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筆講堂 | 老崔說書法 古隸精華-馬王堆帛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為更好地開展「書畫進萬家」公益活動,促進與提高全社會的文化氛圍、普及文化知識、提升中國百姓對書畫藝術的濃厚興趣及鑑賞能力,讓廣大藝術家快速找到「知音」從而激發百姓對書畫藝術品的收藏慾望、活躍書畫藝術品流通市場,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格桑花慈善基金及墨筆文化網決定自2017年11月10日起在線直播格桑花開「書畫進萬家」公益大講堂視頻欄目,主要內容包括「書法賞析」「國畫賞析」「金石傳拓」等三個核心板塊。
誠摯的邀請各位書畫藝術家老師做客直播間,參與公益授課,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弘揚中國夢!
第一期《書法鑑賞》崔靖老師為我們講述一味中藥「龍骨」引出的驚天秘密——甲骨文!
第二講:承前啟後的標誌-西周早期金文上乘之作《大盂鼎》
第三期:從吳昌碩追述石鼓滄桑及欣賞
第四期:小篆之祖李斯及《嶧山石刻》
第五期:隸書探源
第六講:書之初—竹簡
第七講:漢簡之最—居延木簡
第八講:古隸精華—馬王堆帛書
崔靖
《墨筆講堂》公益講師—向經典要智慧
北京墨筆文化特聘藝術顧問
崔靖,1954年10月出生。
漢族。
祖籍山西。
筆名:龍眠山客。
號半聾 。
北京墨筆文化特聘藝術顧問,中國國典書畫院會員。
文化部國禮文化發展委員會國禮書畫院理事。
中藝藏教育培訓中心客座教授。
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
中國書畫院院士。
中國道教協會道家書畫院藝術委員。
中國五老書畫院高級院士。
北京市豐臺區美術家協會會員。
北京書法學校特聘書法教師。
「馬王堆的發現與出土」
上世紀的1971年,正是我們國家「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特殊備戰時期。
這一年的7月30日,離湖南長沙馬王堆不遠的一家部隊醫院選擇了地勢高的兩座土冢開挖防空洞。
醫務人員在打孔探測作業時,突然從孔里冒出一股涼氣,有人用水灌孔,結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濺出來。
於是各種不同版本的猜疑評說在當地傳開了。
面對不可思議的奇怪現象,部隊醫院將此情況報告了湖南省博物館,由此拉開了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的帷幕。
揭開墓葬的神秘面紗,考古研究人員做了大量複雜的前期準備工作。
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館考古人員開始了東邊土冢的挖掘,挖開封土露出斜坡墓道和四級台階的長方形墓穴,通過深挖發現一層白膏泥,取出白膏泥後,又發掘出了大量的木炭,清除木炭便見泛黃的竹蓆,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掀開深埋於地下的26張竹蓆,一座巨大的槨室就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整個槨室由厚重的松木板料構築而成,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四塊隔板以「井」字形把槨室分為四個部分,內外繪製著吉祥圖案,以朱漆為內黑漆為外輔之,居中為殮屍的內棺。
以兩道質地精良的帛束纏蓋棺,如此精美的錦繡飾品在以往墓穴發掘中也屬罕見。
考古人員開棺後驚奇地發現,雖歷經2000多年,然而棺內這具女屍保存完好,考古專家把這座墓穴定為1號墓。
馬王堆漢墓的這種墓葬形制與棺槨結構,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
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為研究我國漢初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出土是20世紀中國重大的考古發現,尤其是1號墓內的千年女屍更受到國內外科技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為「創造了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的奇蹟」。
這具女屍年約50歲,身高1.54米,體重34.3公斤,開棺後發現女屍被浸泡在棺內約20厘米深的無色液體中(出土後不久漸變成棕黃色)。
屍體保護如此新鮮與完整,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結構保存完好,全身有柔軟的彈性,皮膚細密而滑膩,部分關節可以轉動,甚至手足上的紋路也清晰可見。
經考證1號墓主為辛追,先是亡了權威顯赫的丈夫利蒼,後又死了帶兵守戍任將軍的兒子,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裡,一個婦道人家亡故後為何獲得如此殊榮的隆重厚葬?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其疆域遼闊,為穩固天下分封了七個異姓王。
後來這些諸侯隨著勢力的發展而固隅一方,嚴重危及了中央集權統治,於是劉邦以種種藉口除掉了這些異姓王,以自己的親戚代之。
然而對長沙國的異姓王吳芮卻遲遲未下手,原因是長沙國南邊有一個軍事實力較強的南越國(今廣州)。
為保住這個戰略要地,劉邦既要籠絡長沙國,又要防止長沙國叛亂,便施謀略派利蒼到長沙國監督吳芮,利蒼被封相且封侯,因利蒼的封地在今河南信陽地區,故稱軑侯。
利蒼早年隨漢高祖劉邦打拚天下。
現長沙馬王堆漢墓的二號墓主人便是利蒼,那具千年不朽的女屍就是他的妻子辛追。
軑侯利蒼為長沙國丞相。
所任職的長沙國,即為漢初的吳氏長沙國。
據史書記載辛追是長沙國臨湘侯辛夷之女。
據史書合理推測,約在漢高祖九至十年,湖北人利蒼,攜妻子辛追,帶著剛滿周歲的兒子利豨來到長沙國任職。
不久正遇上鄰國淮南王英布叛變。
利蒼勸說第二代長沙王吳臣誘殺了他的姐夫英布。
長沙王之子吳淺、長沙丞相利蒼即因此均被封侯。
利蒼即成為第一代軑侯。
利蒼於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去世。
此時妻子辛追年未滿30歲。
利蒼的兒子利豨成為第二代軑侯。
據傅舉有先生判斷,利豨死於漢文帝12年(公元前168年)。
死時年僅30歲左右。
三年後,即漢文帝15年(公元前165年)50多歲的辛追去世。
其時辛追在長沙約住了30餘年。
馬王堆出土千年不朽女屍的消息傳開後,各方群眾爭相要求參觀。
當時的省革委會作出了布置陳列、立即開放的決定。
於是來不及清理登記文物,做好保護工作。
女屍等出土文物就於1972年5月22日對外開放了。
情況經由新華社記者寫的內參反映給了國務院。
周總理當時因病住院,他看到報告後嚴厲批示:「湖南軍區挖出,不報告省委,更未報告國務院。
出土屍身和衣著、帛文還有其他文物非變質不可……必須立即採取辦法,將屍身轉到冰窖,消毒、防腐,加以化工處理。
這是可以向群眾說得通的。
非當機立斷不可。
」接到周總理指示後,屍體被深夜轉移到了湖南醫學院。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後,女屍、絲織品、漆木器、帛書等大量文物需要保護場館。
二號、三號墓又即將發掘。
湖南向國家計委呈送了建設庫房和二、三號墓發掘方案。
周總理接到報告後當天做了批示,確定考古發掘項目方案框架,撥出專項經費20萬元。
按照總理的指示,成立了一個「豪華」的項目組——由當時的湖南負責人李振軍擔任項目組組長,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現代考古學權威夏鼐、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黃家駟等擔任副組長。
之後周總理就馬王堆的發掘保護等問題又先後作出三次批示。
為了讓馬王堆漢墓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項目組集合了全國相關領域的頂尖力量參與發掘保護研究和新聞宣傳。
參與的單位有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上海市科技組、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人民畫報社等,省內則有包括地質、氣象、微生物、化工等科研單位以及新華社湖南分社、湖南日報社等新聞單位。
如此規格和規模,恐怕也是中國考古史上的新紀錄。
「馬王堆帛書整理」
馬王堆的出土文物數千件,使我們有了幾輩子也研究不完的珍貴歷史第一手資料。
我們今天單說出土中的簡帛文字,此次出土大約25萬字,計50餘篇簡書帛書文章。
是馬王堆發掘以來最完整最權威的釋讀版本。
簡帛文字記載的內容相當多刷新了歷史,連司馬遷的《史記》中有的也沒能涉及。
帛書中老子《道德經》是最古老的版本。
《五星占》所載通過肉眼測算出金星的會合周期為584.4天,與紫金山天文台儀器測算出的時間只差0.48天。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四篇古佚書《經法》《十六經》《稱》和《道原》,讓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重現天下。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最早的「瓷」字——資。
馬土堆漢墓竹簡《遣策》記錄的名稱中將不同陶器分別稱為「土器」和「瓦器」。
也有個別學者把《遣策》中的「資」確定為「瓷器」的。
《說文解字》中沒有「瓷」字,也就是說馬王堆竹簡中的「資」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瓷」字。
在紙張普遍使用之前,絲帛是一種比竹、木昂貴的書寫載體。
清華大學教授、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研究專家李學勤介紹,我國迄今出土過兩次帛書:第一次是上世紀40年代長沙子彈庫出土的帛書,唯一一件完整的帛書被賣到了美國,國內只剩一些殘片;第二次就是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不僅量大而且保存相對完整,具有相當的研究價值。
1974年至1976年,唐蘭、張政烺、朱德熙和裘錫圭整理的《老子》甲本及卷後古佚書、《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書,唐蘭與馬雍整理的《戰國縱橫家書》,張政烺負責的《春秋事語》釋文以及《五星占》《地形圖》《導引圖》《駐軍圖》《相馬經》《天文氣象雜占》《六十四卦》等篇目都完成了拼接、釋文工作,有的還做了校注,分別刊載於1980年、1983年、198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叄)、(肆)中。
但張政烺先生整理、馬王堆簡帛中篇幅最長的《周易》經傳,以及一些重要的術數類文獻,如《刑德》《陰陽五行》等未見收錄,更缺少對已有成果的全面總結。
1995年國家文物局請李學勤牽頭,重新恢復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工作。
由於經費得不到保障,工作室只保留了不到一年。
2008年年初,湘博希望對30餘年來馬王堆漢墓簡帛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將未發表的帛書及其他殘片進行歸類分析,並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做出高質量的釋文和註解。
2008年9月,湘博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及中華書局達成合作協議,成立《集成》編纂委員會和工作委員會。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共分七冊,前兩冊為整理圖版,中間四冊是釋文注釋,第七冊是原始圖版,定價9900元。
《集成》的主要受眾還是學者。
比如當時的醫書,對現在的中醫沒用,但對研究中醫史很有用。
項目從2008年9月正式啟動,到2014年完成出版,前後經歷了6個年頭。
《集成》是一部優秀的出土文獻整理著作,其在文獻傳承方面的價值不可估量,在學術界乃至更大的領域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復旦大學教授、出土文獻整理研究專家裘錫圭介紹,在出土的帛書中,大部分書早已失傳,有些書如
《周易》《老子》,雖然有今本傳世,但馬王堆出土的是古本,內容與人們現在看到的版本有不少差異。
通過對馬王堆簡帛的釋讀,可以校正今本的錯誤,使人們更準確了解我國古代的哲學家們的思想。
「以前受疑古思潮影響,有人認為很多先秦的書是漢代以後的人造假,馬王堆帛書出土整理以後,就知道有些被認為假造的書確實是先秦時代的著作。
」李學勤說:帛書不僅展示了2000多年前的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還提供了《史記》《漢書》等史書記載以外的資料與觀點。
他建議人們關注其中的楚文化元素,因為長沙正是楚文化的中心。
進一步研究馬王堆帛書的時代性和地方性,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楚文化傳統、漢代文明的一些看法,這在考古學上和歷史學上的意義是很難估量的。
「帛書抄寫年代與書風淺析」
下面說一下馬王堆帛書的抄寫年代,根據帛書中如《陰陽五行》甲篇中的「廿五年、廿六年」(即公元前196年)和《五星占》中的「文帝三年」(
即公元前177年)等可以推斷,馬王堆帛書抄寫的年代大致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左右)至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之間。
三號墓出土的帛書,一共有28件,多達十二萬餘字,內容相當豐富,包括哲學、歷史、天文、地理、醫學和雜書等許多方面。
馬王堆帛書的書體,全部是手抄墨跡,它們的出土,使我們有幸看到了秦漢書法的真跡,看到了兩千多年前篆隸、古隸以至漢隸的蛻變發展過程。
為我們追溯隸書的起源以及考究隸書的發展過程提供了確鑿且充足的詳實資料。
它不僅是研究我國歷史、文字最珍貴的資料,也是研究我國書法的第一手珍貴資料。
我們知道絹帛是一種十分名貴的書寫載體,既便於書寫又便於攜帶,比起簡牘的繁重,絹帛的優勢就更為突出,因此能夠在貴重的絹帛上寫字的人必然是在簡牘上進行了相當多時間練習的書寫聖手,所以這些極具書法功底的人在絹帛上所抄寫的文字,一定是能代表當時書風的精品,因此對漢代書法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如何賞析馬王堆漢帛書獨特的藝術風格呢?從書法發展歷史上看,當字體發生變化的同時筆法也會在原有基礎上有革新和創作。
在這類帛書中很多正規篆書的圓轉筆道多數已經分旁,帛書為當今書法創作提供了高古而生動的臨摹範本。
馬王堆帛書分為整幅和半幅兩種形式,整幅幅高約48厘米,每行可書寫70—80字不等;半幅幅高約24厘米,每行可書寫20—40字不等。
帛書的抄寫大多有一定的格式:有的用墨或硃砂在帛上勾出豎條界欄,即我們後來說的「烏絲欄」和「朱絲欄」。
篇章之間多用墨釘或朱點作為區別的標誌,篇名一般在全篇的末尾一兩個字的空隙後標出,並記錄下篇章的字數。
馬王堆簡帛書字體分為篆、秦隸(或古隸)和漢隸三類。
這類帛書既不同於篆書的圓轉迂迴,也不同於規範嚴謹的成熟漢隸。
由於帛書的抄寫年代不同、抄寫者也不同,其字體風格也不相同。
啟功先生認為這是「隸類字體」,只是還有「篆類的遺傳痕跡」,其中有抄寫端正保留部分篆書形態。
馬王堆帛書有其獨特的特色,縱有行而橫無格,結字自由俊逸,富有節奏,跳躍感十足。
總體圓轉,不拘一格、自由爛漫。
以前我們講過,從文字學角度來說,以秦漢之際為界,秦小篆以及小篆以前的文字統稱為古文字,漢代的隸書和隸書以後的字體統稱為今文字,帛書為古文字和今文字之間的變化以及其書法藝術特色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依據。
總體來說帛書的書體有明顯看到筆畫被拉直、被簡化的跡象。
我們知道,古隸改變了篆書勻速、緩慢的用筆方法,而是有快有慢,筆畫形態有各有不同。
在筆畫的形成中則方中寓圓、粗細相間,章法上更是參差錯落、富有節奏。
這類帛書雖還存留部分篆書的痕跡,但隸書意味已經相當濃厚,幾乎完全打破了篆書封閉型空間的構造而全然成為一種開放式的空間結構,整個字收放自如,呈現出一種新的姿態。
馬王堆漢帛書的書體是發展中的隸書。
它雖還沒有完全擺脫篆書的相對封閉的環形結構,以平直線條代替婉轉曲線,在筆勢中已有了八分書的因素,雖沒有刻意追求一波三折的筆畫形態,但率意而為的書寫方式和毛筆運行中的上下左右提按扭動,已經為我們描繪出了早期隸書的書體特徵,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成熟隸書的前奏,這為我們在漢字和書法領域研究「隸變」這一重要過程提供了珍貴而翔實的實物資料。
馬王堆帛書大都用墨抄寫在生絲織成的黃褐色細絹上。
帛書出土時,由於受到棺液的長期浸泡,部分整幅的帛書因摺疊而斷裂成了一塊塊高約二十四厘米、寬約十厘米左右的長方形帛片,半幅的則因用木片裹卷而裂成了一條條不規範的帛片。
這些隸書或因抄手不同,或因抄寫時代先後有異而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風貌。
我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一種字體的確認,不只是看它的字形結構,而主要是看它的構形取勢和筆畫的具體形態。
比如以人們習慣稱之為篆書本的《陰陽五行》甲本來說,無庸諱言,這卷抄本上許多字都還保留著篆書的形體結構,例如「寺」寫作
「逆」寫作
之類,看上去似乎確是篆書,但實際上與其稱為篆書,還不如稱其為隸書。
因為在其構形的文字中,已大量出現了隸變的痕跡,至於只有隸書中才有的點、挑、波、磔等筆劃形態更是俯拾皆是,
「朔」字寫作
「凶」字寫作
此外,其構形的取勢也已由長變扁,橫向舒展。
因此我們以為,這種已在隸變中的字體並不是典型的篆書,而是一種保留篆書形體結構較多的隸書。
又由於這種字體與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所存的秦隸有較大的差異,為了免生歧義,我們姑且將這種以隸書的筆意書寫篆書結構的字體稱之為「篆隸體」。
帛書的字體除上述「篆隸體」外,還有古隸和漢隸兩種。
這裡所說的古隸,也就是與秦隸極為相近的那種字體,它間於篆隸之間,結構上隸變和痕跡非常明顯.
如「若」字多寫成
其中
的折轉變成了挑勢的橫筆,「口」則有了明顯的斷口。
在筆划上則點、挑、波、磔並舉,在線條的運作中則方圓共用、粗細相間,章法上更是欹斜正側、參差錯落,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或許是因為抄手的不同,馬王堆帛書中的古隸抄本具有各擅勝場的藝術風采,例如《春秋事語》的古隸字體用筆厚重樸實,橫平豎垂,波面不傾,磔而不張,一派雍容大度的古樸氣象。
至如《戰國縱橫家書》則筆道縱橫,方圓並舉,舒展俊逸,波則內斂,磔則外張,一種雄毅豪放的氣勢躍動於字裡行間。
又如《老子》甲本則取勢方正,用筆粗細適意,布字大小合宜,具有一種自然雅稚的墨韻。
再如《陰陽五行》乙篇則用筆秀逸而細勁,謀篇布白更是匠心獨運,多次出現兩字一行橫排書寫的帛書片斷,儼然一件刻意經營出來的書法作品,有著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
《馬王堆帛書》用筆沉、遒健,與一般的漢簡書用筆相比,無草率之筆,亦少見側鋒用筆,能給人以含蘊、圓厚之感。
似出於相當成熟的書家之手,而非一般民間書者所為。
處於隸變階段的《馬王堆帛書》,雖然已經形成了隸書特有的橫向運動筆勢,但依然保存著篆書母體的明顯特徵。
這從《戰國策縱橫家書》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與《老子》乙本那種完全橫平豎直,再加左掠右波的寫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果說《老子》乙本已經趨向成熟漢隸的筆法,其橫豎、掠、波畫都開始走向規整,表現出一種統一的美,那麼《戰國策縱橫家書》則還保留著金文、大篆中特有的斜勢筆畫和結體特徵,它展現了一種錯綜的豐富的質樸美,使人回味無窮。
「《戰國縱橫家》書風典型欣賞」
下面具體欣賞分析一下。
《戰國縱橫家》帛書是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
墓主卒於西漢開國後18年,抄寫時避漢高祖劉邦諱,因此可以判定《戰國縱橫家》為西漢初期之物。
其質地為生絲細絹,首尾基本完整。
在墓中卷放在漆奩盒內,由於經水浸泡,有墨跡互印之痕。
前面部分寫得氣韻雄強,下筆重著紙,點畫茂密,氣勢逼人,有大丈夫氣;後面部分寫得溫婉妍媚,筆畫偏細,行氣疏宕,字距鬆動,具巾幗之象,似出自兩人之手。
帛書《戰國縱橫家》是西漢時期最有價值的墨跡之一,此作出自西漢上層書寫者之手。
運筆、行筆大氣,自然開張,結體完全出自有相當篆書功力的書家之手。
從藝術的角度來欣賞,兩位書家的書法風格略有不同,一位雄毅剛勁,字體狹長,用筆方圓並重,粗細不拘,頓挫有力,結體有篆意,但筆道融入隸書筆意,其波、挑隨處可見,轉折稜角分明,剛柔相濟,一派雄健氣象。
《戰國縱橫家》與其同時代的漢碑、漢簡相比,特別與《居延漢簡》等相比,可明顯看出《戰國縱橫家》出自文化人、士大夫之手。
在書法技法及審美上,帛書行筆效果完全不同於寫在竹質、木質或紙質上,別有一種凝練的筆趣,行筆內涵更豐富。
《戰國縱橫家》文字為古隸,為研究秦漢之際的書法演變過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戰國縱橫家》書法特點是結體雖然偏長形,但已逐漸解散大篆緊密的結體,更顯鬆動隨意。
橫畫已有蠶頭雁尾的雛形出現,右捺之畫用筆鋪毫形成隸書明顯特徵。
章法布白仍然保留著西周大篆《毛公鼎》《散氏盤》的優美特徵。
作品後半部風格明顯不同,書風溫婉閒淡,字體狹長,可看出後一位書家力求與前一位書家的風格保持協調,但其用筆圓潤,少見那種「郁拔縱橫」的氣勢,從而顯得陽剛氣不足,多了一些柔秀之態。
此作在馬王堆帛書中最具雄渾之氣,是最具帛書研究價值的代表作之一。
《戰國縱橫家書》
李學勤
總體來看,《馬王堆帛書》的章法獨具特色,既不同於簡書,也不同於石刻。
它縱有行,橫無格,字的長度非常自由,通篇看去如同後世的行書行款,加上如「也」「子」「可」等字加長的左掠或右波、運用誇張的提按,造成了強烈的跳躍節奏感。
這種節奏和章法可稱得上是漢代章草的濫觴。
《馬王堆帛書》還存有大量的異體字、通假字和當時的手寫體,同一字有時有多種寫法,也有一些不同部首的字混合為同一部首,這些都反應了由篆至隸的隸變階段的文字特徵。
因此在欣賞與學習《馬王堆帛書》的同時如能學習一些和古文字有關的知識,將有助於對當時文字的理解。
我們知道在帛上人們畫「烏絲欄」或「朱絲欄」將絹帛分成欄格,所以在欄格的約束下,帛書整體呈現出了豎成列而橫不成行的樣貌。
當時的抄寫者,大概並沒有將其當作一幅書法作品來經營,左右間距大致相同,而上下間距有遠有近,隨意性很強,完全沒盡相同。
總的來說馬王堆漢墓帛書均可歸為隸書類。
在章法上為我們呈現出來的風格大都比較含蓄、動態空間組合結構。
其書體間於篆、隸之間,還保存了部分篆書的結構,但隸變的痕跡已經相當明顯,筆道已顯然不是篆書圓轉環繞的形態,而是注入了大量隸書的筆意。
特別是有些偏旁已明顯隸化,在用筆上形成了點、挑、波的現象,有的仍保留了篆書的形態。
古隸的範圍應當從戰國晚期開始,以秦隸為主,有被約束的侷促之感,字形大小不一,錯落有致。
「帛書的章法美及隸變特徵」
總結以上幾篇帛書的章法特點,我們領略一下帛書的章法美。
一是疏朗清秀型——如《陰陽五行》乙本,此篇帛書用筆秀逸細勁,字距稀疏,有明顯的「朱絲欄」和「烏絲欄」作為界格,其文字完全居於欄明快的感覺,實屬疏朗清秀一類。
二是工整朴茂型——如《戰國縱橫家書》,這篇帛書與其他幾件作品風格迥異,一改溫婉秀逸之態。
其筆畫剛勁舒展,結體修長挺拔,字形長短收放自如,字距緊密,造就了章法的茂密雄強。
而細心一點我們會發現,後半段的章法特徵與前半段的風格又有所不同,後半段的氣勢顯然弱了下來,筆畫圓潤了。
從藝術觀賞的角度論,馬王堆帛書中的古隸抄本是其精華所在,但從抄寫的規範和整飭等方面來看,那大批用漢隸(或稱為今隸)抄寫的帛書則給人們提供了比較工整、比較成熟的隸書範本。
這種帛書抄本和字體在構形上已比較規範,用筆已比較有規律,筆畫已完全失去了篆書圓轉的態勢,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其字形呈正方或扁方形,筆畫以方折為主,橫畫方入尖收或蠶頭雁尾並用,左波右磔對比強烈,字距間規整有序,儼然一種謹嚴、成熟而定型的漢隸字體。
這種字體的帛書抄本當以《相馬經》《五星占》《老子》乙本與《周易》等為其代表。
帛書字體的不同形態,給中國書法發展史的研究,特別是給隸變研究提供了絕好的第一手材料。
書法界一般都認為,隸書起源於戰國晚期,成熟於西漢晚期,精熟於東漢末期。
但隨著地下資料的不斷出土,這種傳統的看法都在逐一地進行更正。
例如對隸書起源問題的研究,裘錫圭先生更是在其《文字學概要》一書中指出:「隸書在戰國時代就已基本形成了。
」而且關於隸書的起源,現在已至少還可追溯到了春秋末年的山西候馬盟書,常耀華先生曾專門撰寫了《開隸變端緒的東周盟書》一文,明確提出:「東周盟書宜為隸變之濫觴」。
他指出盟書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藏頭露尾、有輕有重、有肥有瘦的新型筆劃,例如撇、捺筆劃的出現,大大簡化了篆引纏繞的筆法,改變了筆劃的基本走向,由上下運轉變成左右舒展,從而使篆書的扭結得以解放,使字勢由二維向著四維空間擴張,形成八面來風之勢」。
由此可見隸書的起源,保守一點地說,也應定在春秋晚期,即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後為宜。
隸書發軔於春秋晚期,歷經戰國時期的不斷演進,其隸變的過程,應該說在湖北睡虎地出土的大批秦簡的書寫時期,已基本上完成了,這也就是說以波挑的主要特色的秦隸,已為漢字的隸變作了總結性的工作。
馬王堆帛書中的古隸抄本其形態與睡虎地出土的秦隸基本相同,它完全擺脫了篆書的結構方式和用筆規律,以點、挑、波、磔等隸書的基本筆劃嫻熟地構就一個個橫向取勢、方正為主的字形,很顯然帛書中的古隸抄本乃是隸變完成階段的秦隸在秦漢之交的長沙出現的一種範本。
隸變既然在秦代基本完成,那麼隸書的成熟期也就不會晚至西漢末年或東漢晚期。
現已有許多學者明確提出:隸書確立在西漢初年已經開始。
其實不僅是隸書的確立,而且是隸書的成熟也在西漢初年就完成了。
這裡所說的隸書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今隸或者叫八分隸書。
一般說來,所謂八分隸書的顯著特點乃是構形扁方,筆劃已具有規律性的波勢和挑法,左波右磔對比強烈,字形內斂而外張,構形部件穩定一致。
如果我們根據這些特點來檢測帛書中的隸書抄本,那麼很容易發現,這些八分隸書的主要特徵在帛書中已充分地顯示了出來。
以帛書《相馬經》為例,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歸納出如下特點:
● 構形比較規範,結構趨於扁平方正。
● 用筆已很有規律,橫畫切鋒重人,方起尖收,呈蠶頭雁尾之態,點、挑、撇、捺已成為構形的主要筆劃,並且各以成熟而定型的姿態組構字形。
● 線條以方折為主,長短相聚,粗細相間,已完全沒有篆書線條圓轉纏繞的態勢。
● 章法上則分行布白,整齊有序,或行距推近、字距拉開,或行距較寬、字距較密,均疏密有致,整齊劃一。
由此我們完全可以說,帛書中的隸書抄本,無論是在用筆和結構上,還是在線條的運用和構形的規律上都是一種已經相當成熟、相當規範化了的八分隸書了,以之與東漢後期的碑刻隸書相比較也毫不遜色。
眾所周知,在中國書法史上,傳統的帖學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直到有清一代,隨著清代漢學的復興,隨著清代金石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才出現了以碑學改良帖學的主張和理論,也只有在這種提倡碑學的旗幟下,漢代的諸種隸書名碑,才得到充分的利用和肯定,以至眾多的書法愛好者,都或多或少地在漢代碑拓的海洋中尋求隸書的神韻和意趣。
但不無遺憾的是,這種種碑刻,不論其刻工技藝怎樣超群拔俗,終不能完全表達當時書者筆下的韻味,而加上碑拓效果的好壞東西,更決定了人們很難直接領略和把握漢隸的真實面貌。
馬王堆帛書的出土,無疑是極大地彌補了這個缺憾。
它既不是如竹木簡那樣是單分書,也不是如碑刻那樣經過刻刀的修飾,而是成篇地用墨直接抄寫在絲絹上的隸書抄本,它可以讓我們從中品味帛書書法的行氣、布白和章法,尋覓漢初隸書的用筆規律和結構方式,從而免除了過去看碑拓時那種霧裡看花、難得其真的煩惱,充分領略法帖那種惟妙惟肖地傳達書寫者思想情緒的筆墨神韻。
或許正因為如此,帛書出土以後,即得到書法界同行的寶愛,可以預見隨著帛書書法藝術研究的不斷深入,隨著帛書藝術愛好者的反覆臨摹和實踐。
一種具有漢初書風氣象的帛書法藝術將以其特殊的風格和雋永的文化內涵而矗立於中國書法藝術之林。
馬王堆帛書填補了書法史上一段空白。
綜上所述,馬王堆帛書抄寫的年代大致在秦始皇統一六國至漢文帝十二年(168年)之間。
這個時期正是中國文字型體大變革時期,即從篆到隸轉變的時期。
馬王堆帛書以豐富的書法資料,完整地再現了這一時期的發展路程,對我們理解書法發展軌跡,修正某些模糊認識有重要作用。
以前一說篆書,大篆就是幾個盤,小篆就是李斯,再以後就是李陽冰。
一說隸書就是漢碑。
看到馬王堆帛書,才知道成熟的漢隸形成之前,竟然還有如此豐富生動的發展歷程;才知道李斯的小篆並非大篆發展的唯一站點,大篆發展的過程中,就孕育著草書、隸書,甚至楷書的萌芽。
由於秦代過於短暫,李斯「書同文」,「同」沒「同」值得懷疑,所以小篆是否作為流行的書體是很難下結論的。
另外姿態各異的漢碑也未必就是漢隸的通行書寫方式。
馬王堆帛書提供的諸多的信息,使我們的眼界大開,舊有的觀念得到顛覆。
漢碑精品很多,各具奇態,但所共有一點,就是筆畫呈現的蠶頭燕尾,使得蠶頭燕尾成了隸書的代名詞。
我們看馬王堆帛書,即使成熟期的隸書,也不過僅有少量的蠶頭燕尾,大多還是直畫。
讓我們懂得,隸書原來也可以這樣寫。
再加上新出土的漢簡資料,竊以為大概民間一般性書寫隸書,並不強調少蠶頭燕尾,只是在比較莊重的碑版上,才特意裝飾的。
以前我們賞析與學習隸書,主要是學漢碑。
較之漢碑馬王堆帛書具有更大的優越性。
其一馬王堆帛書是墨跡。
其二馬王堆帛書字數較多,便以全面學習。
其三馬王堆帛書具有區別於漢碑的獨特性。
其用筆秉筆直書,方便快捷,結構收放自如,大開大合,章法豎成列橫不成行,天真自然,具有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其四馬王堆帛書上迄大篆,下通漢隸,旁涉章草、楷書,具有很大的生髮性。
以此為切入點,可以左右逢源,在各個書體領域縱橫馳騁。
馬王堆帛書就是現成的篆隸結合體。
欣賞與學習帛書,從中會給我們許多新的啟示。
學習馬王堆帛書唯一的難點在於識字。
由於馬王堆帛書未脫盡篆書遺蹟,許多字難以辨識,給我們學習帶來一定難度。
魏碑由於不存在這方面的難度,故一出土就形成潮流。
我想帛書學習未成燎原之勢的原因大概就在於此吧。
我想有識之士,不會無視馬王堆帛書的。
現湖南美術出版社已出版有《馬王堆帛書大字典》以及《簡牘帛書字典》等。
想來對大家欣賞與學習《馬王堆帛書》會有著很大的幫助的。
下面最後一個環節,我集馬王堆漢墓帛書字,現場創作一幅作品:上善若水。
希望大家喜歡。
馬王堆帛書古隸的美感特徵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大批文物出土,這一考古發現震驚世界。書法大師、文物鑑賞家啟功先生認為是同。其字體形態或近於篆體,或「隸類字體」,只是還有「篆類的遺傳痕跡」.在博物館中除女屍外,恐怕...
西漢帛書《陰陽五行》甲篇《春秋戰國縱橫家》
這幾件件帛書出土於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根據內容書寫時間較早,應該是漢惠帝時的抄本。由於照片清晰,殘破是帛纖維清晰可見,古舊的墨跡,維孔之間充滿了歷史滄桑感。
馬王堆帛書:研究西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包括《戰國策縱橫家書》、《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使前人爭論不休的西漢有無隸書的問題迎刃而解,所謂西漢無隸書,西漢無分書等說法不...
古樸自然: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書法欣賞
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20餘萬字的帛書和竹簡,內容涉及戰國至西漢初期政治、軍事、思想、文化及科學等各方面,有如《老子》、《周易》等傳世文獻,也有我國...
反映了由篆至隸的隸變階段的重要證據——馬王堆帛書《周易》
馬王堆帛書 《黃帝書》《周易》(選) 中國馬王堆漢墓3號墓出土的帛書。1973年出土於湖南長沙,放在一塗漆木匣中。有寫在整幅帛上的和寫在半幅帛上的兩種。字體有篆、隸之分。《馬王堆帛書》用筆沉著、...
隸書創作如何創新和創作心理問題研究
隸書創新的方法很多,特別是在當代,由於多元化文化的發展,書法家們越來越注重個性的張揚,再加上出土文物的豐富,可以借鑑和取法的資料日益增加,人們不再滿足於只從正統漢碑中吸取隸書的精華,而是更多地...
中國書法字體之「隸書」欣賞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
隸書中的古隸與漢隸,你會喜歡寫哪個?
書法中的隸書出現於戰國中晚期,成熟於西漢中期。史稱成熟之前即尚未脫去家意的隸書為「古隸」,稱脫去篆意的成熟隸書為「漢隸」。隸書因與「徒隸」有關,故名。隸書,有秦隸、漢隸等 ,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
馬王堆帛書古雅又神秘,以此風格寫段《論語》題個壁!
文/牧雲軒王百會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一共出土了28種,從書法風格上,我最喜歡《春秋事語》、《老子》甲本和《戰國縱橫家書》這三種古隸書。前兩種風格相近,都處於秦漢相交時期,筆墨精到,高古文雅;後一...
漢代隸書的由來和發展(二)
一、秦小篆產生之前的隸變近年來出土的四川青川木牘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竹簡為我們提供了實物資料,無可駁辯地證明了秦統一之前就存在著大篆向隸書演變的過渡性字體。青川木牘早於雲夢睡虎地秦簡八十年,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