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發現多處遺存 出土一件青銅權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羊耳坡遺址

安寧河畔,河風掠過考古工地,帶來些許涼意,考古人員望著眼前的半地穴式房址,有些豁然開朗。

這些流行於北方的建築,主打防寒保暖功能,在西南地區首次大規模出現,或許還存在某種季節性使用的可能。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1日通報,該單位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期的遺存,出土青銅權杖等珍貴文物。

在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發現是一件青銅權杖,和三套用於針灸的砭針。

此外還出土了6000餘件成組合的陶器、石器、金屬器,一定數量的青銅器、鐵器,及金串珠、銀管珠等飾品。

這些發現,展示了古人怎樣的生活場景?有什麼考古學意義?

銅劍

建築

冬天夏天換著住?

「這種建築方式在此前也有過發現,但如此大規模、能夠辨識出的半地穴式房址,還是首次在四川地區發現。

為配合成昆鐵路擴能工程,2016年8月以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及市縣文物管理所,組成多支考古隊伍,對涼山州境內22處文物點相繼開展了科學的考古發掘工作。

截至目前,正式結束、驗收了22處文物點的田野發掘工作,發掘面積約20000餘平方米,取得了階段性重大收穫。

在不斷發掘之後,共清理了近2000座房址、墓葬、灰坑、灰溝、窯址,另有近8000個柱洞。

半地穴式房址成為眾多遺址中最亮眼的地方。

「一開始,我們還以為是普通的灰坑,但裡面的堆積與周圍明顯不同,從顏色可以判斷出有用火的痕跡。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遺址現場負責人陳葦告訴記者,現場陸續發掘了200多座半地穴式房址,遺址的聚落布局、結構較為清楚,成為了四川地區大規模發現、辨識出的半地穴式房址。

在新石器時期,半地穴式房址在黃河流域並不稀奇,這種風格的建築,幫助那裡的先民抵擋住了凜冽北風,而在西南地區出現,難免讓人匪夷所思。

「這種建築方式在此前也有過發現,但如此大規模、能夠辨識出的半地穴式房址,還是首次在四川地區發現。

」陳葦解釋說,這些建築技術應該是南北文化的一種交流,這些建築雖然在雨季顯得不太實用,但在冬季大風襲來的安寧河畔,還是能夠讓人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在這些房址附近,還有干欄式、基槽式建築,也不排除當地人在冬夏切換不同的居住方式的可能。

權杖

具有地域特徵

「有專家甚至提出,四川地區先秦時期的古代民族應當有『巴、蜀、邛』三足鼎立之態勢。

銅杖

整個發掘過程中,在新莊遺址的墓葬區,出現了一柄青銅權杖:頂端圓盤托著一個月牙形狀的裝飾,銅杖周圍刻滿了圖騰,整個長度達到40多厘米。

440座墓中就出現了這麼一件青銅杖,顯然具有特殊意義。

據考古專家介紹,目前還沒有發現與之一模一樣的權杖,雖然它和滇西北區域的權杖有相似之處,但還是有自己的地域特徵。

安寧河谷,作為四川第二大平原,在這個區域發現了延續時間長、貫穿了整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戰國秦漢之際,大概距今4800餘年到距今2200年這一段2600年左右時間裡的古代生活場景。

有專家甚至提出,四川地區先秦時期的古代民族應當有「巴、蜀、邛」三足鼎立之態勢。

邛、筰及外族的東西,都出現在安寧河流域,這次的發現,為研究邛、筰以及族群交流找到一些證據。

考古專家認為,邛、筰這種先秦時期的古代民族,應該和其他民族之間有著交流互動,在今後的研究中,不僅要看巴蜀,還應研究邛。

器物

發現古代「手術刀」

「他介紹說,一些砭針還起到手術刀的作用,治療一些潰膿的傷口都需要用到這些東西。

銅戈

「出土的陶器,有侈口罐、帶耳罐、帶流罐、帶流壺、圈足杯、筒形杯、觚形器、簋、尊釜形鼎、盆、缽等。

」據考古人員介紹,目前出土了6000餘件(組)陶器、石器、金屬器標本,其中石器多為磨製工具類,有石斧、石錛、石鑿、石刀、磨盤、磨棒、石錘、石球、石箭鏃等,同時出土了大量打制石器,有盤狀器、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核等。

在眾多石器中,用於針灸的砭針,為研究古代中醫針灸技術提供了珍貴的材料。

成都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中醫古籍文獻研究所所長李繼明對於這一發現也很感欣喜,有文獻記載的砭針,多出現在戰國時期,更早一點的,就只有考古實物來佐證了。

「在冶鍊金屬之前,主要都是利用石頭、動物骨頭來做這些針具。

」他介紹說,一些砭針還起到手術刀的作用,治療一些潰膿的傷口都需要用到這些東西。

在羊耳坡、新莊遺址墓地,還發現了一定數量的青銅器、鐵器和飾品。

有銅柄鐵劍、鐵劍、鐵矛、鐵箭鏃、銅箭鏃、銅劍鞘尖、鐵削刀、鐵鍤、鐵斧、鐵勺等;飾品類的有金串珠、銀管珠、銅牌飾、銅扣、銅鈴、銅手鐲、銅耳環、綠松石、瑪瑙、琉璃珠串飾等。

陶器組合

眾多出土文物中,一些「生面孔」讓研究人員也有些拿不准。

其中一個三足陶器,就讓大家爭論不休,有專家認為這和廣西一帶的出土文物有聯繫,也有專家認為受到了峽江地區的影響。

而出土文物中的一些雙耳罐,造型和西北地區出土的一些器物也極為相似。

意義

為研究南方絲綢之路

提供重要資料

記者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本次發掘是安寧河流域最大規模的一次考古發掘。

這些遺存,年代絕大部分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戰國秦漢之際,也有少量南詔時期和清代晚期遺存,為深入、細化安寧河流域及其周鄰地區先秦時期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材料,特別是對探索邛和筰等先秦時期族群的交流、融合、遷徙等,提供了更多翔實的實物資料。

陶帶流壺

據了解,本次考古發掘工作已成功入圍「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項目。

考古專家一致認為,此次考古,構建起川西南及其周鄰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時空框架和譜系關係,奠定該區域命名考古學文化(遺存)的基礎。

本地文化因素不再有斷層,外來文化因素更為清晰。

「從東北到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地帶」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先秦、秦漢時期分布於長城地帶、青藏高原東緣地區和橫斷山區的民族文化傳播地帶。

從考古學文化因素傳播和交流的角度分析,在這個具有相似地理、氣候、生態環境的地帶,有很多相似的文化現象,這些相似的文化現象有的是傳播所致,有的可能和相似的環境有關。

此次考古,為研究橫斷山脈東南地區(川滇黔交界處)的考古文化傳播、交流以及「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提供了新的、更為系統的材料,也是南方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考古學研究的重要資料。

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實習生 陳薪嶼 圖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南昌瑤湖呂蒙崗遺址考古發掘新石器晚期墓葬群

據悉,因南昌航空城瑤湖機場建設需要,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會同南昌市博物館對南昌瑤湖呂蒙崗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與整理,獲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呂蒙崗遺址位於南昌市高新區麻丘鎮廣安村委孫...

「川滇通道」歷史上溯至4600年前

記者昨天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新發現的四川鹽源皈家堡遺址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填補了鹽源盆地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空白。這些遺蹟的出土,將川西南地區歷史上溯到距今至少4600年。「這是目前川西南地...

安徽阜南迎水寺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完成

記者從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經過約4個月的發掘,位於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許堂鄉的迎水寺遺址考古發掘工作近日順利完成。迎水寺遺址為近圓形的台墩,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因302省道拓寬工程占用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