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的走向死亡的忠實伴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棺材,亦稱壽棺、枋、壽枋、老房、四塊半、十大塊,至於他的用處,想來也不必敘述了,至少看本文的各位是暫時用不上的。

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製造,最常見的以木製造,一般有柏木、松木、楠木、柳木、桐木。

亦有以銅、石等製造的棺材。

棺槨(guānguǒ)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於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

紅色棺槨亦作「 棺郭 」。

指的是裝殮屍體的器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生有軒冕、服位、貴祿、田宅之分,死有棺槨、絞衾、壙襲之度。

柳灣半山類型木棺圖

殷墟小屯甲十二夯土遺蹟

在木棺之前,除去那些大量的無棺的土坑葬之外,還有瓦棺的存在。

葬具從無到有,及其形態的差異,一方面受到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另一方面也受人們的觀念形態的支配。

尤其是木質葬具和石棺的出現,說明當時人們對死者屍體保存意識的強化。

同時也可以看出,棺槨的從無到有,是伴隨著禮儀制度而漸走向成熟的。

雕塑壁虎圖陶缸

一、新石器時代的瓮棺葬

所謂瓮棺葬,就是用瓮、缸等作為工具的一種埋葬形式。

中原地區考古所見的瓮棺葬,證明了《禮記》所言瓦棺的存在。

不過,瓦棺的時代還可能更早。

在中原地區最早的瓮棺葬發現於裴李崗文化的舞陽賈湖遺址,均是用來埋葬未成年的幼兒,這也許是出於對幼兒的特別關愛之故。

埋葬採用立置的方式埋入地下,地面上露出一部分。

戰國時期成人瓮棺墓葬

戰國時期成人瓮棺墓葬

成人瓮棺在仰韶文化遺址中並不是普遍使用,而是出現於特定的區域。

它是仰韶文化閻村類型所盛行的一種葬俗。

在這類型的墓葬中,瓮棺葬既用於兒童,也用於成人。

伊川缸

伊川缸

伊川缸

有一種被稱為伊川缸的葬具,屬於大型的瓮棺。

以這種瓮棺作為成人葬具,具有地方的特色。

因為它是在豫中地區如伊川土門、臨汝閻村、汝州中山寨、魯山邱公城等遺址發現的,而且是首先發現於伊川土門,故以伊川缸名之。

這種缸直筒深腹,平底,有蓋,腹部和上腹部有3個鳥喙狀扳,便於捆梆。

缸底有一圓孔,系燒制陶缸前戳穿的,是死者靈魂出入的地方。

臨汝閻村出土的鸛魚石斧圖陶缸

伊川缸中,最為著名的如在臨汝閻村出土的鸛魚石斧圖陶缸,這是迄今發現最大的一幅原始社會時期的彩陶畫。

陶畫的內容,一組為鸛叼魚;一組為帶柄的石斧。

鸛昂首挺立,正在叼食一條大魚。

右側的石斧,捆梆在一個豎立的木棒上端。

鸛鳥、魚、石斧三者之間含義深刻,似在極力表現某種觀念或社會背景。

洪山廟出土的彩陶上畫著一些碩大的男根紋

除此之外,洪山廟瓮棺上的彩陶圖案也是一大特色,成為仰韶文化埋葬習俗中的一個亮點。

由出土的瓮棺彩繪上看可以看出遠古人類對生殖現象的理解已有了很大的進步,由早期的女性崇拜向男性崇拜轉化。

人祖圖陶缸(葬器)

二、木棺的起源

根據《禮記》關於「殷人棺槨」的記載,過去一般認為木棺的出現是在殷商時期。

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表明,在仰韶文化時期,中原地區已較早出現了木棺。

孟津妯娌遺址

孟津妯娌遺址

孟津妯娌遺址仰韶墓地的一座墓葬內置單棺,即是較為典型的一例。

外槨

外槨

內棺

內棺

外棺彩繪

外棺彩繪

內棺彩繪

內棺彩繪

內棺彩繪

內棺彩繪

所謂槨,就是棺外套的大棺。

所以人們往往棺槨並稱。

棺的出現,同樣是為了更長時間地保護屍體的需要,不僅要有棺,而且棺之外還要層層套疊。

棺外所套的大棺稱為槨,棺內所嵌的小棺稱為櫘,貼身之棺又稱為櫬。

《說文》:「槨,葬有木槨也。

從木郭,郭亦聲。

」「櫘,棺櫝也。

從木,慧聲。

」「櫬,棺也。

從木,親聲。

在偃師二里頭遺址,考古發現了屬於夏代的木製棺槨葬具。

武官村大墓

在安陽殷墟,我們發現棺槨已普遍使用於大中小型墓葬。

在著名的武官村大墓,在墓室中部有木槨,槨用整木做成,四周與墓壁中間用夯土填平,成為二層台,槨內有棺,棺木已無存。

殷墟婦好墓是一座大型的王室墓葬,為商王武丁之妻婦好的墓葬。

墓內有木槨,槨內有棺。

從以上考古資料分析,在商代後期棺槨的形制已經完備,並普遍使用於墓葬之中。

陶寺北墓地

陶寺北墓地

周代不僅因襲了商代的棺槨形制,以木製棺槨作為主要的葬具,而且在商代的基礎上,更加完備,形成了一整套嚴格的棺槨制度。

據文獻記載,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

但關於具體的制度,文獻記載各有不同。

如《禮記》記載:「天子之棺四重」,鄭玄註:「諸公三重,諸侯兩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一棺一槨

青海柳灣墓葬出土

目前西周王陵尚未發現。

周天子的墓葬是否使用四重棺我們不得而知。

但從發現的諸侯王的墓葬來看,基本上是符合鄭玄所注的棺槨制度。

曾侯乙墓(內部各室布局)

曾侯乙墓

置於東室的主棺,分內棺和外棺兩個。

墓主人躺在內棺之中,內棺被外棺整個套著。

曾侯乙內棺 外表以朱漆為地,用黃、黑色遍飾彩繪花紋,主要有龍鳳、神獸、怪鳥、竊曲、窗格紋等;在頭端及兩側有神獸像,當是用來表示守衛的武士。

內壁髹朱漆。

曾侯乙外槨,槨外周身以黑漆為地,繪朱色、金黃色花紋,紋飾主要為旋渦紋、變異雲紋、綯紋。

內壁髹朱漆。

曾侯乙 棺槨主棺

曾侯乙 棺槨主棺

曾侯乙墓,1977年發現於湖北隨縣,墓主人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乙,諸侯級別的墓葬。

土、磚代替木槨

土、磚代替木槨

土、磚代替木槨

此外,在戰國時期,還出現了以土、磚代替木槨的新形式。

在一些中小型墓內,出現了橫穴式的土洞室墓,這種土洞,代替了木質的槨,或者不用橫穴土洞,而用空心磚築成槨室,以代替木槨。

以土、磚代替木槨,是一種簡省,從此創造出了另一種簡便的墓葬制度。

馬王堆漢墓棺槨結構

馬王堆槨室相互間隔,形成了四個邊箱,邊箱裡面同樣放置了墓主人生前享用的各樣物品。

馬王堆一號墓棺槨剖面圖,四層套棺放置在槨室的層層相套

馬王堆一號墓第二、三、四層套棺

馬王堆一號墓,1972年發現於湖南省長沙市,墓主人是西漢長沙國丞相第一代軑(dai4)侯利倉的妻子辛追,諸侯級別墓葬。

棺槨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出現,發展到春秋戰國已是形成完整的多重棺槨體系,該體系在兩漢及其後又有了新的發展。

古人在墓中設置棺槨,不論形制如何,最終體現的還是「事死如生」的觀點。

雲南祥雲大波那墓地的棺內人骨和隨葬器物

浙江反山良渚文化玉3號墓

從棺槨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棺槨從出現之初,就具有區別貴賤和等級的功能,從史前時期的對死者的特殊禮遇,到殷商時代在貴族階層中普遍的使用,最後在周代在宗法制度下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備的棺槨制度。

棺槨制度的起源與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原古代禮制從起源走向成熟的過程。

END

等於大於版權所有!

轉載請與等於大於取得聯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馬王堆彩棺槨上有什麼

馬王堆漢墓是中國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位於湖南長沙東郊。共3座。1972年發掘馬王堆一號墓,一號墓墓主應是利倉妻子,下葬年代在文帝十二年以後數年至十幾年間。出土的了非常精彩的文...

亡靈歸宿——構造奇異的棺槨

棺槨是為存放死者遺體的器具,同時也是死者亡靈的最終歸宿。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棺槨形式也有著很大的區別。既有求奢的華麗棺槨、也有求險的機關棺木,無論是哪種形式,其共同點無非是對死者亡靈安息的希冀。

冷知識:俄羅斯套娃源於中國棺槨?

按:孔子明確地講: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他毫不諱言自己對財富的喜愛,這是天經地義的,也是生活所必須,他也得過日子,而且得維持一個大夫的生活標準。比如,他最喜愛...

馬王堆漢墓女屍為什麼千年不爛?

各路高手指正自從馬王堆女屍出土以來,各路專家學者對其兩千年不腐的原因做了各個角度的專業解答,概括起來,無非是三點:深埋,密封和無盜擾。首先說說深埋,馬王堆一號漢墓深埋於20多米深的幽深地底,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