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湖南考古大盤點:新興技術廣泛運用 填補礦冶考古多項空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記者 陳薇

1月8日,「2016湖南考古匯報會」在長沙召開。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湖湘考古事業繼往開來、謀篇布局的關鍵一年。

這一年,湖南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取得顯著成果,完成多個主動性田野考古項目和學術研究課題。

會上,文物考古專家對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考古發掘、沅江赤山島舊石器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等重大的考古發現作了匯報。

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填補礦冶考古多項空白

在湘南,位於南嶺北麓的桂陽被譽為「千年礦都」。

2016年7月至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等單位對桂陽縣境內的10處煉鋅遺址展開專項調查,並對其中保存較好的桐木嶺遺址、陡嶺下遺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

桐木嶺遺址面積約11萬平方米,經過5個多月的精細發掘,專家們揭露了一批以煉鋅為主的多金屬冶煉遺蹟,焙燒台、槽形爐、攪拌坑、洗煤坑、沉澱坑、提煉灶、儲料坑歷歷在目,冶煉場基本的設施都有發現,旁邊還有配套的房屋基址,冶煉單元出土了一系列較完整的冶煉工具,有坩堝、冷凝兜、冷凝收集器、鐵蓋、托墊、精鍊鍋等,並伴出有明清時期的青花瓷碗、瓷杯、瓷盆,陶壺、陶罐、陶缸等生活器皿,再現了前工業時代的冶煉工藝流程與生活場景。

在古代各類冶金技術中,煉鋅技術出現和成熟時期最晚。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認為,桐木嶺遺址出土的遺蹟、遺物對了解古代冶煉流程、復原古代冶煉工藝提供了實證;對於認識古代冶煉場址的功能分區、規模、礦工的生活水平及生產力狀況都有進一步的了解。

如此完整的冶煉遺址在全國尚屬首次發現,它成為我國冶金史研究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考古發掘,不僅代表了當今礦冶考古學科的發展方向,也為湖湘考古開闢了新方向、新戰場。

沅江赤山島舊石器遺址:探討早期人類活動歷史

位於洞庭湖的沅江市赤山島區域的舊石器遺址,距今已有10萬年左右。

據了解,這是在洞庭湖南部區域首次發現舊石器遺址。

它的發現,為研究現代人的遷徙路線以及洞庭湖區舊石器時代人類生存狀況及其石器製作工藝提供了更為詳細的資料。

2016年4月初,在向國家文物局申報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入場對赤山島區域3處舊石器遺址中的楓樹嘴舊石器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地質研究者通過對赤山島及鄰近隆起地區的網紋紅土堆積研究,初步推測遺址的年代應較網紋紅土形成的時代偏晚,屬中更新世的晚期或晚更新世的早期,絕對年代還有待進一步測定(推測大致在20~10萬年之間),在考古學上大致與舊石器時代早期晚段或舊石器中期相當。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李意願認為,赤山島為地處南洞庭湖中的一個內陸島嶼,澧水、沅水等水系均在這附近匯聚。

楓樹嘴舊石器遺址的發現及發掘出土的石器工業對探討早期人類在這一區域的活動歷史、適應生存行為等方面都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

數字化、無人機航拍、全景影像:新興技術應用於考古工作

2016年6月18日,一輛加長的白色廂式貨車停靠在湖南澧縣余家牌坊,車身上的「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幾個大字格外醒目,吸引了眾多路人的目光。

這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功能文物保護移動實驗平台」首次前往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現場。

這一號稱「文物保護航母」的龐然大物集成了現代通訊網絡、分析檢測、精密測繪等相關技術,具有現場快速測繪、環境監測、文物本體材質和病害狀況評估、文物應急搶救及保護等多種功能。

它在余家牌坊的首航成功,標誌著我省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

考古工地數字化管理、文物三維精細數字化、無人機航拍、全景影像正成為田野考古的新常態。

在桂陽礦冶遺址的考古工作中,田野考古與科技檢測同步進行,雙管齊下,即時對冶煉礦物類型、冶煉工藝和功能分區作出了準確的判斷。

這個成功案例說明,科技已經融入到湖南考古與文物保護的各個環節。

據悉,以科研為導向的文物保護工作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文物保護工作人員不僅完成了大量簡牘竹木器、青銅器、壁畫等不同材質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工作,也為高質量地完成高廟遺址保護規劃、四方城遺址保護規劃、劉弘墓本體加固保護方案、醴陵窯溈山窯區月形灣古窯廠地面文物遺存加固保護項目、澧縣城頭山古文化遺址1號館文物保護工程、余家牌坊保護試驗工程等多個文物保護規劃、方案和工程提供了技術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是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收官之年。

這一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49090件(套)文物的信息採集、登錄、審核和上報工作,累計採集文物影像資料55901張,並對6300餘張珍貴的老舊照片進行了高清掃描和數字化處理,大力推進了文物信息的數字化建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