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地下的中國古代墓葬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人類將死者的屍體或屍體的殘餘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場所,稱為「葬」。
用以放置屍體或其殘餘的固定設施,稱為「墓」。
在中國考古學上,兩者常合稱為 「墓葬」。
根據迄今的調查發掘,中國至遲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墓葬。
在階級社會中,墓葬文化突出地體現了階級關係。
在各個時代,民族和地區的特點,
在墓葬制文化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古代葬俗因時代、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有土葬、火葬、水葬等。
常見的多是土葬。
(部分圖片和文字來源網絡)
石器時代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埋葬的發現,說明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
到新石器時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
墓壙一般是長方形或方形的豎穴式土坑。
黃河中、下游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屍體在墓內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後者可能是由於凶死。
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還流行屈肢葬。
仰韶文化墓中的屍體頭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屍體頭多向東。
這些都說明不同的部族有著不同的葬俗。
墓中隨葬品以陶器皿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裝飾品亦偶有發現,有時還有穀物和家畜。
商周時代
商代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盛期,社會生產力有了高度的發展,以商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統治著龐大的國家。
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的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模。
河南省安陽的商王陵墓,有「亞字形墓」和「中字形墓」。
亞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巨大的方形或亞字形的豎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個墓道。
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大型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南北兩面各有一個墓道。
了王陵以外,其他貴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規模略遜。
在貴族的墓中,還有一種「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個墓道,規模一般都較中字形墓為小。
商代絕大多數的墓,都是沒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
商代統治階級墓葬的特點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
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頗多採用俯身葬。
殉葬的牲畜,以馬與狗為最多。
各種類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設一長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當墓主人屍體腰部之下,故稱「腰坑」,坑內埋一殉葬的人或狗。
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發現夫妻合葬的情況。
商王和各級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
包括各種青銅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
西周的墓制承襲商代。
由於尚未發現王陵,不知當時是否有亞字形墓。
據記載,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即所謂「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例如,在河南省陝縣上村嶺虢國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貴族墓分別隨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規模也依次減小。
其中「七鼎墓」已被證實為虢太子墓。
發掘工作證明,西周已經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為夫妻分別葬在兩個互相緊靠的墓坑中,即所謂「異穴合葬」。
春秋戰國時期
從春秋晚期開始,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
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中國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
這種變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
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許多統治階級的墓在地面上築有墳丘。
墳丘一般用夯土築成,有的呈方錐狀, 有的形狀欠明,現存最高的達十餘米。
在戰國時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來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還保留著腰坑。
有些國君和大貴族的陵墓,如平山中山王墓、輝縣魏王墓和邯鄲趙國貴族墓,都在墓室的兩面設墓道,與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
有些國君的墓,如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則和許多貴族的墓相同,僅有一個墓道或沒有墓道。
由於生產的發展,手工業的發達,貴族墓內的隨葬物,在種類、數量和質量方面都達到空前的水平。
當時漆器的製作已很精美,它們在隨葬品中的比重顯著增加。
但是,禮器和樂器仍然被統治階級看作是最重要的隨葬品。
秦朝
秦朝的墓葬文化,大部分仍沿用春秋戰國時代的制度,這段時期的傑出代表當屬秦始皇陵,自春秋時代開始,各諸侯國國君相繼興起了「依山造陵」的風氣。
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驪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
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於世,是世界第八大奇蹟,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漢朝
漢代普遍用橫穴式的洞穴作墓壙,用磚和石料築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
這是中國古代墓制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
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首先發生在黃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
在秦和西漢前期,貴族地主階級仍沿用豎穴式土坑墓,墓中設木槨。
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邊遠地區,豎穴式木槨墓一直延續到西漢後期,甚至東漢前期。
在秦和西漢的豎穴式木槨墓中,棺槨制度沿襲周代的禮制,有嚴格的等級。
有些漢墓還使用了所謂「黃腸題湊」。
漢墓中的隨葬品和戰國時代相比,青銅器減少,漆器的比重進一步增加。
為了儲存大量的食物和飲料,墓內常有許多大型的陶器。
在漢代,以人殉葬是非法的。
因此,在考古發掘中,除個別例外,已經見不到人殉。
從商代開始的殘酷的人殉制度,至此基本上終止。
(圖示為河北省滿城漢墓和山東省曲阜九龍山漢墓)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墓葬制度,大體上承襲漢代。
考古調查發掘證明,自魏晉以降,規模宏大、雕刻精緻的畫像石墓已很少見了。
貴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磚室墓,有時設石門。
和漢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簡化, 面積減小。
但是,在墓室的細部結構和設施方面卻有一些新的發展。
例如:洛陽西晉墓中有角柱與斗拱,南京東晉墓中有直欞窗。
這一時期的隨葬器物,主要是陶瓷器如杯、盤、碗、壺、果盒等飲食器皿和熏爐、唾盂、虎子等生活用具。
其形制往往因地區而有差異,有的器物僅見於南方而不見於北方。
總的說來,瓷器的數量激增,長江流域尤其如此。
在兩晉南北朝時代,貴族官僚墓中多用陶制的牛車模型隨葬。
用陶制的 「鎮墓獸」隨葬,是從西晉開始的。
西晉墓中的鎮墓獸往往只有一件,作四足直立狀。
北魏墓中的鎮墓獸成雙,置於墓門的兩側,作臥伏狀。
到了北魏後期,墓中的兩件鎮墓獸,一為獸面,一為人面,都作蹲坐狀。
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始在墓內置墓誌。
隋唐五代
在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北方地區,北魏以來的墓葬制度,經隋代,至於盛唐,一脈相承。
當時貴族官僚的大墓,都是採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長的隧道;隧道頂部開天井,兩壁設龕。
天井和壁龕的多寡基本上與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
唐代帝陵除少數是「積土為陵」的以外,大多數都是「依山為陵」。
隨葬品以大量的陶俑為主。
大約從武周時開始,陶俑多施三彩釉。
陶俑可以分為出行時的儀衛行列和家居時的家臣侍者兩大類。
前者自隋至初唐多武裝俑,以後逐漸減少;武周時出現高大的馬俑和駝俑。
後者自初唐至盛唐不斷增多,樂舞俑和游嬉俑等皆屬此類。
受佛教影響,鎮守墓門的一對武士俑在盛唐時演變為天王俑,其特點是腳踏伏獸或鬼魅。
鎮墓獸繼承北魏後期以來的形態,一為人面,一為獸面,而武周時則又進一步演變為頭生角、肩附翼或手握蛇的怪獸。
隋代開始出現的人身禽獸首的十二時辰俑,到開元、天寶之際更為流行。
陶俑的數量,因墓主人身份而有不同的限額;懿德太子墓的陶俑總數達千件之多。
方形有蓋石墓誌在唐代使用得更為普遍。
墓誌的大小,隨墓主人的身份而有等級之分。
宋至元
中原和北方地區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種仿木結構建築的磚室墓。
北宋初年,墓室內的仿木結構還很簡單。
到北宋中期,才達到成熟的程度,從而成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磚室墓。
從這以後,墓室的平面又從方形或圓形演變為等邊多角形,仿木結構則從簡單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頭絞項造」演變為五鋪作重栱,從版門直欞窗演變為雕花格子門。
一般多為單室墓,後期較大的墓則分前後兩室。
墓內多用壁畫或雕磚作裝飾,其內容主要是表現墓主人的日常生活。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宋墓,與同地區的唐墓相似,除了豎穴土坑墓以外,主要是簡單的長方形磚室墓,後者往往兩室並列,夫妻各葬一室。
隨葬品除陶瓷器外,頗有漆器和銅鏡,偶爾也有銀器。
江西、福建省境內的宋墓,有用陶瓷俑隨葬的,其中包括十二時辰俑和神煞俑。
四川省境內的宋墓,除磚室墓外,還流行石室墓,後者多有雕刻,其題材為墓主人夫婦「開芳宴」,有的則為孝子故事。
遼、金代的墓葬,主要是繼承北宋的墓制。
元代的仿木建築結構磚室墓,主要發現於山西省境內。
其特點是仿木建築的結構日趨簡化,有些已變成示意性的了。
山西省中部地區墓內裝飾以壁畫為主,題材仍多為開芳宴,但突出了墓主人的形像而省略了伎樂的場面。
山西省南部地區墓內多飾雕磚,內容多為孝子故事或花卉之類。
五代、北宋以來的仿木建築結構磚室墓,到元代已接近尾聲。
南方的元墓沿南宋舊制,多為簡單的長方形磚室墓,雙室並列,分葬夫婦。
作為時代的特點,許多墓里使用石灰、米汁、木炭等以加固墓室、防護棺槨,並在墓底鋪松香之類,以利屍體的保存。
到了明代,一般官僚地主階級的磚室墓採取密封棺材,防腐措施又有發展,所以有的墓不僅屍體完好,而且衣冠服飾以及書籍、字畫等易朽物品也保存良好。
明、清
明、清時期的墓多數有碑,易於識別;清朝九品官以上的墓較多,一般墓碑上刻有其官職;一經發現都要及時上報。
明清以前的墓則很難在墓地表面分辯出來,因此在開發推土過程中,必須特別注意。
明、清時期多灰砂墓;明清以前多土坑墓、磚室墓。
葬具多為木棺,也有瓮棺、陶棺、石槨、石棺;有的因各種原因,下葬後又將死者遺體挖出來重新裝棺或裝在陶罐里,移到別的地方埋葬,俗稱移(遷)葬,又叫二次葬。
其葬具多為陶罐,俗稱骨罈。
墓葬多有隨葬品,明、清以前多以生活用具、生產工具陪葬,有的有專門用作陪葬的明器,如漢墓中出土的陶屋、陶灶、陶片、陶豬等;明、清時期,盛行薄葬,陪葬品很少,一般以裝飾物如玉器、金銀器為主。
雲南文山小龍墓地出土文物252件 或源於句町文化
11月29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文山小龍墓地考古發掘工作日前圓滿結束,初步判定墓地年代為滇東南青銅文化早期,是文山已知年代最早的青銅時代墓地。小龍墓地位於文山市德厚鎮小龍村西南山坡上。此...
河南三門峽發掘一批北朝墓葬
2016 年3 月~2016 年6 月,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城市基本建設,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委託,對位於三門峽市區大嶺北路東側的上村佳苑項目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清理了46座古墓...
西藏發現古象雄王國時期高等級墓葬群
新華網拉薩11月2日電(記者許萬虎、張京品)「西藏阿里地區兩處古象雄王國時期墓地遺址處,新發現並清理了一座土坑墓和五座洞式墓,並出土大批珍貴文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的這一考古成果...
湖南漢魏墓群2016年最新考古情況
2016年1月,受長期降水的影響,藍山五里坪漢魏墓群的發掘工作主要是清理湘江源皮具廠工業園(下稱為皮具廠)西側已布設探方內的表土,並用二分法對區域內的十餘座橢圓形封土堆進行了解剖。封土堆下多為土...
楚王陵主冢規模超秦公大墓比曾侯乙墓還要大幾倍
熊家冢遺址博物館規劃布局精密,車馬坑陣容豪華,殉葬墓氣勢恢宏,不難看出,這位陵園的墓主人一定是身份尊貴、地位顯赫。今天,我們就去了解楚王陵主冢和祔冢。主冢是楚王陵的核心,僅封土直徑就達到了100...
安徽鳳陽喬澗子春秋鍾離國貴族墓葬發掘簡報
內容摘要:2013年為配合工程建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鳳陽縣城南郊喬澗子發掘了一座春秋時期墓葬(編號M2),為豎穴土坑木槨墓,隨葬有陶鼎、豆、鬲、罐、盆和銅簋、削等器物。從墓葬規模、隨葬品器...
湖南藍山縣五里坪墓群2015年6-7月發掘情況簡介
漢至魏晉時期大型古墓葬群,藍山縣五里坪古墓群2015年度的發掘於5月初正式啟動。本年度的發掘是為了配合藍山縣德晟紡織服裝工業園與湘江源皮具產業城項目的建設而進行的搶救性考古發掘。 5月份,首先對...
2016年7-8月份藍山五里坪漢魏墓群發掘概況(五)
2016年5-6月份受長期降雨的影響,地下水位較高,未進行墓葬清理,主要工作是清理湘江源皮具廠工業園西側新增的140餘個10×10米探方內的雜草及表土。7-8月份發掘工作主要集中在清理湘江源皮具...
2014考古十大初評:河南三門峽大唐火電廠墓地
內容摘要:棺木上漂的秦漢M807墓室與隨葬品三門峽大唐火電廠三期擴建工程基建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與靈寶縣交界處, 310國道以東、209以西、現火電廠廠區以西的地段,西距戰國與秦時的函谷關遺...
漢代貧民的墓葬,出土的文物也價值連城,歷史的遺產,值得研究
我們都非常感興趣古代的墓葬,主要原因不是墓葬本身有多感人,而是在乎裡面有價值的文化信息。今天,小編帶大家看看漢代的墓葬特點,以及文化價值。留給我們後人的歷史遺產,我們得多學習一下。
南陽「不見冢」西側發現大型車馬坑
一座東周墓,牽動一座城。河南考古史上規模最大的豎穴土坑墓——冢崗廟大墓(不見冢)的考古發掘工作,牽動著南陽人的心。昨日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在冢崗廟大墓西側,又發現了長70餘米、寬7.5米的車馬坑...
黃腸題奏, 我以為是一道菜名...論古墓的正確打開方法
墓葬,其實是倆玩意兒,得分開講:墓,是放置屍體的固定場所;葬,是用將死者按照一定方式放在固定的場所。合起來叫做「墓葬」。墓葬分為兩種形式,↓↓橫穴式墓和豎穴式墓。
「八識界」出土大量國寶級青銅器的商代墓葬特徵
自公元前1551年,成湯起兵,滅夏桀,建立商王朝,至前11世紀,帝辛(商紂王)失國,歷時500餘年。在商王朝統治區域內發現有大量墓葬,目前發掘的已有數千座,出土了精美青銅器以及其他珍貴文物。
溧陽之前發現的古墓里出土大量文物,有關部門提醒市民遠離盜墓!
今年3月份開始,南京博物院、溧陽市文廣體局和博物館對上興蔣笪里墓地進行為期半年的考古勘探,共發掘出古墓葬37座。墓葬群從西漢到明代,整整跨越了2000多年。
高校開墓葬文化課受追捧,中國古代的墓葬制度原來是這樣!
有新聞報導「中國墓葬文化」課兩分鐘被搶光名額,學生稱:這課有「毒」。雲南藝術學院開設的選修課《中國墓葬文化》在微博熱搜走紅,授課教師成為了「網紅教師」。
別被盜墓小說騙了,來學習下真正的中國古代墓葬的知識!
古代墓葬作為考古調查發掘的對象之一,所提供的資料遠遠超過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範圍。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課題。根據迄今的調查發掘,中國至遲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墓葬。在階級社會中,墓...
從出土的山西春秋戰國時期墓主身懷胎兒說到中國的墓葬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1日發布陶寺北墓地考古發掘新成果,新發現的5座春秋晚期墓葬中有2座為貴族夫人墓。此次新發掘的2座大型春秋晚期墓葬均為大型豎穴積石墓葬,其中一座墓葬的主人是一名女性,30歲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