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一部「石破天驚的偉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200種

第56種

《中國哲學史大綱》基於胡適先生在美國留學期間的博士論文,內容涵蓋了從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開端到古代哲學史的終結。

胡適認為中國哲學史萌芽於西周,成型於春秋時期,終結於秦漢時期。

本書分為十二篇,由編寫中國古代哲學史的意義開始,後探究古代哲學結胎的事情,之後由孔子老子的哲學講起直到荀子韓非,最後由於秦漢時期懷疑主義、功用主義、一尊主義和迷信的盛行導致中國古代哲學的終結。

梁啓超在一場演講中評此書:這書自有他的立腳點,他的立腳點很站得住。

這書處處表現出著作人的個性,他那敏銳的觀察力,緻密的組織力,大膽的創造力,都是不廢江河萬古流的,總說一句,凡關於知識論方面,到處發見石破天驚的偉論,凡關於宇宙觀人生觀方面,什有九很淺薄或謬誤。

中國古史因資料缺乏和觀念上的原因,不斷地堆砌了大量杜撰和編造的內容,真偽難辨。

長期以來,人們對三皇五帝的古史體系多深信不疑,且視為信史。

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首次對沒有可靠材料依據的中國古史的內容採取了拒絕的態度。

這部書在敘述古代哲學史的時候破天荒地截斷眾流,撇開三皇五帝堯舜湯禹的傳說,徑直從孔子、老子講起。

這種作法,不僅前人沒有過,就是同時代的謝無量、陳漢章等人撰寫或講述的哲學史,也都沒有擺脫舊有的思想框架。

胡適此舉產生了極大影響,書出不到兩個月即再版,到1922年已出第八版。

胡適以開闊的視野指出了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上的地位,進而對中國哲學史的發展作了階段劃分,最後就研究哲學史的史料及史料的審定與整理作了分析。

他希望國中學者用這些方法來評判我的書,更希望將來的學者用這些方法來做一部更完備更精確的《中國哲學史》。

闡明這一系列學術研究的規範,胡適是第一位,其首倡之功固不可沒,並且有些內容直到今天仍然產生著一定的影響。

胡適,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幼年就讀於家鄉私塾,19歲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生,留學美國,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他的文章從創作理論的角度闡述新舊文學的區別,提倡新文學創作,翻譯法國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從事白話文學的創作。

他於1917年發表的白話詩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批新詩。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

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的假設、小心地求證」的治學方法。

胡適對中國近三百年來的學術研究作了總結。

他把整理國故或國學研究納入了他的「中國文藝復興」的範疇之內。

胡適哲學思想不在於胡適提出的學術觀點的本身,而是在於他在思想史上的開創性及其深遠的影響。

使中國傳統哲學真正步入現代化進程的第一人,就是胡適。

正是胡適於1919年2月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來中國傳統的歷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觀念標準、規範和通則,成為一次範式性的變革。

這一變革確實起了典範的意義和前驅的作用,它不僅給當時學術界以破舊創新的空前衝擊,影響了一批學人如梁啓超、顧頡剛、郭沫若等,就是在以後的八十餘年的風風雨雨中,甚至在今天,它仍然為人們所肯定。

蔡元培給此書以很高評價,指出它有四種特長第一證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統的方法。

胡適本人自信的說:我自信,治中國哲學史,我是開山的人,這一件事要算是中國一件大幸事。

這一部書的功用能使中國哲學史變色。

以後無論國內國外研究這一門學科的人都躲不了這一部書的影響。

凡不能用這種方法和態度的,我可以斷言,休想站得住。

《中國哲學史大綱》所引起的震動,不僅僅是哲學史研究本身,而是中國當時整個的文化思想領域。

就史學界而言,這部書除了在使用了證明的、分析的、系統的等研究方法而給予當時的史學研究以極大的影響和啟迪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觀念上的啟蒙作用。

人們開始從中認識到,歷史學必須建立在有所依憑的、可信的材料的基礎上,摒棄杜撰和編造,只有追求歷史的真實,才是科學的歷史學。

因此,後人稱《中國哲學史大綱》是具有示範、典型、典範、劃時代意義的書,也可以說,這部書使中國史學開始具有了現代史學的基本觀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唯物史觀與實驗主義的交鋒

摘要:在20世紀中國的史學史上,唯物史觀史學和實驗主義史學的針鋒相對成為中國現代史學的重要特徵。著名唯物史觀派史學家翦伯贊在一生的史學活動中,對實驗主義史學的批判是至為重要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

文本詮釋與哲學史研究

中國哲學史研究在西學的刺激和影響下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大概而言,自從胡適以他所理解的西方學界哲學史方法完成《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1918)之後,不管同意還是反對,中國學界就開始了不同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