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焦高鐵太谷段發現的墓葬竟然這麼珍貴,專家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段時間大家都聽說了
太焦高鐵太谷段工程施工中
發現墓葬的事情
之後考古研究所組織考古隊
對墓地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
今天,相關權威解答來了
趕緊看看
清代籍巨卿家族墓M13~M16
2017年2月底至5月初,為配合太焦高鐵太谷段的地下文物保護工作,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組織考古隊對墓地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
在為期兩個多月的發掘中,共發現金元和明清時期墓葬18座。
因墓葬分布不集中,依據實地情況將發掘區由東向西分為Ⅰ區、Ⅱ區、Ⅲ區。
Ⅰ區發掘金元時期墓葬3座(M6、M7、M12),清代墓葬9座(M1~M5、M8~M11);Ⅱ區發掘清代墓葬4座(M13~M16);Ⅲ區發掘明代墓葬2座(M17、M18),破壞嚴重已成空墓。
01金元時期磚室墓
此次發掘的三座金元時期磚室墓形制各異,共同點是都帶有壁龕,墓向一致,均朝向東南方向。
M12和M7為常見的多邊形磚室墓,疊澀穹窿頂,由墓道、墓門、甬道及墓室等幾部分組成。
其中M12墓室平面呈八邊形,室內基本素麵無裝飾,後壁有一龕;室內放置二次葬或火葬人骨4具,兩男兩女;出土器物有瓷缽、瓷盒、瓷燈盞等7件。
M7墓室平面呈六邊形,墓門及墓室有門簪、斗栱等簡易的仿木結構,並施有紅彩;除甬道所在壁外,其餘5壁各有一龕,龕內多放置二次葬或火葬人骨,性別有男有女;出土器物有瓷碗、白瓷渣斗等3件。
M6形制及葬法最為特殊罕見,現重點介紹如下。
M6墓室
M6為長梯形多龕磚室墓,由墓道、墓門、甬道及墓室等幾部分組成,通長約6.18米。
墓道為長方形豎穴式土坑,開口長1.9米、寬1米、深3~3.3米。
墓道底呈前高后低的斜坡狀,前端有一高約1.4米、寬約0.2米的窄生土台,左右兩壁前端自上而下共分布腳窩5個。
墓道後端接長方形土壙,墓門、甬道及墓室在土壙內磚砌。
墓門呈拱形,直壁券頂,內寬0.82米、內高1.18米。
封門由磚、石、土坯等雜亂混砌。
甬道為直壁券頂,底平坦,未鋪磚,低於墓室底鋪磚約6厘米。
甬道長0.7米、內寬0.82米、內高1.18米。
甬道券頂上前端錯縫平砌一排磚牆。
墓室平面呈長梯形,前寬1.16米、後寬1.04米、中長3.2米,室內通高約1.38米。
墓室底錯縫平鋪一層條磚。
室牆為直壁,條磚錯縫平砌。
室內共發現磚砌壁龕11個,各龕龕底鋪磚,與室底鋪磚齊平。
後壁中部龕為主龕,最大,編為1號龕,直壁,疊澀內收成平頂。
左右兩長壁各有5個龕,自後往前分別編號為2號~6號和7號~11號龕,形制大小相近,為直壁內收成平頂。
室頂自左右兩長壁頂起用條磚橫縱交替向上疊澀內收而成,頂層用兩排甃立條磚,一高一低相錯封頂,在頂部形成一內凹的中軸線。
室頂因受力不均已發生變形,前半部還有大面積澆白灰現象,應起加固作用。
墓室內所葬人骨至少有15具,均保存很差,缺損嚴重。
除6號龕內散置的零星人骨不明個體數且無葬具外,其餘確定個體數的14具人骨均以大瓷罐、大陶罐或陶棺作為葬具,其中11具為火葬,3具為二次葬。
可鑑定的人骨有10具,性別有男有女,年齡有中年、青壯年和幼年。
葬具除8號龕陶棺內葬一男一女2具人骨外,其餘均放置一具人骨。
葬具內大多隨葬有帶蓋瓷缽。
葬具放置以龕為單位,位於龕內、龕口或龕口旁,每龕有單人葬、雙人葬或三人葬。
10號龕和11號龕為空龕,尚未來得及下葬。
綜合葬式、人骨鑑定初步結果分析,墓室內的壁龕應是相對獨立的埋葬單位,M6是一墓多龕,亦可以說是一墓多室。
從發掘情況看,該墓所有人骨應非一次遷葬,墓室應經過多次開啟。
此外,該墓內所葬人骨多為火葬,前述M7和M12內所葬人骨亦有火葬者,推測此三座金元時期磚墓遺存可能與佛教信仰有關。
M6陶棺
02清代家族墓葬
清代墓葬共發掘13座,其中2座為大型磚室墓,11座為小型土洞墓。
據墓葬分布情況,除3座為單墓外,其餘10座墓分屬兩個家族墓地。
發掘Ⅰ區的M1~M5、M9等6座墓,據墓葬間排列關係、符瓦信息綜合判斷,同屬籍繼哲家族墓地,下葬時代在嘉慶至同治年間。
墓葬均為小型土洞墓,洞室平面呈前窄後寬的梯形,墓道平面呈前窄後寬的長梯形,封門為條磚或土坯壘砌。
墓葬通長在4.8~5.3米間,墓向在24°~30°間。
墓葬均為夫妻合葬墓,除M2為三人合葬外,其餘均為雙人合葬,均頭朝南,分為一次葬和二次葬,一次葬基本為仰身直肢,二次葬人骨大多置於小木棺內。
這6座墓,共歷3代,自南向北排列。
M5為第一代;M1、M2、M3為第二代,其中M3男性墓主人為籍繼哲;M4、M9為第三代,其中M9男性墓主人為籍權道,妻為杜氏,M4男性墓主人為籍權倫,妻為孫氏。
墓葬出土器物有符瓦、黑釉瓷罐、青花瓷藥瓶、白釉瓷鼻煙壺、銅錢、銅菸袋嘴、銅菸袋鍋、銅發簪、銅頂戴珠、銅質或玻璃質扣子、銀耳環和小砂壺等35件/套。
無論男女墓主人,普遍隨葬有黑釉瓷罐和符瓦各1件,是其固定組合。
黑釉小瓷罐是下葬時為墓主人準備的盛放食物的「衣飯缽」。
符瓦置於棺蓋板上,凸面朱書或墨書鎮墓符文類如:「亡者安寧、生者永吉」「故氣伏屍、回凶作吉」等,凹面有的墨書或朱書墓主人姓名、壽命、生卒年月日及時辰等。
M7彩繪仿木門結構墓門
發掘Ⅱ區4座清代墓屬另一支籍氏家族墓地,墓向32°~38°。
M15、M16為普通的小型土洞墓,形制、葬俗與Ⅰ區清代土洞墓相同;M13、M14為大型多室磚墓,葬俗亦同。
據出土墓誌內容和符瓦信息,結合墓葬排列關係,可知這四座墓同屬籍巨卿家族墓地,共歷三代,自南向北排列,下葬時代在嘉慶至同治年間。
M14為第一代,男性墓主人為籍巨卿;女性墓主人依次為其元配及繼配——車氏、石氏、曹氏、郭氏。
M13為第二代,男性墓主人為籍體充,嫡長子,先其父巨卿卒;女性墓主人三位,其中兩位可知為其元配解氏和繼配段氏。
M15、M16為第三代。
M16男性墓主人為籍貢蘭,嫡長孫,墓誌載其為「承重孫」,因其父體充早卒而承擔了主持其祖父巨卿喪葬之禮的重任;女性墓主人兩位,其中一位為其元配游氏。
M15男性墓主人可能是庶出的長孫貢琅或嫡次孫貢瑾,以貢琅的可能性最大;女性墓主人兩位,其中一位為其繼配楊氏。
此4座墓葬共出土器物有符瓦、黑釉瓷罐、銀簪、銀耳飾、銅帽頂戴、鎏金銅帶扣、銅或鎏金銅扣子、嵌玉鎏金銅髮飾、銅菸袋鍋、銅菸袋嘴、玻璃菸袋嘴、白玉頭花和石墓誌等40餘件/套。
M15白玉頭花
M13和M14兩座大型磚室墓被盜擾破壞嚴重,室頂早已無存,但殘存尚可辨其大體形制。
兩墓建造方式基本形同,形制及規模略有區別,M13為雙墓道雙室磚墓,M14為三墓道三室磚墓。
現重點介紹M14。
M16鎏金銅帶扣
M14為三墓道三室磚墓,每一墓室單獨配一條墓道。
墓葬通長13.61米、通寬13.6米、自深3.4米。
墓道均為前窄後寬的長梯形土坑,其中中墓道較東西兩墓道長。
中墓道後端兩壁分別磚砌大型券頂壁龕1個,龕口用條磚壘砌封堵,龕內殘留有泥俑。
墓道後端接橫向長方形土壙,土壙內周圍留有約1米寬、1.7米高的生土二層台。
二層台內並列磚砌三個墓室,室牆均為條磚錯縫平砌,白灰抹縫,室底未鋪磚。
中室呈方形,長、寬均為3.82米;東西兩室形制大小相同,呈南北向長方形,長3.82米、寬1.28米。
相鄰兩室間的隔牆均有一券頂過道相通,過道口內原有壘砌條磚封堵。
現存室壁可見一到兩層券頂壁龕,諸龕大小有別,龕內現已空無一物。
每條墓道和墓室間都有雙重磚砌券頂甬道,每重甬道外側有一道封門,外側甬道壘砌條磚封堵,內側甬道壘置3塊厚石板封堵。
甬道及封門通長約1.42米。
中室的兩重甬道均較東、西兩室的兩重甬道規模略大。
三個墓室內木棺及人骨均擾亂嚴重,可辨頭向均朝南。
中室為主室,並列放置三副木棺及人骨,西室和東室內均放置單棺。
此次太谷南畛墓地的發掘,為金元時期和清代山西晉中地區的葬俗葬制研究提供了一批難得的實物資料。
兩處排列清晰的清代家族墓地的發現,對今後當地清代家族葬制及禮制的研究意義重大。
其中兩座大型的雙墓道雙室和三墓道三室磚墓,在晉中地區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尚屬首見。
此外,三座金元時期的帶龕磚室墓,在形制和葬式方面均頗有特色,尤以M6為甚,無論是墓葬形制、葬式葬具還是隨葬品擺放方式,都十分少見,不僅豐富了金元時期的墓葬形式,更對金元時期原著民的葬俗、宗教信仰及歷史背景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
太谷南畛發現金元和明清時期墓葬18座 為葬俗研究提供寶貴資料
1月12日,記者從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備受關注的太焦高鐵建設沿線文物考古發掘工作已結束,並取得豐碩成果。聯合考古隊在太谷南畛墓地清理了金元和明清時期墓葬18座,出土各類葬器85件(套)。專家...
北斗七星星象圖案首現渝東南最大漢代石室墓
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從今年11月至今,該院與彭水縣文物管理所聯合對「彭水山谷公園墓地」進行了發掘。該墓葬規模巨大,是渝東南地區發現的最大的石室墓,它的發掘對於研究渝東南地區漢墓的分布和特...
湖南漢魏墓群2016年最新考古情況
2016年1月,受長期降水的影響,藍山五里坪漢魏墓群的發掘工作主要是清理湘江源皮具廠工業園(下稱為皮具廠)西側已布設探方內的表土,並用二分法對區域內的十餘座橢圓形封土堆進行了解剖。封土堆下多為土...
湖北襄陽驚現南朝「南陽宗」銘文磚墓
2013年7月26日,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業人員在清理一座南朝時期是磚室墓葬,在墓室內部和券頂上上發現帶有「南陽宗」的陽文銘文磚三塊,帶「蓋」字的銘文磚2塊,帶「王」字銘文磚多塊,在墓葬內出土...
濟源首次發現宋代石函
繼5月14日龍潭湖片區建設工地發現一座金代磚室墓之後,我市考古人員又在此處發現一座宋代磚室墓,該墓中出土的用於盛斂屍骨碎片的石函為我市首次發現。 該宋代墓葬位於龍潭湖西岸,與此前發現的金代磚室墓...
莊浪發現一座漢代古墓
2018年3月23日,在天(水)平(涼)高速萬泉鎮史溝村段施工過程發現一座古墓葬。縣博物館在接到萬泉鎮派出所的報告後,派工作人員趕赴現場調查,確認為漢代墓葬,為避免墓葬被破壞造成文物損毀和流失,...
廣西合浦寮尾東漢三國墓出土文物
寮尾墓地位於廣西合浦縣城東南郊約4公里處的寮尾村民小組西北側,行政隸屬於廉州鎮中站村,為平坦的紅土台地,海拔約41米,南寧至北海二級公路從其西側穿過,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合浦漢墓群的分布範...
2016年7-8月份藍山五里坪漢魏墓群發掘概況(五)
2016年5-6月份受長期降雨的影響,地下水位較高,未進行墓葬清理,主要工作是清理湘江源皮具廠工業園西側新增的140餘個10×10米探方內的雜草及表土。7-8月份發掘工作主要集中在清理湘江源皮具...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 徐州墓群
在邳州市戴莊鎮中運河山頭大橋的駱馬湖水資源控制中心工地上發現了52座東漢時期的墓葬,共出土各種隨葬品250多件。該墓群面積約5000平方米,疑為一平民家族墓葬群,是江蘇省內已發掘的最大的東漢墓...
雲南晉寧金砂山墓地考古發掘結束 典型滇文化器物出土
新華網昆明7月17日電(記者岳冉冉)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7日通報,雲南晉寧金砂山墓地野外發掘和勘探近日結束,發掘面積共500平方米,清理墓葬31座,有部分青銅時期罕見的古滇文化新器物出土。此次...
天水市三個月搶救性發掘三座古墓
天天天水網訊【記者余碧波】9月20日,記者在市博物館文物考古研究所採訪得知,從今年6月份到9月份,研究所共搶救性發掘了晚唐至五代時期、北宋中晚期、東漢時期三座古代墓葬。
溧陽之前發現的古墓里出土大量文物,有關部門提醒市民遠離盜墓!
今年3月份開始,南京博物院、溧陽市文廣體局和博物館對上興蔣笪里墓地進行為期半年的考古勘探,共發掘出古墓葬37座。墓葬群從西漢到明代,整整跨越了2000多年。
遼墓壁畫再現當時生活 大興三合莊墓地現古墓129座
3月16日,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了大興三合莊墓地考古發掘情況。據悉,經過近兩個半月的發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考古人員在大興城區西北部邊緣的原三合莊村址發現了從東漢到遼金時期的古代墓葬129座,現共清...
從出土的山西春秋戰國時期墓主身懷胎兒說到中國的墓葬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1日發布陶寺北墓地考古發掘新成果,新發現的5座春秋晚期墓葬中有2座為貴族夫人墓。此次新發掘的2座大型春秋晚期墓葬均為大型豎穴積石墓葬,其中一座墓葬的主人是一名女性,30歲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