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傳說——鬼門關、奈何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鬼門關

​​鬼門關是中國神話傳說中陰曹地府的一個關隘。

中國民間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七月十五日(又說七月十四日)是"鬼節"。

其實在現實中鬼門關是存在的。

位於現在的廣西北流縣西,介於北流,玉林兩縣市之間。

這裡雙峰對峙,中成關門,其間不過30步。

由於地處熱帶,亞熱帶潮濕幻境。

這裡瘴氣滋生,蚊蟲鼠蟻繁多。

夜裡被一團白霧籠罩,鴉雀悲鳴,甚是可怕。

中文名稱:鬼門關

外文名稱:the gate of hell

行政區類別:廣西北門縣

史 載:《西遊記》含義解釋

解釋一迷信傳說中的陰世、陽間之交界外;死亡的邊緣。

元楊顯之《酷寒亭》第四折:「在鬼門關奪轉這凍形骸。

《西遊記》第十回:「忽見一座城,城門上掛著一面大牌,上寫著『幽門地府鬼門關』七個大金字。

」郭鵬《劉亞生》:「像他這樣站在鬼門關上開玩笑的人,真是少見!」

解釋二古關名,省稱「陰陽道」。

《輿地紀勝》作桂門關,明宣德中改名漢沽關。

在今廣西北流市城西,位於北流、玉林兩市間。

有兩峰對峙,其間闊30步,俗號鬼門關。

古代為通往欽、廉、雷、瓊和交趾的交通衝要,漢伏波將軍馬援征交趾,經此勒石,殘碑尚存。

因其瘴癘尤多,去者罕有生還。

諺云:「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

」故名「鬼門關」。

唐宋詩人遷謫蠻荒,經此而死者迭相踵接。

解釋三比喻險惡的境地。

元范康《竹葉舟》第一折:「我與你踢倒鬼門關,打開這槐安路,把一枕南柯省悟。

再休被利鎖名韁相纏住。

」《老殘遊記》第十四回:「這一賣,翠環可就夠他難受了……眼看著一個老實孩子送到鬼門關裡頭去,實在可憐。

老舍《蛻》第二:「即使天津是鬼門關,他們也得闖出來,做個自由人。

」相關傳說鬼門關鬼門關是進入鬼國的必經關卡。

無論是誰來到這裡都必須接受檢查,看看是否持有鬼國通行證一一路引。

鬼門關是一座牌樓,上面橫書蒼勁有力的「鬼門關」三個大字。

傳說是人死後到陰曹地府報到的第二座關卡。

兩旁有十八個鬼王和把門小鬼把守。

森嚴壁壘、銅牆鐵壁,牢不可破。

無論哪個亡魂來到這裡,必遭檢查,看是否有通行證。

這個通行證就是「路引」。

它是人死後之魂到陰曹地府報到的憑證。

在這張長三尺、寬二尺的黃紙上印有「為酆都天子閻羅大帝發給路引」和「天下人必備此引,方能到豐都地府轉世升天」,上面還蓋有「閻王爺」、「城隍爺」、「酆都縣太爺」三枚印章。

凡是人死後,即燒掉它,亡魂就拿著它到鬼門關,經查驗無訛後,方能入關。

上梯坎,有無常殿。

內塑無常、無常娘娘和保山大王。

傳說無常是陰間捉拿亡魂的差頭,舊時豐都有許多無常的故事流傳。

保山大王,是專管山間猛獸,保護人畜安全的山神。

鬼門關前塑「陰曹地府」門亭,右側外樹一碑,隸書「此冥府也!」四個大字,來源於《聊齋志異》。

進門兩側塑十八形象猙獰怪異、栩栩如生的鬼王,讓人覺得陰森恐怖。

路引一說起源於唐太宗貞觀年問。

丞相魏徵夢斬涇河老龍,唐太宗李世民受到牽連而被閻羅王傳訊到了地府,當閻羅王問明情況後,知道李世民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他不但文韜武略,而且安邦定國,創造了唐朝初年的盛世局面即「貞觀之治」。

於是決定放李世民還陽。

臨行前,陰天子委託陽天子把鬼國護照「路引」帶回陽間,發給善臣善民,使他們死後憑此路引進入鬼國首都——豐都,可以免受地獄眾鬼欺凌和刑罰折磨。

所以自唐以後,路引就象聖物一樣被流傳了下來,從無變動。

所以這種路引只有好人才能買到,作惡的人是買不到的。

以前來酆都旅遊的人都要為家裡的老人買一份路引回去,以表示自己的孝心。

因此,以前酆都城裡的路引非常流行,很多人就靠賣路引為生,使得酆都鬼城名聲遠揚。

鬼門關前為新刻的十六大鬼,傳說是閻羅王專門挑選的一批惡鬼來此鎮山把關的。

他們對劣跡斑斑、惡性未改的亡魂野鬼盤查得格外苛刻、嚴格,不使一個矇混過關。

這組石刻體現的是鬼城民俗文化的「懲惡揚善」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主旨,揭示的是鬼城民俗文化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

它以寫實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並按大眾審美心理要求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渲染烘托鬼城特有的文化氛圍,形象個性突出,神態生動,造型新穎,具有一定的視覺衝擊力。

現實建築 ​

廣西鬼門關,又稱天門關 現實中葉有鬼門關。

鬼門關(又稱天門關),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之北流縣城西,地處於六萬大山與大容山交接之處。

應為此處過多瘴疫,去得者難得生還,故此稱為「鬼門關」。

南宋地理總記《輿地紀勝》作「桂門關」;明宣德中改名「天門關」。

唐朝宰相李德裕、宋代詩人蘇東坡、明代旅遊行家徐霞客等都曾路經此關。

   

唐代之前,「鬼門關」有過多種稱呼。

《舊唐書》和《輿地紀勝》等都說鬼門關原稱「桂門關」,元代的廉訪使曾將它改為「魁星關」,明代又稱「泗明關」。

明宣德五年(1430年)時人于山門東側的石壁上刻鑿「天門關」三個大字和一首小詩曰:「行行萬里度天關,天涯遙看海上山,剪棘摩崖尋舊刻,依然便擬北流還。

」迄今,峭壁之上「天門關」三個大字依舊赫然在目,但那首小詩已字跡漫漶,難以辨認。

「鬼門關」這稱謂是唐代之後才形成的,而真正使鬼門關廣為人知、聞名天下的是唐朝宰相李德裕的《貶崖州》:「崖州在何處,生度鬼門關。

」當時他被貶謫海南,處於人生仕途最低潮,路過鬼門關,悲哀驀然湧上心頭,不禁吟出這無邊的淒楚和絕望。

那時,中原與南方的交流逐漸頻繁起來,但南方相對中原來說,交通仍然非常閉塞。

鬼門關以南,路途險惡、荒涼,由熱帶、亞熱帶潮濕環境滋生的「瘴癘」病散發的氣息令人窒息,提到它,人們如談虎色變。

欽、廉、雷、瓊一帶,屬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特別是「鳥飛尚需半年程」的瓊島,荒蕪淒淒,人煙稀少,天涯盡頭,海角無邊。

習慣在北方和中原生活的官員被貶謫,經過鬼門關,如臨生死之界,幾乎無生還之望。

從此,「鬼門關」之稱蓋過了它原來其他的稱呼流傳至今。

奈何橋

奈何橋在中國道教和中國民間神話觀念中是送人轉世投胎的地點,在這裡會有一名稱作孟婆的年長女性神祇,給予每個鬼魂一碗孟婆湯以遺忘前世記憶,好投胎到下一世。

註:奈何與佛教毫無關係,梵語Narakade的翻譯就是意譯:地獄,而它的音譯是「那落迦」,並不是「奈何」。

中文名 :奈何橋

外文名 :Narakade

記 載 :《宣室志》

詞 性 :名詞

神話歸屬 :中國本土民間神話

起 源 :戰國時期地府思想

名字說法

關於此橋,存在兩種流行的說法,一種叫做奈河橋,另一種叫做奈何橋。

一說因地府有河名為奈河,一說因為漢語中「無可奈何」之意,剛好對應了人在轉世投胎時對自己生前願望的遺憾和無奈。

奈何橋 註:奈何與佛教毫無關係,梵語Narakade的翻譯就是意譯:地獄,而它的音譯是「那落迦」,並不是「奈何」,網上所謂音譯是「奈何」,實是謬傳。

史書記載 ​

奈何橋 《宣室志》第四卷對此有所記載:「行十餘里,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

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

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

」因河上有橋,故名「奈河橋」。

橋險窄光滑,有日游神、夜遊神日夜把守。

橋下血河裡蟲蛇滿布,波濤翻滾,腥風撲面。

惡人鬼魂墮入河中,就好似《西遊記》第十回中的描寫:「銅蛇鐵狗任爭餐,永墮奈河無出路」。

不由讓人想到陰間奈河的恐怖。

《西遊記》第十回: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何橋。

若到陽間,切須傳記! 在中國民間傳說中:人死亡後魂都要過奈河橋,善者有神佛護佑順利過橋,惡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

《酆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對此有過詳細的描寫:「……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污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

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並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為可以施給餓鬼。

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為走過此橋,死後可以免去過奈河橋之苦。

」 由此可見,建國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橋前燒香化紙,施捨錢物的虔誠,只求死後佛能護佑過奈河橋!

簡要描述

相傳有一條路叫黃泉路,有一條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橋叫奈何橋。

走過奈何橋有一個土台叫望鄉台,望鄉台邊有個名曰孟婆的老婦人在賣孟婆湯,忘川河邊有一塊石頭叫三生石,孟婆湯讓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記載著你的前世今生。

我們走過奈何橋,在望鄉台上看最後一眼人間,喝杯忘川河水煮,「今生有緣無份」又何必強求? 此橋為界,開始新的一個輪迴。

奈何橋 青石橋面,五格台階,橋西為女,橋東為男,左陰右陽。

「誰若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

千年的回眸,百年的約定。

也許這一世的夫妻情緣,開始於斯,恩斷於此。

奈何橋下幾千丈,雲霧纏繞,等待來生是什麼道,誰也不知。

來生的約定,只是此生的一種後續,喝過了孟婆湯,已經把所有忘卻,來生的相見,只是一種重新的開始。

奈何橋,奈何前世的離別,奈何今生的相見,無奈來世的重逢。

「孟婆湯」是一個中國的古老傳說,這在瀾子家一本古書上記載著。

在那個傳說中人是生生世世輪迴反覆的。

這一世的終結不過是下一世的起點。

生生世世循環的人無法擁有往世的記憶,只因為每個人在轉世投胎之前都會在奈何橋上喝下忘記前塵往事的孟婆湯。

所以,走在奈何橋上時,是一個人最後擁有今世記憶的時候。

這一刻,很多人還執著於前世未了的意願,卻又深深明白這些意願終將無法實現,就會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

這也是這座連接各世輪迴的橋命名為奈何橋的原因。

相關傳說 ​ 奈何橋 有這樣一個傳說你知道嗎?說的是人死後要經過黃泉路,投胎轉世要經過奈何橋,奈何橋上有位慈祥的老奶奶叫「孟婆」,不停的在煮著一鍋以「遺忘」為調料的湯。

凡是要投胎轉世的人必須喝下孟婆煮的湯,喝了這碗孟婆湯,就會將前世的一切忘得乾乾淨淨。

所以,人總是不記得上輩子的事。

還有傳說,那碗孟婆湯的湯料為轉世投胎的人所流下的這一世的眼淚,所飲時將前塵往事一一嘗過,然後便會遺忘。

奈何橋一 ​從中國民間文化的層面看來,橋樑及其象徵性甚至更多地被人們用來在人與鬼、生與死之間建立聯繫或形成過渡與中介。

與「神話」與「仙話」相映成趣的是,中國民間口碑文學中,另有一類獨特的「鬼話」。

雖然我們常用「鬼話連篇」,來形容某人所言荒誕不經或不足為信,可是在民間「鬼話」里反覆出現的「橋」,卻不是偶然的,在我們看來,它並不荒誕。

在中國民間信仰里,「鬼」是由於死亡而產生的一類消極的超自然存在。

中國各地流傳的許多鬼話中,橋樑往往是鬼,尤其是溺死者的鬼魂出沒之所。

那些水死或從橋上跌落水中而死者的鬼魂,總是在橋樑上下或左右橋頭,為自己尋找替身者,以便使自己能夠托生而轉世。

在這個意義上,橋樑既是死者的鬼魂脫離陰間,轉生到陽世的所在,又是新的死者不斷續出,由陽間去冥途的所在,生命與死亡的交替和轉化,是以橋為中介而實現的。

區別與聯繫在日本,也有冤死者的鬼魂或者怨靈,徘徊於橋上,常在「橋普請」時,弄歪橋板使人落水的說法。

一些心地善良,不忍拖人落水做替身的水鬼,在鬼話中雖然不能馬上託身轉世為人,卻往往能夠在冥府升官,或最終總能感動冥府閻王,甚至得到閻王的特許轉生為人。

有一則題為「陸阿唐」的鬼話,說寶山境內練祁河上原本有座陸家橋,橋南為陸家宅,橋北為唐家宅,兩姓人共利此橋,故雙方協議於每年的三月份要輪流維修此橋。

有一年,陸家修橋時,不幸有一人落水成了水鬼。

第二年三月,這個水鬼拖唐家修橋者落水為替身,使自己轉世回到了陽間。

從此,每年三月修橋時,總要有人落水死亡,人們害怕,遂不敢再修,致使該橋淪於荒廢。

後來,有一個從唐家入贅陸家,名叫陸阿唐的人,自願成為替死鬼,讓大家放心去修橋。

陸阿唐成了水鬼後,不僅不忍心拖他人落水,還在橋下保佑修橋者。

於是,他備受陸、唐兩姓的奠祭與供性。

後來,凡路過此橋者,均要先在橋頭拱手,表示對陸阿唐的尊敬,然後才過橋。

每年一度到三月修橋時,人們供奉給陸阿唐的香火便更加興盛,最後終於驚動了陸、唐兩家的「土地」。

土地公上天廷告玉帝後,玉帝封陸阿唐為陸橋的橋神,並賜給他一根打鬼棒。

從此以後,陸家橋就更加安全了,即使有落水者也不會被淹死,因為陸阿唐受封為橋神以後,一心為民除害。

有時候,有人被鬼驅趕,但只要跑到橋上,就會受到橋神陸阿唐的保護。

有趣的是,有一些關於橋的鬼話里,還常有女鬼在陰間生子,又為嬰孩求食於橋上或橋頭的情節。

其中有一個故事說,嬰孩被命名為橋,後來還中了頭名狀元。

此外,甚至還有閻王命令他的心腹助手陰才,治理水鬼之患,命他為人們搭架浮橋,從而將功贖罪的鬼話。

奈何橋 在清人沈起風的《諧鋒》卷八中有一關於孟婆莊的故事:葛生不喝迷魂湯得返生。

從前有一歌妓叫蘭蕊,她有一個如花似玉的妹妹玉蕊。

玉蕊和葛生相戀至深,但因為葛生很窮,娶不起玉蕊,後來蘭蕊因病而死,葛生則因無力與玉蕊相守一生而殉情。

葛生死後,來到陰曹地府,閻羅王看他死得無辜,就判他投生為人。

葛生聞令後,便準備再去投生。

葛生一個人呆呆地走著,忽然來到一個攀滿蘿藤的棚子底下。

只見好幾百個男男女女,爭先恐後的搶那付瓢杓,急急忙忙的向爐頭舀水來喝。

葛生因為走累了,覺得口乾,便也想上前去飲用那瓢里的水。

這時,有一女子從棚子後面走出來,葛生仔細一看,竟然是蘭蕊。

蘭蕊問他為何來此,葛生便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

蘭蕊知道後,便輕輕地對葛生附耳說道:「你難道不知道這裡是孟婆莊嗎?還好今天孟婆去給寇夫人祝壽,命我暫時掌管瓢杓。

要是你和那些人一樣,也喝了這瓢里的迷魂湯,你就返生無路了。

」葛生一聽,不禁感到慶幸。

後來,在蘭蕊的指點下,葛生尋得舊路,重返人世。

孟婆莊上喝茶美女相伴 。

另外,在清人王有光《吳下諺解》的「孟婆湯」中,也有一段關於鬼魂被灌迷魂湯的描寫:人死之後,首先經過的是孟婆莊。

眾役卒押送鬼魂從孟婆莊的牆外走過,至閻王殿去接受審問。

判定後,則將生前旦L錄入轉回冊中。

凡是被判轉世投胎的鬼魂,就再從孟婆莊走回去。

孟婆莊的門口有一個老婆婆站在那兒招呼來者,步上階梯,進入裡面。

莊內全是雕樑畫棟、朱欄石砌;屋內,觸目皆是精緻華麗的糧],有珠玉做成的帘子,廳中還瞻一面玉雕的大桌子。

待來者入屋後,老婆婆便叫出三個女孩子來,這三個女孩子分別是孟姜、孟庸與孟戈。

三人都穿著紅色的裙子和垂著綠袖的上衣,個個如花似玉、貌賽天仙,而且輕聲細語地呼喚郎君,還以手拂凈蓆子請來者坐下。

來者坐下後,丫鬟便送上茶水。

三個美女環伺在側,皆以纖纖玉指親奉送茶,玉環叮叮脆響,陣陣奇香襲人,在如此情境中,實在很難拒絕不喝。

才一接過茶杯,便覺目眩神馳,輕輟一口,只覺清涼無比,其能解渴,不禁一飲而盡。

喝到底忽見有一匙左右的濁泥在杯底沉著,待抬眼一看,發現原本貌美迷人的美女和老婆婆都成為僵立的骷禳。

走出門外一看,原先的雕樑畫棟盡成朽木,如置身荒郊野外,並忘卻生前一切事物。

就在驚慌失措、痛苦不已的當頭,忽然大哭墮地,成了一個甚麼都不知道的小嬰孩。

奈何橋二 ​ 奈何橋 兩種說法的融合混淆:奈何橋的民間信仰在中國由來甚久。

唐人張讀所撰《宣室志》上曾提到,奈河出自地府。

中國古代向來就有地府與陽間且二者有河流相隔,亡魂須過渡以橋的觀念。

唐人段成式撰《酉陽雜徂》上提到冥途,便說「……有水東西流,……一橋飾以金碧,過橋北,入一城,……疑即冥司。

後來,傳統中國的地府觀念與佛教的地獄閻王、來世輪迴等觀念發生了契合,於是便逐漸形成了民間十分普及的奈何及奈何橋的俗信。

約到南宋時,中國民間的地府傳說,逐漸將冥府鬼都確定在四川省的豐都縣。

此後,歷代在豐都鬼府均有營建,其中包括人們常說的陰陽界與奈何橋。

豐都鬼府的奈何橋,大概算得上是中國最有名的一座了。

根據人類學家衛惠林先生於1935年刊行的《豐都宗教習俗調查》的記載,在豐都鬼府,通過山門即為大雄殿,殿前有一座石拱橋稱作奈何橋,橋下一個石池即為血河池。

此奈何橋東首為地藏殿,西首為血河將軍殿,相傳奈河是鬼魂要過的第一道關。

為了附會這一類的「鬼話」,明代蜀獻王朱椿曾在豐都平都山,建造過三座連拱石橋,並稱之為奈何橋。

據說,舊時香客在渡過這裡的奈何橋之前,必先燃香、化紙,求神保佑:而廟內的僧人,又常常故意在其青石橋面塗以桐油,使過橋者經常滑倒,嚇個半死,從而可獲得更多的香火之錢。

重慶·豐都鬼城·奈何橋:名山寥陽殿前,有並列的三座石拱橋。

三座橋均建於平地,大小、形制完全相同。

每橋寬僅四尺許,兩側護以雕花石欄,橋面略呈弧形,用青石鋪砌,兩端各有兩級踏道。

橋下跨一方形池,池底及橋壁均為條石嵌砌。

據資料記載:該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為明朝蜀獻王朱椿建在寥陽殿前的觀瞻物,距今已500餘年,後被佛教徒改為「奈河橋」,橋下石池稱「血河池」。

總結歸納:中國各地關於奈何橋的說法,有很多異傳。

或說陰間有奈河,河上有橋為奈河橋;或說在去陰間的途中有「血水池」、「血污池」、或「血河池」,池上有橋名為奈何橋。

據顧炎武《山東考古錄》講,人們甚至把奈何及奈何橋附會確指為山東泰安附近的一條實在的河流。

由上可見,奈河橋是地道的佛教術語,而奈何橋是中國人的特有產物,是融合了中國人的「地獄」觀和佛教轉世輪迴觀的產物。

那麼,何時使用奈河橋?何時又使用奈何橋?根據各位網友提供的資料,可以得出未經嚴格考證的初步結論:如果涉及佛教,且偏重於過橋時要受罪,或是過橋要通過重重考驗、若未通過則墜入橋下不能重生,則使用奈河橋,同時奈河橋後面緊跟著的不是望鄉台和孟婆婆的湯,而是六道輪迴或是無法重生的血水池;如果只是過橋到陰曹地府的閻王殿報導,則使用奈何橋。

雖然過奈何橋依然要受苦,但奈何橋貌似已經弱化了受苦的含義,成了進陰間必經之地,而且強調了尚未進到陰間的半人半鬼的靈魂的無奈和對人間的留戀。

奈河橋是沒有這層含義的,奈河橋只會讓人望而生畏,起到的只是篩選善惡鬼的作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傳說|黃泉路上的風景

相傳人死後去陰間的過程中第一關過了鬼門關,便要踏上一條叫黃泉的必經之路,路的兩邊盛開著一種極其艷麗的花,這種花只見花開不見綠葉,地球人稱它為彼岸花,這條路要走很久很久,到了路的盡頭便有一條叫忘...

六道輪迴的守衛者——孟婆

孟婆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常駐在奈何橋邊。孟婆是地府中專司掌管將生魂抹去記憶的陰使,關於孟婆的由來,民間出現最多的通常有三種說法:

冥界旅遊指南

冥界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無論是從影視、文學作品中,還是街頭巷尾的怪談里,我們都聽說過關於陰曹地府的種種傳說,它總是令人感到既害怕又好奇,今天就讓咱們一起來探索冥界裡的幾處著...

有那麼一條誰都不願走的橋——奈何橋

關於此橋,存在兩種流行的說法,一種叫做奈河橋,另一種叫做奈何橋。二者有一定的聯繫,但是有區別。我們先說關於奈何橋的美麗傳說吧 奈何橋橋可通神、通仙、通天國,也可以通鬼、通冥府、通地獄。從民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