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青銅器之鄉寶雞出土的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周原的毛公鼎

清道光末年,在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周原出土了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 之一、西周晚期重器的毛公鼎。

該鼎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是鎮院三寶之一。

曾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周原遺址,其中心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岐山縣一帶,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和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

周原地處關中平原西部,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詩經》曾用「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讚美周原。

在周原出土的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500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說),是歷代出土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最長的一件文物珍品。

毛公鼎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

鼎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公斤。

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

整個造型渾厚凝重,飾紋簡潔古雅樸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轉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

毛公鼎銘文

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

文中說,為了中興周室,革除積弊,周王策命重臣毛公要忠心佐王輔國,不可橫徵暴斂,壅塞民意,絕不能重蹈先臣違諾王命,官紀不飭,酗酒無度,而遭喪國之禍的覆轍。

毛公感恩周王所委之重任以及所賜之酒食、輿服、奴隸、兵器、玉飾、儀仗等豐厚的賞賜而鑄鼎紀事,子子孫孫永寶永享。

毛公鼎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

毛公鼎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

其內容敘事完整,記載詳實,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這也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冊命銘文,但不拘泥於傳統的冊命體例。

文辭精妙而完整,古奧艱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為研究西周晚期社會政治、歷史、典章制度等,提供了最為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該銘書法極其飽滿莊重,充滿了無與倫比的古典美。

以至於出土以來,清末書法家們無不為之傾倒

毛公鼎的銘文作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範之作,表現出上古書法的典型風範和一種理性的審美趨尚,體勢顯示出大篆書體高度成熟的結字風貌,瘦勁修長,不促不懈,儀態萬千。

章法縱橫寬鬆疏朗,錯落有致順乎自然而無做作,呈現出一派天真爛漫的藝術意趣。

毛公鼎文字書寫的完美布局,表現出西周晚期的文字書寫形成了具有純熟書寫技巧和表現手法的形式和規律。

書法作品

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筆致謹嚴,氣象渾穆,相異於一般金文的豪放逸縱,結字略長,顯得勁挺瘦勁,奇逸飛動,歷來被視為周代篆文的正宗,金文的瑰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經典薈萃:來自先秦的6大上古金文名品

書法講究韻味,與晉韻、書卷氣鼎足而立的金石氣,源自商周的彝器鐘鼎、前代的摩崖碑版。青銅器之鐘鼎文字,或謂金文,上承初民之甲骨文字,下接秦小篆,後漸變為漢隸,實乃中華文字變遷的重要環節。書法第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