅器,其中又以刻有5行11個文字的陶書文字和卜骨等最為重要,薄如蛋殼的黑陶高柄杯和光潔的白陶鬹最為精製。

丁公遺址出土的紅陶鬹

此時器物絕大多數為輪制,典型器物有筒腹素麵鬲、側三角足罐形鼎、近直壁大平底盆、子口盆(或加豬首形足)、子口盒、筒形單耳杯和子母口器蓋等。

總體來說,早中段以黑灰陶最多,並有一定數量的夾蚌棕褐陶,器類中甗多鬹少,鼎式甗常見且延續時間也長;晚段灰陶較多,黑陶多為黑皮陶,素麵鬲廣為流行,並取代鼎類器成為最主要的炊器,子母口容器與器蓋大量湧現。

丁公遺址還出土各種紡輪100餘件。

這些紡輪製作精美,形狀有圓台形、扁圓柱形和鼓形等多種。

同時,在許多龍山文化遺址中還發現小巧纖細、製作精美、通體磨製光滑的帶穿眼的骨針,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龍山文化紡織業的情況。

丁公遺址出土的白陶鬹

丁公遺址龍山文化遺蹟共發現79座房址,石灰作為建築材料得到廣泛應用

丁公遺址龍山文化遺蹟主要有城垣、房址、水井、陶窯、灰坑、溝、路土和墓葬等。

房址在前後幾次發掘中共發現79座,從建築形制來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半地穴式建築,一類是地面式建築,其中又以地面式建築居多。

絕大多數房址為長方形,圓形者較少。

丁公遺址發現的陶窯 (翻拍于山東大學博物館)

半地穴式建築主要見於龍山文化早期階段,面積較小,一般不超過10平方米。

主室有灶坑,拐角處有柱洞,柱洞內夯墊燒土塊、碎陶片或填灰土,地面堅硬平整。

如F3(F為房址的漢語拼音首字母,是房址的簡稱,3表明該房址發現時為第三座,這是考古學通用的一種表述方法),該房址為半地穴式,平面形狀呈「呂」字形,南北殘長3.94米,東西寬3.28米,面積為13平方米。

西部保存較好,現存穴深約0.7米,東部被晚期地層和遺蹟破壞較為嚴重。

居室平面為圓角長方形。

門朝南,有斜坡狀門道,長0.47米,寬0.53米,居室通過門道與長方形門棚相連。

門棚亦向內傾斜,殘長1.18米,寬約1.37米。

門棚南端有一高出地面約0.1米的門檻。

主室中間偏北有一圓形灶坑,直徑0.72米,深0.06米,堆積著兩層燒土,底部經長期燒烤呈黑紅色。

房內西北角有一長1.86米、寬1.03米的平台。

整個房址共發現柱洞12個,分布於居室的拐角處及門棚內兩側,柱洞直徑0.15-0.27米,殘深0.1-0.24米。

地面式建築以龍山文化晚期較多,面積一般較大,有的近50平方米,並有用小孩或成人奠基的現象。

在這一時期,人們已經掌握了燒制和使用石灰的技術,石灰作為建築材料得到了廣泛應用,居住面塗抹白灰現象比較普遍,這不僅可以吸潮,而且還美化了居室。

石灰的應用是建築史上又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發明。

龍山文化晚期,人們居住房屋的大小、內部裝飾及布局的變化,不僅反映出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也反映出人們之間社會地位的不同。

此時,水井的使用也是人們生活中一項重要的建築發明,標誌著人們可以離開河道水源進而向更加廣闊的區域發展,擴大了人們的生存空間。

丁公遺址共發現龍山文化墓葬60餘座;陶窯是研究海岱龍山文化高超制陶技術珍貴實物資料

丁公遺址共發現龍山文化墓葬60餘座,多屬零星發現,以小型墓為主,有的還在廢棄的窖穴內扔棄人骨。

中型墓僅屬個別發現,數量極少,其中有一棺一槨的中型墓。

墓中葬式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有個別二次葬,絕大多數為頭東腳西,多使用木質葬具,流行熟土或生土二層台,又以熟土二層台為主。

多數墓中有少量隨葬品,有手握獐牙的習俗。

如M30(M為墓葬的漢語拼音首字母,為墓葬簡稱),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長2.15米,寬0.90米,現存深度0.63-1.4米。

死者頭向東南,面朝上,仰身直肢,缺右側尺骨、橈骨。

有熟土二層台,骨架上下分別發現有棺灰痕跡,縱向紋理,棺灰痕跡長1.92米,寬0.61米,墓內無隨葬品。

陶窯有橫穴窯和豎穴窯兩種,形式保存較好的均為橫穴窯,整體由窯室、火道、火膛和工作面等部分組成,是極其珍貴的研究海岱龍山文化高超制陶技術的實物資料。

水井為直桶形,口徑較大,深度超過4米。

灰坑共發現600餘個,在發掘區內分布普遍,絕大多數坑口呈圓形或橢圓形,有的直壁,有的為斜壁。

多無特殊加工痕跡,為一般垃圾坑,坑內出土物一般較為豐富,以陶片為主,很多可復原。

丁公遺址龍山文化遺存初步可以劃分為五期,延續時間大致可以包括龍山文化的全過程,其中又以二、三、四期最為豐富,這部分資料對建立魯北地區龍山文化的分期標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丁公遺址時間跨度長,規模面積大,遺蹟埋藏豐富,對於研究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直至商周時期濱州地區的人類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者:張卡 單位:濱州市博物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東日照堯王城遺址的發掘

一、工作概況堯王城遺址位於日照市嵐山區高興鎮南辛家莊子和安家堯王村。北距日照市約17公里,東距黃海5公里。遺址位於東經119°20′37″,北緯35°18′18″。堯王城遺址2015年發掘從3—...

重慶姚家壩遺址發現商周遺存

新華網重慶12月23日電(記者張琴)重慶開縣姚家壩遺址近日考古發現一批重要的商周遺存,有灰坑、柱洞、灶、窯等遺蹟,是該區域早期制陶遺存的首次發現,出土了種類豐富的陶器。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

河南省新鄭市唐戶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周

唐戶遺址, 位於河南省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西部和南部,地處潩水 河與九龍河兩河匯流處的夾角台地上。潩水河從遺址東部自北向南、九龍河從遺址西部自西北向東南環繞流過,在遺址南部約1公里處交匯後繼續東...

夏代的政治疆域有多大

老牛坡遺址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燎原行政村範圍內,地勢東高西低,依灞河流向呈西北-東南分布。遺址西起袁家崖村,東至沙河溝,南及灞河二級階地,北達安家莊村南,是一處以商文化堆積為主的大型古代遺...

「鄉村記憶」濰坊市>寒亭區 前埠下村

朱里鎮前埠下村,位於朱里鎮南部。明洪武年間,孫姓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於鎮內周家莊西南廈埠。隆慶二年,由廈埠遷此定居。因在一埠下立村,故取名埠下。後逐漸形成兩個村落,此村在前稱前埠下村。前埠下村西面有...

江蘇省崑山市綽墩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周

綽墩遺址位於江蘇省崑山市巴城鎮正儀綽墩村,發現於1961年1月。是太湖地區發現的文化序列最為完整、文化遺存極為豐富的一處重要史前文化遺址。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800米,中心區面積29萬平...

攀枝花驚現商周時期聚落遺址!

經過7個月的努力,由省、市、縣相關部門人員組隊開展的米易縣廟門前遺址考古發掘工作,今天終於結束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次我市考古新發現都有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