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出動機器人探尋水下土司王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5年11月27日,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隊,對鳳灘水電站淹沒區的古丈縣會溪坪遺址進行為期17天的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組圖/瀟湘晨報通訊員 張濤

紅網長沙1月12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趙晶)2015年,湖南實現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老司城從中國走向世界。

除此之外,這一年湖南考古還有哪些收穫和發現?1月11日,2015湖南考古匯報會在長沙舉行,省內文物考古專家匯聚一堂分享精彩瞬間。

從酉水下的土司王城,到湘江邊的瓷窯草市,從楚漢時期的古城、古墓到明清時期的礦冶遺址,2015年,湖南的考古工作者們攜帶考古設備,翻山越嶺、上天入水,努力保存著來自歷史深處的記憶、啟示和美麗。

無論是科技保護還是田野考古,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溪州之戰古戰場淹沒於酉水之下

申遺已經成功,但關於土司文化尚有很多未解之謎,淹沒於水下的古丈縣會溪坪遺址就是其一。

史料記載,古丈縣會溪坪是土司彭氏踞住的下溪州故城。

公元939年,楚王馬希范與土司王彭士愁約戰會溪坪,溪州之戰隨之爆發。

公元940年,雙方放下刀劍,盟約於此,以銅鑄柱立於此,銘刻誓狀。

20世紀70年代,湖南鳳灘水電站關閘蓄水,會溪坪淹沒於水下。

但作為溪州之戰古戰場和早期土司治所,要全面研究和保護土司文化遺產,會溪坪遺址是無法繞開的。

2015年11月27日,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隊,邀請上海海洋大學、雲南撫仙湖水下古蹟研究中心等機構,對會溪坪遺址進行了為期17天的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水下考古要如何進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張濤介紹,工作中採取了聲吶掃描、機器人水下調查、人工潛水調查、水下拖曳成像等措施。

測量船上的考古專家,通過聲吶探測儀對測量船所在位置實施經緯度和所在地直角系統兩個方面的坐標定位,並掃測水底面之上物體的情況。

人工潛水主要任務是找點、測量和繪圖。

在人工潛水不便前往的地方,則動用機器人進行水下調查。

古丈縣會溪坪遺址水下擋土牆。

溪州銅柱基址已被碎石掩埋

通過這次水下調查,確定了相關點的位置與水位。

去年12月初,會溪坪區域水溫為15度左右,30米以下水溫低於10度,水域處在冬季儲水高水位。

最深處在原有古河道,深約70餘米。

彭士愁廟位置水深57米。

曾見證過古代民族和解的溪州銅柱,原來就位於會溪坪下寨正對面山麓的一小塊平地上,面積約300平方米,旁有小溪匯入酉水,稱銅柱溪。

因屬淹沒區,溪州銅柱被運送至永順縣王村。

搬遷後,其基址因修建公路,被下滑的碎石掩埋,其平地經水下測量,僅在外側尚存約100平方米的平地。

張濤介紹,通過會溪坪水下考古調查,初步認定原會溪坪水下有水稻田、建築址、窯址、擋土牆等人類生產生活中留下來的遺蹟。

同時,有不晚於宋明時期的文化層分布。

從水溫、水質情況分析,在水位達到每年最低水位時,可以進行水下考古發掘作業。

新技術考古

2015年,除了水下考古,還有更多新方法、新技術在湖南考古工作中有了應用和推廣。

如在澧縣孫家崗遺址的調查勘探中,採用GIS系統(地理信息系統)。

在岳陽宋墓的整理工作中,通過對出土瓷器的科技檢測分析等,為準確判斷墓葬出口瓷器的窯口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岳陽羅成遺址的測繪中,進行了數字攝影測量的嘗試。

其他部分考古發現

村民修屋發現古墓,竟是湖南首座宋代仿木構磚室墓

2014年12月,岳陽市康王鄉茆山村的一個村民胡珍四,為修建自家屋坪護坡時動用了挖掘機施工,結果發現了一處古墓。

考古隊進場後,發現這竟然是湖南首座宋代仿木構磚室墓。

這在南方很罕見,以突出的墓磚、磚雕等來模仿生前的居住空間。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楊寧波介紹,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雖然男女墓主入葬時間不同,但兩墓室應當為整體規劃,同時砌築,兩墓室之間還留有「過仙橋」——一扇小窗,是南方宋代夫妻合葬墓的常見做法。

從墓葬仿木結構及出土數量眾多的精美瓷器來看,墓主應為富庶階層。

該墓雖然被盜掘,但仍出土40餘件器物,是湖南目前為止發現宋墓中出土瓷器數量最多、質量最高的。

有青白瓷碟、青白瓷碗、青白瓷執壺、青釉印花盤、銅鏡等。

援助孟加拉國發掘「十字形」中心聖地

孟加拉國是中國友好鄰邦,2015年,湖南考古所前往援助毗訶羅普爾遺址發掘,在聯合考古隊的發掘下,一個規模龐大的「十字形」中心聖地建築重見天日。

此次發掘中,發現了建於公元10世紀至13世紀的佛教金剛乘寺院典型建築遺址,建築總體平面上呈十字形分布,由4組大型方形遺址組成,各自長寬均在60米以上,圍繞「十字形」中心還有巨大經行磚輔道遺蹟,是佛教金剛乘寺院建築的典型形制。

經過地層和C14測定等研究顯示,其建造年代為10世紀至13世紀。

紅土覆蓋的島嶼新發現多處舊石器地點

在益陽沅江市城區的西北,有一座因為覆蓋土壤呈棕紅色而得名的赤山島。

201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新發現了3處舊石器地點。

考古領隊李意願介紹,調查顯示,赤山島及資水流域的舊石器地點分布較為密集,表明這裡較長時期內曾是更新世時期古人類的頻繁活動區域。

它的發現擴展和改寫了湖南舊石器的分布格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國水下考古事業的回顧

我國的水下考古工作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非常迅速,二十餘年間,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1988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室與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聯合組成小型水下考古調查隊,首次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