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藏品中有一件寶物,令大陸眼饞,比國博后母戊鼎還珍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毛公鼎:多次易主的傳奇「人生」

文/吳甜甜、倪方六

名稱:毛公鼎

年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

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文物價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之一,也是晚清時期出土的四大國寶之一,更是現存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


(台北故宮展廳)

清朝末年,一件在地下沉睡了2700餘年的西周青銅器出土了,從此開始了一段近乎百年的傳奇故事。

它就是被稱為「晚清四寶」之一的毛公鼎。

毛公鼎現在就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可謂是鎮館之寶,一直放在商周青銅展廳最醒目的位置,永不更換。

根據是史料記載,毛公鼎鑄與西周晚年,因其毛公(廠音)得名。

該鼎53.8厘米,口徑47.9厘米,重34.7公斤,直耳,半球腹,腹內有銘文三十二行,共497字,其內容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是商周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

可以說,毛公鼎為鼎中之冠,令大陸收藏界眼饞!目前大陸收藏的青銅寶物中,還沒有哪一件能比得過它,即使是首屈一指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后母戊鼎」,除了體重外,都沒有毛公鼎價值高!

既然毛公鼎獲得這麼多稱號,其價值可想而知。

俗語有言:「人怕出名豬怕壯」。

自從毛公鼎出土以後,毛公鼎一直受到關注。

百年前,毛公鼎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百年後,竟然會出現在台北,其背隱藏著的鮮為人知和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一直受到業界人士的關注。

得益於知情人士的透露和研究者的不懈考證,毛公鼎出土後的多次易主的顛沛流離的命運慢慢清晰。

(青銅器出土現場)

毛公鼎是如何發現的?說來很偶然。

據賀世明考證,毛公鼎是清道光年間年1943年(一說1851年)自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來的。

道光二十三年,關中西府爆發了一場慘烈恐懼的瘟疫,在這場對當時百姓來說不亞於非典的瘟疫,岐山董家村的董治官有兩個同為一姓老弟兄死去。

其中一個是董春生爺爺。

後來,有個風水先生恰巧過路這老兄弟的墳堆前,直夸這是好穴位,造福後人。

說來也巧,他們的後人是要發財了。


有一日,董春生去他家村西的地里幹活,哪裡會想到天上掉餡餅啊,一钁頭下去,發出響聲,低沉的聲音類似的金屬撞擊聲讓他感到十分蹊蹺,於是刨了幾下,刨開周圍的泥土看個究竟。

一看一個綠銹斑斑的大銅圈,和銅圈上同樣生著綠銹的大耳子。

(清末農民)

這一下,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毛公鼎又重新展現在世人的眼前。

董春生沒有見過寶,但他聽人說過寶,當即意識到,他是挖到寶了。

畢竟,在史書上,岐山和扶風一帶被稱作周原,是周人興起的地方和滅商之前的都城,自然在這些地方發現青銅器就不足為奇了,而且經常有村民從田地里挖出銅器。

董春生甭提有多高興了

他怕白天挖寶惹出麻煩, 就又用剛刨的新土把寶掩埋起來,只等夜裡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仍未瞞住,消息不脛而走,來看這銅鼎的人絡繹不絕。

有古董商人聞名而來,經過雙方一番討價還價,以白銀300兩購得此鼎。

正當古董商滿懷歡喜地運青銅器到董家村的村南時,沒想到中途生變,從而,又牽扯出了一段是非。

(民國古董商)

原來,挖出毛公鼎的田地毗鄰董治官的田地,董治官看到毛公鼎賣了個好價錢,也想分得一杯羹,有點眼紅,想占點便宜,沒想到差點因此丟了性命。

董治官追上古董商,聲稱毛公鼎是出自他和董春生兩家相交的地界上,賣銅鼎的銀子他也應當有一份。

一個要錢,一個不給,就這樣僵住了。

古董商本想以重金行賄知縣,了解此事。

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治罪。

此鼎最後運到縣府,卻被知縣收為己有,以備升官發財之用,從此開始了它顛沛流離的一生。

說明:梧桐樹下戲鳳凰 是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內容以歷史、考古、盜墓、風水、收藏為主。

文章除註明外,均為倪方六原創,有版權,使用請聯繫作者,微信公眾號jsnjnfl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