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化德縣裕民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入圍2016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項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7年1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2016中國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在北京揭曉。

化德縣裕民新石器時代遺址榮獲2016中國考古新發現入圍項目,這也是烏蘭察布市文物考古事業在該領域獲得的最高殊榮。

2017年2月21日,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活動啟動,遴選推薦40個發掘和調查項目參加初評。

化德縣裕民遺址被推薦進入初評名單,該項目由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化德縣文物管理所聯合發掘。

2010年,在配合集通鐵路複線工程建設考古調查中發現該遺址,田野考古試掘面積100平方米。

2014至2016年,由內蒙古考古研究所主持,委託烏蘭察布市博物館研究館員胡曉農任考古發掘領隊,副研究館員李恩瑞及化德縣相關業務人員參加了發掘工作,前後歷時三年,圓滿完成了該項目的考古發掘任務,發掘總面積3750平方米。

協作單位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學技術中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南京大學地質與海洋學院、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一、地理環境與地貌

化德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河北省張家口地區的三角地帶,烏蘭察布市的東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陰山山脈東北部支脈的邊緣地帶;北部及東北部與錫林郭勒草原相交,東南部與冀北丘陵相接。

境內多山,屬淺山丘陵區,丘陵與盆地、谷地、坡狀高原、山間窪地相交錯。

境內基本無常年性河流,只有水泊淖爾和季節河。

系屬北溫帶、乾燥草原地帶。

土質多屬微鹼性和砂質土壤,還有部分粘土和膠土,其中黃砂土、褐砂土分布最廣。

天然草場植被比較豐富,適宜半農半牧生計發展。

裕民遺址坐落於化德縣境內東北部的丘陵山地間,位於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1.25公里處。

遺址三面山丘環繞,北南向緩坡,呈簸箕形狀,東部緊鄰山坡腳下的沖溝,正南向起伏連接一小山丘,其東、西兩側為溝、坡之地,遺址中南部被現代沖溝侵擾。

南部山下500米處,有一條東西向季節河流。

東部有兩沖溝,其中一條在多雨的季節還有少量的泉水滲出。

遺址周鄰的山頂、山腰均裸露出原生山石的坡面,水土流失嚴重。

從遺址沖溝中的斷面和探方剖面觀察,該地主要分布著黃砂土、灰褐砂土、黑褐砂土。

遺址分布於山間低凹的坡地東部,南北約80米,東西約60米,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

二、地層堆積

該遺址考古發掘的地層基本相同。

由於該區域的地貌經長久的水土自然流失,遺址周圍的山丘頂部和山腰部的原生覆蓋土層被水衝擊或被風蝕至地勢較低的遺址上面。

隨著遺址地表坡度向南,各地層堆積逐漸變厚,地層厚60—280厘米不等,可分為5層:

第①層為表土層;第②、③層為衝擊堆積形成;第④層為自然形成的文化層,包含有少量的小陶片、打制石器、獸骨等;第⑤層為次生土;第⑤層下為生土。

三、遺蹟與遺物

裕民遺址考古發掘,共出土有房址(F)14座,灰溝(G)1條,墓葬(M)1座,未發現有灰坑(H)。

房屋依地勢坡狀分布,大小不一,直徑280—400厘米,為圓形二層台半地穴式。

房址中部有圓形地面灶,灶面的燒灰土堆積較高,部分灶面上放置有石塊。

有兩座房址發現有門道,門道為長條狀斜坡式。

房址周邊均有排列的圓形柱洞,多為壁柱,部分有二層台加固柱洞,柱洞製作粗糙。

房址牆壁為黃砂土,損毀較嚴重,保存較差,部分房屋只保存有居住面。

灰溝位於發掘區的西南部,東南至西北走向。

在溝面的南北均有房址分布。

裕民遺址發掘出土遺物數量相對較少,主要出土在第④層的下部和房址內的填土中。

共出土器物5000餘件,其中大部分為石器,較少量的陶器、骨器。

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的殘碎獸骨。

石器主要為打制石器和少量的磨製石器,打制石器有半圓形石鏟、片狀砍砸器、矛形器、三角狀石錐、刮削器、片狀器、石葉、石核、石球等;磨製石器有磨盤、磨棒、磨石、石斧、石錛等;此外還出土大量的石料廢片。

陶器出土可復原器形極少,多為較小的陶片。

主要為夾砂黃褐陶、夾砂黑褐陶,質地疏鬆。

器類簡單,有圜底筒形罐、尖圜底釜、片狀器、敞口罐等。

骨器出土有骨鏟、骨錐、骨刀、骨鐮等。

另外,在部分房址內,較為集中出土了較多的動物骨骼。

四、對裕民遺址考古發掘的初步認識

1、裕民遺址坐落於丘陵山地,海拔高度1465米。

距山下的川地小平原高度落差約60—70米。

房址遺蹟開口於第④層的灰黑色土下,此層土就是所謂黑壚土,其形成於全新世最溫暖時期,也是高湖面時期。

說明裕民的原始文化人群,生活在本地區全新世最溫暖時期的初期階段。

綜合岱海、黃旗海、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等地區的環境研究成果,推斷該遺址的使用年代不會少於距今8000年左右。

經北京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C14測定,M1人骨距今8400年左右。

第④層出土獸骨距今8200—7800年。

美國Beta放射性實驗室C14測定房址出土的碳粒,經樹輪校正年齡,距今8400年左右。

2、通過對該區域新石器早期重點遺址的調查,發現具有相同特徵的石製品,其分布區域包括冀北的壩上北部邊緣地帶、錫林郭勒中西部草原、烏蘭察布東北部區域。

有共性石製品的遺址,其陶器特徵較為複雜,大概可分為兩類,圜底器和平底器遺存,器壁多為厚重,質地鬆散,器表與內壁顏色不一,直口的和有沿的器具。

可能有早晚關係或文化類型的差距。

其時代可能從距今8400年左右延續到7000多年左右。

3、裕民遺址文化類型的遺存,多分布在丘陵山地的地勢較高區域。

海拔高度1460米以上。

村落遺址規模不大,可能由十多個到二十幾個房址組成,為坡狀分布。

可能體現在適應自然環境和獲取生活資源的需要。

從房址的建築遺蹟看,存在雙層立柱的保護或有保暖的功能。

在部分房址內,有多處用火的痕跡,灶上的灰燼土堆積較高,有大量的動物骨骼及磨盤、磨棒的出土,打制的小型石製品和廢片的出土,陶器的器形簡單,都說明該遺址文化的人群所具有的原始性,是以狩獵和採集為主要的生產方式。

4、在裕民遺址考古發掘中,應用科技考古的技術實驗方法,有植物浮選樣品分析、陶器殘留物澱粉粒樣品分析、遺蹟(灶台)土壤樣品植矽體澱粉粒分析、動物骨骼樣品鑑定分析、剖面環境樣品光釋光年代氣候背景分析、人骨樣品碳、氮同位素分析 等。

其各項實驗工作在進行中,植物浮選分析,初步發現有小米和蒿類籽。

動物骨骼有蚌、雉、鳥、狗、狼、馬鹿、梅花鹿、狍、獐、野兔、野馬、野驢、野牛、聖水牛、野豬等。

家畜為狗,是否對豬存在初期的馴化,還在取樣分析研究中。

裕民遺址文化,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徵,區別已知的其它考古學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是迄今為止內蒙古發現最早的考古學文化。

這一類遺存分布於陰山以北的草原地區,填補了這一地區的考古學空白,為內蒙古草原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譜系以及生業類型、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下一步將以裕民遺址文化遺存為起點,探索、發現、研究與其時空相關聯的遺存,尋覓北方草原地帶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脈絡。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內蒙古發現全新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距今8400年

內蒙古晨報全媒體平台消息(記者 張昊文)「從化德縣裕民遺址的遺蹟現象、石器、陶器組合綜合分析,該遺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還沒有完全體現,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處距今84...

內蒙古化德縣發現八千年前村落遺址

裕民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1.25 公里處。遺址位於丘陵地帶,三面環山,南北向為緩坡,呈簸箕形狀,東部緊鄰山坡腳下的沖溝,南部與起伏的山丘相連,遺址中南部被現代沖...

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文物

新華網哈爾濱10月25日電(記者許正)位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的小南山遺址於今年7月正式考古發掘以來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期文物。考古專家說,出土的大量珍貴玉器表明鄰近我國東端國境線的小南山早在8...

化德現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化德縣文物管理所近期在化德縣境內開展新石器早期遺址專題調查時,發現7處新石器早期遺址,其時代涵蓋裕民遺址文化時期至仰韶中晚期。 考古人員在對化德縣裕民遺址...

夏代的政治疆域有多大

老牛坡遺址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燎原行政村範圍內,地勢東高西低,依灞河流向呈西北-東南分布。遺址西起袁家崖村,東至沙河溝,南及灞河二級階地,北達安家莊村南,是一處以商文化堆積為主的大型古代遺...

重慶:磐石城遺址發現新石器和商周時期遺存

新華社重慶8月15日電(記者劉恩黎)記者獲悉,重慶磐石城遺址項目取得階段性考古成果,最新發掘出土了漢至六朝、商周時期及新石器時代的各類陶、石器物,遺址歷史跨度進一步增大。磐石城位於三峽庫區的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