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貴族死後愛使用「屍飾」,與古埃及法老下葬戴黃金面具一功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金縷玉衣是如何製成的?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前面的「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中,談了滿城漢墓國寶級文物金縷玉衣的出土經過,這篇繼續來聊聊金縷玉衣,這到底是一種什麼的衣服,有什麼好?
滿城漢墓墓主劉勝生前應該是一個大胖子,出土的玉衣較為肥大,他生前有一個很大的啤酒肚。
雖然劉勝的玉衣保存完好,但經歷了那麼多年,還是有損壞。
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的專家,對玉衣進行了修復。
修復相當成功,修復後的玉衣全長達1.88米,共用了2498塊玉片。
編綴玉片的金絲使用量,超過2斤,約1100克。
因為是金絲編綴,劉勝這件玉衣被稱為「金縷玉衣」。
在漢朝,貴族喪葬用玉衣有規制,除了金縷玉衣,還有用銀絲編綴的「銀縷玉衣」,用銅絲編綴的「銅縷玉衣」和用非金屬織絲編綴的「絲縷玉衣」。
自然,金縷玉衣檔次最高。
西漢時對貴族死後穿什麼樣的玉衣並沒有明確規定,皇帝、諸侯等都可以穿金縷玉衣,廣州發現的南越王趙眜墓中,趙眜便穿著絲縷玉衣下葬。
但到東漢時便講究了起來,一般帝王死後才可以使用金縷玉衣。
玉衣其實不是衣,古代也無「玉衣」一詞,「玉衣」是現代人叫出來的。
漢朝時稱之為「玉匣」,也寫作「玉柙」。
《東觀漢記·梁商》即稱:「梁商薨,給賜東園鏘車、朱壽器、銀鏤、黃金玉匣。
」這裡的「黃金玉匣」,就是金縷玉衣。
中國古人崇玉。
玉衣實是一種貴族死後使用的「屍飾」,有涼屍之考慮,利於屍體防腐,盛行於東西兩漢。
因為包裹在屍身上,看起來似一種屍袋,故古人視之為「殮服」,其與古埃及法老下葬時用的一套黃金「行頭」,其實是一樣的功能,不同的是,認為「玉有靈氣」的古代中國貴族更青睞玉制的。
玉衣是一片一片連綴起來的,一般由頭套、上衣、褲子、手套、鞋子等部分構成,每一部分做好後合綴起來,再加上一層布帛作為里襯,就成了一套完整的玉匣,當殮服來用。
劉勝的玉衣正是這樣。
古代工匠在製作時,還考慮了身體部位特徵,很巧妙。
如頭套,上面還有臉蓋。
劉勝玉衣臉蓋由126塊玉片組成。
臉蓋上有意做出眼、鼻和嘴的樣子。
用於刻劃雙眼和嘴的玉片較大,而鼻子則由5塊長條玉片並在一起做成的,呈鼻子形狀。
上衣則由四整塊玉片組成,分別是前後兩片,再加兩隻袖子,每隻袖筒從腋下至袖口有開縫,展開就是一整片。
身體特殊部位,比如下體私部,是如何處理的?從修復時發現來看,採取了較為特殊的處理手法,剛好適合男女的生理結構。
如劉勝下體生殖器部位,便將玉琮改制成為小盒,大小正好罩在陰莖上。
還有的做成收納袋狀,放入生殖器。
劉勝是男性,如果是女性,會用整塊玉片,覆蓋於下體。
在劉勝玉衣內還發現了玉璧,共有18塊。
這些玉璧大小不一,但排列有序,十分有講究。
其中前胸部位13塊,後背有5塊。
前胸當中豎排3塊,兩側各豎排5塊。
這些玉璧與玉衣一樣,也是用布帛連接起來的。
既然穿了玉衣,為什麼裡面還要放玉璧?應該是先秦葬事遺俗,系一種下葬組合。
玉璧、玉琮是古代最為重要的禮器,象徵天地、陰陽。
《周禮·春官》「典瑞」條稱:「疏璧琮,以殮屍。
」
一般玉璧置於身後,玉琮擺於胸腹,此即東漢鄭玄所謂「璧在背,琮在腹」,劉勝玉衣發現的18塊玉璧,證實這種葬俗在西漢時仍存在。
而劉勝玉衣下體私部使用玉琮來處理,也應該有「法天地、象陰陽」觀念。
保定滿城漢墓:史上最著名金縷玉衣在這裡出土
古人將玉視為通天神物,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以玉陪葬的習俗。大約到了西漢初年,王公貴族階層流行身穿玉衣下葬,以求屍體萬年不腐。以金絲編造的稱為金縷玉衣,以銀絲編造的稱為銀縷玉衣,此外還有銅縷主衣和絲縷...
揭秘金縷玉衣真的能夠保持屍骨不朽嗎?
玉衣也稱「玉匣」、「玉押」,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
古代帝王和貴族死後的殮服——絲縷玉衣
玉衣又稱「玉匣」,古人用作帝王和高級貴族死時穿著的殮服。因為人們迷信玉有神奇的功用,可以防腐,故用玉衣裹屍,希望可以使屍體得以不朽。《後漢書·劉盆子傳》有記載:「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
金縷玉衣特殊部位是如何處理的?很巧妙,剛好適合男女生理結構
金縷玉衣是如何製成的?本文作者 倪方六我在前面的「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中,談了滿城漢墓國寶級文物金縷玉衣的出土經過,這篇繼續來聊聊金縷玉衣,這到底是一種什麼的衣服,有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