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少數民族古籍有哪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一般由三部分組成。

一是用本民族文字記錄與傳承的古籍。

二是用非本民族文字記錄的歷史文獻。

三是歷代口口相傳並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材料。

由此可見,中國少數民族古籍所含範圍比漢文古籍寬廣。

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多指古文字記錄的文本。

我國的民族古文字古籍從文字系屬看,其源頭和類型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漢字體系的民族文字古籍

這一體系的民族古籍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已消亡民族的古籍。

如:西夏文古籍、契丹文古籍、女真文古籍。

(2)壯侗語民族古籍。

如:古壯字古籍、侗文古籍、布依文古籍、毛南字古籍、京族古籍、水書古籍。

(3)苗瑤語民族古籍。

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女真譯語》書影如:方塊苗文古籍、瑤文古籍、女書古籍。

(4)藏緬語民族古籍。

如:方塊白文古籍等。

這裡說的漢字體系民族古籍,並非指用漢字著成的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獻,而是指把漢字改造成與原字有別的字形,表示與原字不同的音和義。

或借形、借義,表少數民族的音或義,被借用後的字形與漢文的含義有較大的差別。

漢字體系的民族古籍的形成有各自的原因。

在古籍內容的表現形式上也有明顯的歷史痕跡。

西夏文古籍和白文古籍內容多為佛經,說明其古籍的形成和發展與佛教有密切的關係。

壯侗語民族古籍、方塊苗文古籍及瑤文古籍大多為道教經典和本民族傳統宗教經典,說明這些民族古籍的形成與發展與道教有密切的關係。

女書古籍大多為當地漢語方言的民歌,說明這種古籍的形成與發展具有獨立性。

漢字體系民族古籍說明中華各民族長期和睦相處、互相學習、共同發展,說明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一體性。

(二)外來字母體系的民族文字古籍

中華民族善於學習和吸收先進民族文化。

一些民族借鑑外來文字,或將國外文字或其他民族文字改造為本民族文字,用本民族語言進行記錄。

從現有資料看,外來文字體系的中國少數民族古籍有以下幾種。

(1)阿拉美字母體系的中國少數民族古籍:包括佉盧文古籍、于闐文古籍、粟特文古籍、突厥文古籍、回鶻文古籍、蒙古文古籍、滿文古籍、錫伯文古籍等。

其中佉盧文、于闐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鶻文在很早以前就已停止使用了,現在只有幾位專家識得這些古籍。

滿文已不再使用於現今社會生活領域,但目前懂得滿文古籍的人相對多一些。

蒙古文和錫伯文至今仍然使用。

現存的佉盧文、于闐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鶻文古籍以佛經內容為主。

蒙古文古籍除記載大量的藏傳佛教經典外,還涉及歷史、文學等。

滿文古籍內容多為檔案類,錫伯文古籍多為文學類。

(2)婆羅米字母體系的中國少數民族古籍:包括龜茲文古籍、八思巴文古籍、藏文古籍、傣文古籍等。

其中,龜茲文、八思巴文屬於「死亡」文字。

現在,懂得這兩種古籍的專家少之又少。

藏文和傣文至今仍然使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藏文除廣泛應用於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外,還應用於數學、物理、化學、醫學等領域。

現存的龜茲文古籍和八思巴文古籍內容多為佛教方面的。

藏文古籍除記載大量的藏傳佛教經典外,還有不少世俗文獻和歷史文化文獻。

藏文古籍是我國少數民族古籍中存量最大的,在我國,其存量僅次於漢文古籍。

傣文古籍多為小乘佛教內容,其次是文學作品和世俗文獻。

吞彌桑布扎之前的古藏文祁繼先攝影

(3)阿拉伯字母體系的中國少數民族古籍:包括察合台文古籍、小經文古籍。

察合台文為我國突厥語族諸民族先民共同使用的文字,現民間還留存有大量的察合台文古籍,除專職研究者外,民間還有不少人士能識讀察合台文古籍。

小經文是回族使用的一種文字,主要用於記錄或拼讀漢語式《古蘭經》。

察合台文古籍除宗教作品外,還有大量的世俗文獻。

(4)拉丁字母體系的中國少數民族古籍:包括柏格理苗文古籍、景頗文古籍、拉祜文古籍。

這些文字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外國傳教士參照拉丁字母設計的拼音文字。

早期多用於書寫或印刷《聖經》,後來,這種拉丁字母式民族文字也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領域,民間也隨之出現了一些世俗文獻。

(三)本土文字民族古籍

所謂的本土文字民族古籍是指這種文字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不受外民族文字的影響,而是按照文字產生與發展的自身規律,逐步成形的文字。

我國的本土文字古籍有:彝文古籍、納西東巴文古籍。

納西東巴文古籍又包括東巴文古籍和哥巴文古籍。

這些土生土長的古籍在文字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中沒有受其他民族文字的影響,民族古籍的內容和形式也以本民族為主。

彝文古籍中畢摩經典占了絕大部分。

納西東巴文獻也是東巴經典居多,但東巴經的部分內容受了藏族苯教文化的影響。

上述諸多民族古文字古籍中,存量最大、流行範圍最廣、整理研究出版數量最多的是西夏文古籍、古壯字古籍、水書古籍、蒙古文古籍、滿文古籍、藏文古籍、傣文古籍、察合台文古籍、彝文古籍、納西東巴文古籍。

由於各文種古籍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不同民族間古籍的傳播與收藏情況也不盡相同。

從現有資料看,已消失民族諸如西夏文古籍等,民間收藏已非常稀少,現主要由博物館等專門機構作為文物進行收藏。

西夏文刻本《發菩提心及常作法事》藏文古籍和蒙文古籍大部分收藏於寺院中。

傣族地區的寺院雖有藏經樓,但其象徵意義要重於實際意義,民間的傣文古籍收藏量要多於寺院。

彝文古籍、壯文古籍、察合台文古籍自古以來以民間收藏為主,近30年來雖然有關學術機構進行了徵集和收藏,但以民間收藏為主的格局仍然沒有改變。

納西東巴文古籍和水書古籍,也是自古以民間傳播和收藏為主,但從21世紀始,有關學術機構、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作了廣泛收集與收藏,現主要收藏於上述機構中,流傳於民間的古籍已不太多。

滿文古籍多為國家檔案部門收藏,其中滿族入關前的檔案大多收藏於遼寧省檔案館。

現民間已難得見到滿文古籍的流傳。

(四)漢文或非本民族文字寫成的古籍

在中國少數民族古籍中,雖然用非本民族文字著成,但所記的內容或作者屬於少數民族者,其作品仍然屬於少數民族古籍。

少數民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早已引起了歷代王朝和文人墨客的關注。

無論是正史或是野史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少數民族。

如具有歷史代表性的漢文古籍《史記》、《資治通鑑》、《華陽國志》等都涉及了少數民族的內容。

有些漢文古籍還以少數民族內容為主,如唐代樊綽所著的《蠻書》。

事實上,長期以來許多學者研究少數民族歷史和文化都是以漢文古籍材料為主的。

如在西南民族研究中,通常以《史記·西南夷列傳》、《華陽國志》等為依據,對無本民族文字的民族而言,漢文古籍材料是研究少數民族的重要歷史文獻。

即便有文字的民族,漢文古籍中的少數民族材料同樣珍貴,能彌補民族文字古籍資料的不足。

漢文作為官方使用的文字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古籍中的內容更為廣泛,更為深入。

如清代雲南武定那氏土府,大到上呈的奏摺、府事史錄,小到土府的飲食起居,都用漢文做了詳細記錄,這些恰好是民族文字古籍所欠缺的內容。

部分民族民間還有用漢文記錄的家譜、鄉規、民約等史料。

用漢文記錄的少數民族歷史,大多清晰地記述了事件的整個過程,作為史學材料的要素基本齊全,所以許多學者樂於採用漢文文獻。

(五)口傳民族文獻

「古籍」原指用文字著成的古代書籍,但根據我國的各民族的實情,把「口傳文獻」也納入了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範疇。

在中國56個民族中,有本民族文字記錄古籍的民族並不多,大多數民族以口傳形式傳承本民族的歷史文化。

假若我們把用文字記述的資料作為唯一標準,那麼許多民族的寶貴資料將被排除於民族古籍保護與整理工作之外,這有悖於黨的民族平等政策,不利於民族大團結,不利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

其實,人類古籍的形成都經歷了從口述到書面的發展過程。

以比較成熟的漢文古籍為例,目前所見較早的漢文古籍《詩經》,大部分也是當時採集者把流傳於民間的口傳詩歌記錄下來併流傳後世才成為「古籍」的。

由此可見,記錄口傳作品是古籍形成與發展的重要環節。

今天我們把少數民族的口述文獻記錄下來,流傳後世,其意義相當於當初漢文記錄《詩經》並納入古籍範疇一樣重大。

(六)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價值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凝結了歷代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承載著中華文明的重要成果,蘊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像力、創造力,聯結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情感,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是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重要歷史記憶。

它記載著有關民族的歷史、政治、經濟、軍事、農業、畜牧業、風俗、習慣、哲學、宗教、倫理、天文、地理、醫藥、文學、藝術、語言文字等方面的發展史。

後人了解過去的歷史,主要從民族古籍渠道獲得。

它記錄了一個民族的文明成果,後人可從其中吸取豐富的營養。

它還記述了一個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人們可從其中獲得歷史借鑑,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少走彎路。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對許多學科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傳統的學術建設,特別是文科大多建立在豐厚的歷史文獻基礎上,以歷史文獻為支撐。

歷史文獻豐厚的學科,其學科研究就深入。

藏學、蒙古學、滿學、突厥學等不僅在國內久盛不衰,還成為國際性的顯學,這主要得益於其各自博大精深的歷史文獻。

一些原本就存在的學科,一直默默無聞,但重新發現其文獻後,其學科也隨之崛起。

如:敦煌的莫高窟,存在上千年,人們一直把它當作宗教聖地和「美術博物館」,但隨著「藏經洞」古籍的發現,敦煌學就成了國際性的顯學。

又如吐魯番,作為絲綢之路的要塞與重鎮,作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合點,早已蜚聲海內外,但僅有地理與區位意義的名氣。

隨著吐魯番文物發掘中大量歷史文獻的發現,吐魯番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凸顯於國際學壇。

再如,曾與大宋朝廷抗衡的西夏,不僅創造了政治的輝煌,也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

但隨著西夏的滅亡,時光的流逝,西夏王國及其燦爛文化也被人們淡忘。

隨著黑水城西夏文獻的發現,人們又重提西夏的輝煌,西夏學也因此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在世界的東方學中,占據半壁江山,這是中國少數民族為中華文明做出的偉大貢獻的重要標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快到內蒙古圖書館飽覽國家珍貴古籍

12月13日,一場「冊府千華——自治區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在內蒙古圖書館開展。據了解,本次展覽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自治區文化廳共同主辦。為期一個月的展覽將陸續展出包括宋、元、明、清各...

應重視民族古籍的收集與整理

民族古籍 是記載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是民族文化的根 ,是民族文化命脈的內在延續 ,是民族歷史的真實記錄 ,是文化遺產寶庫中的亮麗瑰寶。我國的民族古籍 ,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

百名學者共同探求少數民族古籍之謎

光明網昆明7月20日電(記者張勇、任維東)近日,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在雲南省雲南民族大學召開,約百名專家學者共同探究和展示了各少數民族古代文字文獻的秘密和神奇魅力。 中國民族古文...

雲南省民族古籍搶救保護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雲南網訊(記者 楊春萍)10月27日,雲南網從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做好西南民族古籍保護工作——西南民族古籍保護工作座談會」獲悉,自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來,雲南省民族古籍搶救保護工作取得...

錦繡珠璣 精品紛呈

作者:史金波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有131種少數民族文字珍貴古籍。這些古籍包括藏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滿文、東巴文、水文、古壯字、布衣文10個文字種類,以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