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福儒:一位國際考古名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寫真】

作者:楊雪梅(資深媒體人)

1897年,法國著名畫家高更創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這幅經典畫作時,世界考古學已經建立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並試著開始回答這些問題。

如今又過去了百多年,考古學對這三個問題的解答,無論是在時間的長度還是空間的廣度,抑或是可信度方面,顯然已經超越了宗教、人類學、歷史學等其他學科。

2015年12月16日傍晚,作為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的最後一項活動,「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科林·倫福儒以高更的畫作為開頭,面向公眾做了一場題為《史前考古所提示的人類生存境況》的講座。

科林·倫福儒,享譽全球的考古學家,劍橋大學的博士,英美兩國科學院的院士。

早在2004年他就獲得了史前考古學領域的巴爾扎恩獎,2015年在中國召開的世界考古論壇授予他「終身成就獎」,是為了表彰他在四個方面的卓越貢獻:一是在考古學理論方面的重要建樹;二是他在英國和歐洲大陸史前考古研究上的影響力;三是他首次將考古學證據與語言學、分子生物學結合起來研究印歐語系,提出了極具影響力的解釋模型;四是對考古學學科建設的貢獻。

對於考古學家而言,通過看得見的東西去研究看不見的東西,永遠有著難以抗拒的誘惑。

如果說傳統的考古學滿足於通過考古遺存知道古人吃了什麼、使用什麼樣的工具、住的地方如何等,認知考古學則更想知道古人是如何認識自己的。

按倫福儒的說法,認知考古學有兩個研究中心,一是研究人類認知的起源;另一個研究人類認知方式的變化。

也就是說,考古學終於成了通過科學研究來回答六個W的(what、when、where、who、how、why)學科。

在倫福儒看來,後兩個W的研究更有挑戰性。

早在12歲那年,倫福儒和父母去義大利瀏覽博物館時,就被那些人類過去所創造的文明點燃,立志成為一個考古學家。

他參加過不少遺址的發掘,後來集中在希臘的米洛斯島的菲拉科皮遺址進行科學發掘。

米洛斯島因為它所擁有的黑曜石成為早期愛琴海文明的中心,而菲拉科皮是著名的青銅時代遺址。

遺址上的史前神廟是倫福儒探索的主題。

他認為,在國家誕生的數千年之前,儀式建築是社會生活最顯著的部分,這在全世界都有發現。

迄今為止已知最早的儀式建築是土耳其東南部烏爾法附近的哥貝克力石陣,類似的遺址還有秘魯蘇佩河谷的卡拉爾、英國的巨石陣、中國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女神廟等。

2006至2008年倫福儒持續在基克拉迪群島的克羅斯島進行研究。

基克拉迪文明屬於早期青銅文化階段,從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前存在於愛琴海,與米諾斯文明的早期階段大致同時。

島上特有的純白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女性雕像,是倫福儒重點研究的對象。

這些雕像都非常扁平,人物形象只有抽象的大致輪廓,如僅用突出的鼻樑表示面部,有的雕像只有頭部、上肢和身體的輪廓,甚至如果不是特別注意,很難將它們與女性聯繫在一起。

倫福儒和同事們在克羅斯島最新發掘出數百件殘缺的小雕像和數千件大理石容器,這些雕像顯然是在埋葬前就已被毀壞。

倫福儒認為這些雕像是儀式所用的聖器,在儀式上重複使用過後被故意打碎,因為它們被認為不能再用於其他普通的場合。

印歐語系與著名的「安納托利亞假說」,曾是倫福儒最富爭議的一部分,當然也是其最令人佩服的地方。

印歐語系是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一個語系,包括數百種語言及方言,如英語、西班牙語、孟加拉語等,約有30億人的母語屬印歐語系。

該語系的起源存在兩種假說:傳統觀念認為印歐語系衍生於裏海北部草原地區,距今5000—6000年前隨半遊牧民族傳至歐洲及近東;而倫福儒的「安納托利亞假說」則認為,該語系大約在距今8000—9500年前隨著農業發展從安納托利亞向外傳播。

兩年前,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心理學研究員昆汀·阿特金森的學術團隊在《科學》雜誌發表了名為《印歐語系起源、擴張系譜圖》的研究報告,證實了印歐語系的起源地是距今8000—9500年的安納托利亞。

更為重要的是,倫福儒的這一假說,是將考古學證據與語言學、分子生物學相結合的產物,它開拓了新的考古學研究方法。

倫福儒和英國學者保羅·巴恩合寫的《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對考古學進行了全方位的梳理,簡明扼要,完整、平衡,出版20年間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包括中文),再版達六次之多,成為全球最為暢銷的考古學教材。

作為橫跨歐洲大陸與北美兩個考古學傳統的考古學家,倫福儒所選擇的內容十分精要,不過書中對東方學者在考古學理論上的貢獻提及甚少,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在眾多考古學家中,倫福儒對於中國考古是有許多期待的。

他曾在大學時代學習過北京人、西安半坡新石器遺址以及安陽商代大墓的知識。

1980年他首次訪問中國,參觀了西安的碑林,中國文字的傳承歷史令他吃驚,而秦始皇兵馬俑在考古與公眾展示方面的良好結合也讓他頗受啟發。

他還與當時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所長、著名考古學家夏鼐相談甚歡。

隨後的新疆之行也使其對絲綢之路遺址有了感性認識。

2013年,第一屆世界考古論壇期間,倫福儒參觀了良渚遺址,對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中的水利系統、墓葬的等級以及玉琮、玉璧等器物印象深刻。

倫福儒說:「早期古代中國豐富的物質遺存和近年來充滿活力的考古學研究,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考古工作者來到中國。

中國的考古學需要置於全球史前史的語境下,並開展多層次的比較考古學研究,這樣中國對世界考古學將做出巨大的貢獻。

《光明日報》( 2016年09月30日 13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美考古學者:探尋早期中國文明

為紀念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考古學科創建七十周年,該校以探索早期中國文明起源和發展為中心議題於10月21日召開了題為「求中」(In Search of Early China Throug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