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講稿及硬筆隸書技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沉醉《石門頌》

原康生齋號師古堂。

筆名原野。

1962年生於洛南縣。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工諸體書法,尤擅隸書。

2014年獲中國文聯、中國書協主辦的第五屆書法「蘭亭獎」。

一、隸書的發展歷史

概括講,隸書起源於戰國,孕育於秦國,形成於西漢,盛行於東漢,復興於清代。

要搞清這些問題,就必須對各個歷史朝代遺存的書法史料全面了解和認知。

隸書的歷史遺存主要有二大類:簡帛書(書寫在竹木簡牘和絲綢);石刻文字(包括碑刻和摩崖)。

清末以前,人們對隸書的認識還局限在東漢時期盛行的隸書。

到了20世紀以後,隨著對大量簡帛書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填補甚或改寫了中國書法的歷史,特別是填補了由秦到西漢這一重要時期隸書演變發展的空白。

今天我們學習和研究隸書發展史,就必須充分利用這些珍藏的歷史資源,拓寬視野,全面了解掌握隸書的演變過程,為學習和創作奠定好基礎。

入展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佳作獎

下面,分別簡要介紹一下各個歷史時期隸書的演變特徵。

從戰國末到西漢末這400年間隸書的發展過程。

學術界稱為「隸變」,即由篆書逐漸演變為隸書的過程,也就是隸書的孕育階段。

這段時期主要是簡帛書。

具有代表性的是:

1、四川省青川縣戰國末年木牘文字。

1980年出土,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早的隸書。

2、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簡。

1975年出土,書寫於戰末秦初。

屬竹簡墨跡。

3、內蒙居延漢簡和甘肅武威漢簡,20世紀三十到七十年代出土,為西漢時期的竹木簡書。

4、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

1972年發掘。

比較有名的是《戰國縱橫家》。

《老子甲本》《老子乙本》等。

在西漢,還有少量刻石。

其代表為五鳳刻石。

萊子候刻石。

字數都很少,五鳳13字,萊子候25字。

還不能算碑刻。

以上列舉的只是幾個主要代表。

這些歷史遺存,為我們清楚地展示了秦漢期間400的「隸變」過程 。

人們習慣將這一時期的隸書稱為「古隸」或「秦隸」。

這些書法遺蹟,由於來源於篆書,因而保留了篆書的某些特徵,但又有向隸書演變的雛形,甚或有草書和楷書的筆意。

在用筆上,出現了方折和波磔,運筆增加了提按。

在結體上,保留了一些篆書的構形,但已簡化了迂迴繁瑣的筆畫,並且多了一些橫向的取勢。

在章法上,更加自由爛漫,大小錯落,不苟一格。

由於這類書體主要出於民間和下層官吏之手,以實用為目的,屬日常使用的俗體,並非官定書體,又是直接書寫的墨跡,因而風格顯得率意,流暢,淳樸,自然。

正如古人所說「隸書者,篆之捷也」。

東漢時期的成熟隸書。

到了東漢,尤其是東漢後期,刊石立碑之風盛行,隸書發展已走向成熟,大量碑板和摩崖石刻出現。

官方也將這一時期成熟規範的隸書定為通用書體。

這時的隸書,已經脫盡篆書的約束,筆畫由象形變為符號,漢字的基本筆畫已經形成。

用筆變圓轉為方折,蠶頭雁尾,波磔明顯。

結體已趨扁方,如「八」字左右背分,故稱「八分書」。

章法橫成列,縱成行,字距寬,行距窄。

總體風格顯得端莊,厚重,雄渾,典雅,裝飾性強。

現在我們通常說的隸書就是這一時期的「八分書」。

也稱漢隸。

漢隸將隸書推向了歷史的高峰。

這期間的隸書風格鮮明,異彩紛呈。

被後尊為隸書的正宗。

古人評說;「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按風格可分為二大流派:一種是碑板,一種是摩崖。

碑板刻石的代表有:俊秀飄逸之《曹全碑》,凝整端莊之《乙瑛碑》,朴方厚拙《張遷碑》,瘦勁靈動之《禮器碑》等等。

摩崖刻石的代表有:《石門頌》,《開通褒斜道》,《楊淮表》,《西狹頌》等。

由於碑板和摩崖的地域有別,形制各異,書家不同,因而也表現出不同的風格面貌。

碑板位於儒教中心地山東曲阜的孔廟,由宮廷書家在製作平整的石碑上書丹,由高級刻工刻鐫而成,因而具有端莊典雅的「廟堂之氣」。

摩崖刻石處在荒郊野外,多由民間刻工倚山就勢,在崖壁上刻鑿而成,因而具有樸拙率真的「山野之氣」。

漢隸的演變與成熟, 從戰國末年到東漢結束, 經歷了四百多年,這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的歷史意義。

人們通常將秦篆和其以前的象形字稱為古文字,將漢隸及其以後的文字稱為今文字。

所以,漢隸就成為古文字向今文字轉化的分水嶺。

「隸變」不但造就了隸書,同時,也衍生出了行草書和楷書。

現代考古研究表明,書體的演變並非是篆,隸,楷,行,草這樣一步一步很截然的發展過來的。

而是以漢為界,秦漢以前為篆隸,漢以後,楷,行,草幾乎同時期在隸書的基礎上演化而成。

所以說,至漢以後,漢字字體的演進已經完成,漢字也由此進入了自覺的藝術審美時代。

隸書的衰落與復興。

從魏晉到前清,由於隸書一直沒有擺脫「八分」書的影響,始終無法超越漢隸的極致,一直處於低迷狀態。

但在晉代時,有兩個碑值得一提:一 是《好大王》。

一是《廣武將軍》。

兩塊碑都是由隸書向楷書衍化過程中出現的,隸楷兼揉,意趣橫生,是通俗隸書取法的很好範本。

到清朝後期,以包世臣,康有為為代表的抑帖揚碑派大興碑學之風,漢隸重新受到重視和研究,一些書法大家,在漢隸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出現了獨具特色的隸書風貌。

成就突出的有鄧石如,金農,伊秉受,何紹基,趙之謙等。

以上向大家簡略介紹了隸書的發展過程,目的使大家對隸書有一個總體的認識,以便在選擇學習方向和確立審美趣味中能開闊眼界,拓展思路,而不是盲人摸象,一葉礙目。

二、隸書的藝術特徵

隸書的藝術特徵,通常來說就是東漢隸書的個性風格。

這些在前面已經提到。

不在詳述。

我想從藝術審美的角度談一下隸書總的特徵。

1、厚重。

表現為氣勢渾厚,茂密凝重,雄健壯美。

東漢時的隸書石刻,或立於廟宇,或處在崖壁,形制高大,氣勢渾宏。

字體比較大,結構茂密,點畫粗壯有力。

其用筆不同於篆書的篆引,而是全力鋪毫,逆行澀進。

它給人的藝術感受不是帖學一路的俊逸清秀,有書卷氣,而是曠達雄渾,氣勢壯美。

它不是諸葛亮的羽扇綸巾,風流倜儻,而是關公,張飛那樣的粗獷豪放,氣勢逼人。

2、樸拙。

表現為樸實率真,稚拙天趣,平中寓奇。

隸書的產生和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歷史,好多簡牘石刻出自民間書手,有些為急就,因而,隸書雖然總體是方整的,靜態的,但卻平中有敧,靜中有動,拙中有巧。

仔細觀察傳統隸書,字形結體很少見橫平豎直,方正勻稱的。

多是敧側險絕,參差錯落,疏密有致,隨字造勢,同字異形,自然天成。

大眾在欣賞這類書法時,與自己頭腦中固有的對漢字的定勢會有巨大的反差,感到生丑古怪,像兒童體。

清代傅山講的「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就是對這類書法審美觀的體現。

但傅山主張的拙,丑,支離,真率,本質是要自然大氣,反對做作修飾,而不是純粹的「丑」書。

3、高古。

表現為取法高遠,古典味濃,金石味重。

因為隸書從篆書演變而來,所以在隸書結體中常帶有 篆書的造形,有的是用隸書的筆法寫出篆書的結構,有的用篆書的筆意寫出隸書的形態,似篆似隸,篆隸雜揉。

有一種古典美。

另外,我們看到的隸書碑刻是經過人工和天工的二次創造形成的面貌,一是有人工刻鑿的痕跡,二是經過長期天然風化剝落,因而有的字形模糊,點畫斑駁,線條毛澀,有一種朦朧美。

以上講的隸書的審美取向還比較抽象,下面可以通過對傳統隸書的臨摹和研究,認真體會和領悟。

三、隸書的學習和創作

書法學習的目的在於創作,創作又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尋找差距,吸取營養。

就隸書的學習創作我想談以下體會:

從何入手的問題。

上面講到隸書發展歷史悠久,異彩紛呈。

僅碑石就有近400種。

初學者應當從何入手呢?一般來說,應先從成熟規範的東漢隸書學起,在漢隸中選擇自己比較喜愛的一種範本。

按照臨摹的正確方法,「忘我」的學習。

這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

要做到對你選擇的這類隸書的基本特徵和筆法技巧能全面了解,熟練掌握。

然後再選擇與所學範本風格相近的幾種隸書對照學習,加深理解,奠定學習基礎。

這一時期,人們多從禮器、曹全、乙瑛、張遷入手。

這也是漢碑中特色分明,字數較多,字口清楚的三塊碑。

在具備了一定隸書基礎的時候,可以學習摩崖石刻,如龍門十三品中的石門頌,大開通,楊淮表等,進而學習簡帛書。

這就是專與博的關係,要先專精,後博取。

隸書的產生與發展是先變化後規範,學習隸書要先規範後變化。

孫過庭說:「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整,既能平整,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整」。

如何選擇工具。

臨習隸書多數使用純羊毫,鋒長短均可,但以中鋒為主。

長鋒不好控制。

羊毫容易鋪開,能寫出粗糙毛澀的線條,增強金石味。

但羊毫彈性差,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逐漸掌握筆性。

在運筆過程中要學會不斷收攏筆鋒,調整鋒面。

隸書用紙一般選用生宣,或者半生宣,不宜用熟宣。

生宣對墨的滲化作用明顯,能夠體現墨色層次。

如何進行隸書創作。

隸書學習入門容易提高難。

這是因為它的筆法結構章法都比較單一規整,一上手就象模象樣,但多顯得呆板,落入俗套。

要寫出趣味,寫出個性卻很難。

隸書創作除了追求書法的一般審美要求外,重點要突出隸書的審美特徵。

就是前面所講的厚重,樸拙和高古。

1、用筆。

隸書用筆在前面談到書寫工具時已講過。

這裡強調一個觀念問題,就是隸書線條講究金石味,粗獷美,筆畫不要求光潔圓潤,不能像帖學一路強調細節,筆筆精到。

筆法決定線條的質感,隸書用筆要大膽鋪毫,逆行澀進,中鋒為主,如錐劃沙。

不能平直輕滑,也不要過分顫筆,養成俗氣。

用筆要方圓結合,方圓主要體現在起筆,轉折和收筆上。

還應提按結合,是線條有粗細虛實變化。

2、結體。

隸書要富於變化,在結體上可從以下方面體會和學習:一是聚散。

在一個字的間架構成中,要有疏密對比,所謂疏可跑馬,密不透風。

分間布白不能太過平衡均稱。

尤其隸書是以橫劃平直排列為主,若不注意空間變化,則很容易呆板。

二是縱橫。

就是字的取勢上要有縱向和橫向的變化。

隸書多以扁方為主,創作中應儘量打破這種固定模式,隨形取勢,一般情況下,左右筆畫多的可橫向分展,上下筆畫多的可以縱向延伸。

這是,也可以逆向思唯。

在一個字的左右上下組合中,也要注意縱橫交錯,肥瘦搭配。

三是大小。

通常認為隸書字形大小變化不是很大,但絕不是千篇一律,創作中必須有意識地加大反差,使整篇作品中,大小錯落有致,如亂石鋪階。

四是敧正。

在一幅作品中,字形結構有的要端莊,有的要敧側,端正好寫,敧側難辦。

注意不要橫平豎直,上下不要常在一條中軸線上,左右不要在一個水平線上。

可通過適當移位,傾斜,打破平衡,以險取勢,樸拙有趣。

王羲之說「夫欲書,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劃耳」。

這段名言是對書法結體創作審美的高度概括。

大家要認真品味。

3、章法。

隸書的基本章法有兩種,一是橫有列,豎成行,字距大於行距。

一種是豎成行,橫無列。

第一種章法比較常見。

東漢石刻多是這種形式。

但要注意的是,這樣的縱橫排列也不是絕對整齊,尤其是字的上下左右之間,不能取在一條水平線上,要有起伏波動。

第二種形式取法於西漢隸書和簡帛書,更加自由奔放。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隸書的特點是大氣,所以,幅式上以中堂,條幅,對聯為多見。

字要寫大,一般都在10公分以上。

4、用墨。

隸書創作中墨的變化是一個新的課題。

我們見到的隸書碑帖都是黑底白字影印拓本,沒有墨色可言。

但在實際創作中,應該參入墨法,體現出乾濕濃淡的變化,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現代有人使用宿墨,就是要增強這一效果。

原康生意臨《張遷碑》:

延伸閱讀

附加:硬筆隸書技法淺談

- 金日發

隸書有著較高的藝術性一定的實用功能,學習起來比較容易上手,因此而廣受硬筆書法愛好者喜愛。

近幾年來,筆者對硬筆隸書用功較多,今不揣淺陋,將在臨帖創作的過程中積累的一些經驗闡述如下,以期和大家共同進步。

一、筆法特點

成熟時期的隸書行筆分提按頓挫和輕重徐疾,硬筆隸書的用筆較毛筆隸書又可簡化不少,如不必刻意追求藏鋒用筆,收筆亦無須回鋒,具體略分為以下數種細述。

點畫:隸書的點有多種,大致包括豎點、橫點、豎點、橫點、撇點、挑點及捺點等,書寫時多宜落筆重而收筆輕。

橫畫:隸書的橫畫一般有平橫和磔橫兩種,橫起筆時用力稍重可調藝筆尖從多角度切入,平橫一般較短較直,收筆較輕,長橫收筆時要逐漸加力然後提起,同一字中橫畫多時可作些俯仰的變化。

豎畫:隸書的豎畫與楷書的豎畫相比一般不出鋒,只是須依字形,作品的布局作些輕微的向背變化即可。

撇畫:隸書的撇可分為直撇、彎撇、回鋒撇等。

起筆稍重,多宜變換角度,然後向左下徐行,到收筆處漸漸下按,最後或出鋒或駐鋒收筆。

具體的長短曲直隨字而定。

捺畫:捺畫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捺畫的寫法與長橫有類似之處,且行筆角度不同。

折畫:折的種類較多,在此不一一列出,依其形狀及用筆分為方折和圓折,方折有時可取筆斷意連的形式。

鉤畫:隸書中鉤的種類也較多,但用筆大多類似,楷書中基向的鉤在隸書中在隸書中有些常被省略,右向的鉤常被波磔之筆替代。

二、結體特點

總的說來,隸書的結體有以下一些特點:

1、字形扁闊 體勢開張

從大多數成熟時期的漢碑可看出,隸書的字形多呈扁方,波磔飛動,向背分時,這樣就形成了典型的隸書特點。

2、橫平豎直 筆畫勻稱

和楷書相比,其實隸書是更注重橫平豎直的,儘管漢碑風格多樣,但幾乎都有著這個特點,但其外表的平穩和筆畫勻稱也是相對的,人們常常有意進行不平穩的處理。

3、內緊外松 自然茂密

隸書常常突出字中的主筆, 有些漢碑中的一些字的筆畫甚至作了誇張性的變長,如《沈闕碑》中的「沈」字的橫畫;《石門頌》中的「命」字、「涌」等字的豎畫。

三、章法特點

硬筆隸書可借鑑毛筆作品的幅式,當然,硬筆書法在幅式及裝幀上有著自身的優勢,作者可以盡情發揮創造性,設計新穎的幅式章法。

1、字距小 行距大

隸書扁方的字形及其內緊外松的形態決定了其上下字距松,左右行距緊的獨特的布白形式,這有助於表現隸書體勢開張,橫向取勢的特點。

2、排布整齊

鋼筆隸書一般在方格或豎條格中創作,給人縱成列橫成行的美感,熟練後也可直接在無格的紙上創作。

3、落款得當

隸書作品可用行草落款,以調整隸書謹嚴的布白,以免板滯,款字的大小要與正文相稱,可比正文略小。

也可以用隸書落款,這樣可使用權作品的風格顯得比較統一,對直接從隸書開始學書,而行書功底不太好的作者也可達到揚長避短之效。

4、鈐印合理

完整的書法作品一般都需鈐印,隸書作品中的印一般不宜太多,總的來說,要與款字大小協調,風格一致。

為了便於初學者較快地掌握硬筆隸書的寫法,更好地將臨帖和創作結合起來,現將一些偏旁及部首歸納如下並舉部分字例。

需要指出的是,這樣列出的目的在於幫助初學隸書的朋友們了解其一般的寫法,切莫生搬硬套,而要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學習硬筆隸書,宜從法度嚴謹的漢隸入手,臨習時可依個人喜好選擇一種深入地學習其筆法結體,待有較好的功底後再從簡書帛書等中多方涉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隸書的演變過程

隸書又名佐書、分書、八分,因盛行於漢代,所以又叫漢隸,它是由篆書圓轉婉通的筆演變成為方折的筆畫,字形由修長變為扁方,上下收緊,左右舒展,運筆由緩慢變為短速,從而顯示出生動活潑、風格多樣的氣息,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