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巨棺驚天出世 開關之日讓群眾們驚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七星巨棺驚天出世,開關之日令群眾震驚。

七星巨棺聽起來就非常具有神秘感,尤其是神秘的七星巨棺開棺指示更是嚇壞了群眾,我們來一起看看七星巨棺的神秘之處吧。

防城港市上思縣距縣城5公里處一個名叫 「官皇屯」的山坡上,人們挖山取土時,挖出了兩具巨棺——「三合土」棺槨。

嗣後,在自治區文物局的主持下,聯合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及有關省市文博單位共同攻關,經過近3年的搶救性、抽絲剝繭般發掘。

一個驚天秘密正一步一步向我們走來:上思「三合土」巨棺與明朝「失蹤」的建文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具有重大的人文價值。

逐章推出「七星巨棺」之謎,以饗廣大讀者。

一、「石棺」出自「官皇屯」

誰也沒有預料到,這天的不久之後,卻引起國內各媒體,特別是引起了中央電視台各類欄目極大的關注,並在國內考古界也引起了轟動,而上思也成了全國關注的焦點。

對於人們來說,這天只是一個平常的日子。

然而,就是這一天,在距上思縣城東面約5公里的思陽鎮廣元村東北面約800米處,當地人稱之為「官皇屯」的山坡上。

卻因為一個正在這裡進行挖山取土的施工隊,從山坡處挖出一塊外殼十分堅硬而又類似石頭的長方形「石塊」,由此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地紛紛湧來觀看這個大「怪石」。

也許在場的施工隊領導意識到,展現在人們面前的這個大「怪石」並非一塊普通的石塊,當即向政府作了報告。

縣文化和體育局領導接到政府的通知後,要縣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立即趕往現場進行勘測。

在對這個「石塊」的勘測過程中,發現這個類似「石塊」呈長方形,頂部分呈「人」字形,長2.40米,高1.16米,寬0.96米。

而在山坡上,另一個也類似的「石塊」,其頭端已露出地面。

經測量,這兩塊「石塊」的排向相互距離0.5米。

在過後發掘這大「石塊」出土後,測量其長2.50米,高1.45米,寬1.15米。

這兩大「石塊」的形狀,類似棺材的形狀。

經對兩大「石塊」進行勘測,結論為:這兩大「石塊」並不是普通的「石塊」,而是兩座系「三合土」夯制的墓葬。

隨後,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覃芳、何安益、楊清平等文物考古專家,根據這兩座「三合土」墓葬製作的形狀,初步推斷,屬明代時期的墓葬。

並還斷定,以「三合土」為外槨的這兩個墓葬,在「三合土」槨內必然存在有棺木。

這種以「三合土」 夯制的棺槨,也就是當地人所俗稱的「石棺」。

所謂「石棺」,只是當地人的俗稱,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用石頭鑿刻而成的棺材。

其實,它是一種採用「三合土」在棺木四周夯制形成的棺槨。

只不過在「三合土」乾涸後,它的堅硬度也像石頭那樣的堅硬,甚至比普通的石頭還要堅硬。

而所謂的「三合土」,這也僅是一種考古專業上的俗稱術語。

「三合土」它是由多種成分組成,只不過它其中的主要成分是黏土、石灰和沙子。

而其中的石灰成分比較多,黏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沙子的比例相對少一點。

壯族民間有這樣一種說法,就是夯制這類「三合土」棺槨,有時為了增加其黏性,會在「三合土」中加進適量比例的糯米漿或糯米飯進行攪拌。

另外,有時為了增加其硬度,也會在「三合土」中加進適量的桐油進行攪拌。

經考證,採用「三合土」夯制棺槨,在我國自宋、元時期就時有出現,至明、清時期,在山東、福建、廣東的沿海一帶就盛行了。

其原因,沿海一帶土地濕潤且酸鹼性較強,如埋在土中的棺槨受到酸鹼性的長年侵蝕,棺槨就容易腐爛。

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棺槨及棺內屍體、物品,就採用了「三合土」混攪。

並在木質棺槨四周夯築,形成一種「三合土」外槨,以達到長久保護木質棺槨的作用。

以後,這一帶不斷有沿海的移民遷移內地,就把「三合土」夯制棺槨的喪葬習俗沿襲到各地。

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專家李珍說,以前在山東、福建、廣東等地也曾發掘類似的「三合土」棺槨,但多數僅為五面密封,且多數都遭到嚴重毀壞。

自己從事考古工作多年了,以前從沒有見過像在上思出現的這麼完整的兩座「三合土」夯制的棺槨。

專家推斷,這次在上思發現如此完整的呈六面密封形狀的「三合土」棺槨,在廣西屬於首次發現,在國內也屬罕見。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梁宏剛博士,根據中國傳統的喪葬習俗推斷,這應該是一處夫妻合葬墓。

因為,不僅在壯族或是其他民族的喪葬習俗里,父子葬或者母子葬它們是不能平排葬的,只有夫妻合葬,才能平排葬。

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在我國的西周時期就已經開始存在夫妻合葬的習俗,即夫妻分別葬在兩個相互緊造的墓穴中。

到春秋戰國時代,這種夫妻異穴合葬的制度更加趨於普遍。

也不知道從何時起,從「風水」學的角度說,凡家族的墓葬,長輩墓一定在墓地的上方,而晚輩墓只能在墓地的下方,否則,那就是「騎祖」,就是人倫顛倒的表現。

這是喪葬習俗中的一種禁忌。

自從出現了夫妻異穴合葬的習俗,幾千年來,人們還一直在遵循著這樣的喪葬「風水」規則,並一直延續至今。

經過完全發掘出土後,發現這兩座「三合土」棺槨呈一大一小狀。

經體積推算,大棺槨的重量應在5噸左右,小棺槨的重量也在4噸上下。

按照墓葬所呈的坐北朝南向排列,大棺槨位於墓地東面,小棺槨位於墓地西面。

在壯族的喪葬習俗里,墓地的安葬,排列均為男左女右。

因此推斷:大棺槨里的墓主人為男性,小棺槨里的墓主人為女性。

經2008年12月19日、2009年6月9日由廣西文物局、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陝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廣西醫科大學等各路專家。

對兩座「三合土」棺槨的開棺發掘勘測,結果也證明了當時「夫妻合葬」和大棺槨里為「男性墓主人」,小棺槨里為「女性墓主人」的推斷。

更為奇異的是,當切割了「三合土」外槨後,展現在人們眼前的「三合土」外槨內有一副樟木製作的內棺槨,而在樟木槨之內又是一副十分堅硬的木質板製作比較精緻的內棺。

再者,發現內棺的兩側,都用兩個木質「燕尾鎖」將棺蓋和棺槽進行凹狀「鎖扣」。

採用這種「燕尾鎖扣」 棺蓋和棺槽的喪葬方式,在壯族的喪葬習俗里,還沒發現過先例。

以往的考古,在「三合土」 槨內只有一個棺木。

而像這樣呈「三合土」槨 「樟木棺槨」 內棺的喪葬方法,目前在國內還沒有類似考古發現的記錄。

雖然說,這兩座「三合土」棺槨的開棺勘測工作已告一段落,儘管棺槨內出土的文物甚少,但是,這兩座曾轟動國內考古界的「三合土」棺槨卻留下了諸多的謎團,其中,這兩座「三合土」棺槨為什麼如此奇異。

而墓的主人又是誰,它又是何時埋在這裡的,為什麼墓葬的地面上沒有留下任何的墓碑標誌,棺內也沒有留下任何能證明墓主人身份的標誌。

而從出土的物品中,為何女性墓主人身穿在封建社會裡,只有皇族及王公貴族才可穿著,否則就是犯「忌」的金黃色的絲織衣服,身上又呈現一塊質地為綢緞的繡有形似 「荷花」狀圖案的方帕。

再者,男性墓主人在棺內所呈現的是雙手交叉平放於腹部的睡狀,這和壯族喪葬習俗的死者在棺內呈雙手平放身體兩側睡狀的習俗儘是不同。

可惜的是,女性棺槨在挖掘時,民工以為是大石塊任其隨意翻滾,棺內骨骸已經零亂,無法分辨其睡狀。

而且,經推斷這兩座墓葬的年代應為明代時期的墓葬。

但為什麼在女性棺內卻呈現唐代的「開元通寶」錢幣,男性棺內呈現的是唐代的「乾元重寶」錢幣。

值得驚奇的是,男、女性墓主人都身墊刻有「北斗七星」圖案的「靈板」。

所有這些「三合土」棺槨里出現的種種謎團,是否深藏著什麼樣的玄機呢?

當年這兩座「三合土」棺槨是採取了「一次葬」的形式進行安葬的。

或許墓主人生前有過遺囑,或者是墓主的後人原意把墓葬埋下以後,就不再讓世人知道墓葬的蹤跡。

所以,這兩座「三合土」棺槨採用的是「深葬法」,即在地面上甚至包括棺內都沒有留下任何能證明墓主人身份的墓碑及墓志銘。

清朝《事物原會·墓志銘》書中記載,墓志銘真正成為一種文體始於南朝時期。

墓志銘一般由「志」和「銘」兩部分組成。

明代《文本明辨序說》中記載:「按志者,記也;銘者,名也。

」「志」是用散文形式記敘死者姓名、字號、籍貫、官級、功德事跡的。

「銘」,是用韻文形式概括「志」的全文,並對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揚之情,是委婉抒情的。

但也有只用碑記或碑銘的。

在古代,「墓誌」主要是把死者的簡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進墓穴里,中國人講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後這些都是要寫進墓志銘,以求得死後留名。

中國的夏、商、周時期的喪葬是「墓而不墳」,就是只在地下掩埋棺槨,地表不樹任何標誌。

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喪葬形成了「墳」後,才有了「墓碑」,而「墓碑」則立於「墳」前。

墓碑文上一般刻記死者的姓名、籍貫、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與死者的關係。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我國從春秋晚期就開始盛行在墓葬上構築墳丘。

如《禮記·檀弓》中記載,孔子為父母的墓建造墳丘。

並認為此前之所以沒有在墓上建造墳丘,即有「不封不樹」、「墓而不墳,與地平齊」的回歸自然之意。

我國傳統墓葬的形式是土葬,而土葬必需有墳墓。

墳墓,似乎是一種連帶的稱呼,其實,「墳」與「墓」的字義是有著本義上的區別。

《禮記·檀弓》引用孔子的話說「古也墓而不墳」。

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對此的注釋為「墓為兆域,今之封塋也。

土之高曰墳。

所謂「土葬」,就是要把死者安放在棺木中,然後再把棺木埋入土穴,因此,埋棺之處叫做「墓」,也叫做「塋」,墓地範圍以內叫做「兆域」。

而在墓地埋棺之處的地面上堆土成丘的,叫做「墳」,也叫做「冢」。

這就是說,在墓地里,高處為「墳」,平處為「墓」。

歷史文獻記載,秦漢以後,喪葬制度形成了「無墓不墳」。

在整個封建社會,墳墓等級分明,官爵越高,墓地越大,墳頭越高。

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提到「漢律曰列侯墳高四丈,關內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

我國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墓葬典章里對不同品官和庶人墓地的大小規格以及墳高規格都有具體嚴格的等級規定。

自戰國中期起,趙、秦、楚、燕、齊、韓等國君主死後都營造高大的墳丘,並尊稱為「陵」,即指其高大無比,也象徵著王權的尊嚴和地位的崇高。

在我國的喪葬習俗里,是有「一次葬」和「二次葬」的說法和習俗。

「一次葬」,是指人死了以後,就把遺體直接安放進棺內,永久性的埋在地下,有的地方叫「大葬」。

「二次葬」,是指人死後,把遺體安放進棺內埋於地下,若干年後,再把遺骨撿出來重新安葬。

所謂「深葬法」,就是壯族民間民俗所說的「暗葬」。

其意就是把棺槨埋在地下後,地面上不壘築墓堆,也不留下任何墓碑標誌。

如果在地面上壘築墓堆,並豎立有墓碑及其他標誌的,壯族民間民俗稱之為「明葬」。

經查訪兩座「三合土」棺槨出土地附近村民,凡是上了年紀的七、八十歲的老人們都說,自從他們懂事起,都沒有聽到有上輩老人傳說這座山坡上有古時墓葬,他們也從來沒有見這座山坡上有過古墓葬的墓碑標誌。

壯族的民間有這樣的習俗禁忌,不能隨意去毀壞別人的祖墓和墓葬,否則,是要損陰德的。

悠久的歷史以來,人們還是遵循這一習俗準則。

何況數百年前,這裡還是屬於荒郊村落,就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數十年間,這裡也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工程建設,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時期,這座山坡雖然也開闢過果園。

可也沒有聽說曾經搗毀過兩座古墓葬。

如果不是這次因建設工程需要而進行挖山取土,這兩座古墓葬或許再過幾十年或許上百年後也不會露出地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敢挖?神秘七星巨棺揭秘一切

【科技訊】11月7日消息,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敢挖?神秘七星巨棺揭秘一切。秦始皇陵是中國古代最大最豪華也是最神秘的古墓,因40年都沒有開挖引起了考古愛好者的種種猜測,有人說是因為秦始皇地宮中央的水銀...

揭開古墓被盜之謎:都是厚葬惹的禍

是什麼讓他們甘冒法律制裁的危險,忍受道德輿論的譴責,抵制內心深處的恐懼,在寂靜的夜晚,將盜竊的斧鑿伸向陰森的古墓?為什麼人類靈魂永恆的棲息之所會吸引後世千百年無數盜墓者竟相盜掘?讓我們重現古墓真...

重慶發現宋明墓葬群 出土精美琉璃簪

新華社重慶5月24日電(記者劉恩黎)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日前在重慶市巴南區東泉鎮及姜家鎮區域發現35座宋代至明代相疊加的墓葬,並出土了一個精美完整的宋代琉璃簪。據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

廣西現七星巨棺 北斗七星有什麼秘密?

廣西現七星巨棺,北斗七星有什麼秘密?考古學家在廣西發現一口巨棺,上面有七個星星,排列順序特別像是北斗七星,原來這就是七星巨棺。原本以為這個只在一些盜墓劇中出現,沒想到歷史上還真存在。那麼,這個北...

揭秘:廣西「七星巨棺」那些匪夷所思的疑點

在2008年10月15日,考古人員在廣西上思縣思陽鎮發現了中國歷史上明朝時期的一座古墓。在這座古墓中,存在著一大一小用「三合土」包裹的嚴嚴實實的「巨棺」,據專家考證,此古墓應為當時歷史時期此地的...

七星巨棺揭秘 龐大的棺材居然藏著失蹤之謎

防城港市上思縣距縣城5公里處一個名叫 「官皇屯」的山坡上,人們挖山取土時,挖出了兩具七星巨棺——「三合土」棺槨。嗣後,在自治區文物局的主持下,聯合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及有...

七星巨棺之謎 七星巨棺的主人是誰

防城港市上思縣距縣城5公里處一個名叫 「官皇屯」的山坡上,人們挖山取土時,挖出了兩具七星巨棺——「三合土」棺槨。嗣後,在自治區文物局的主持下,聯合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及有...

官皇屯 山坡上的七星巨棺之謎

對於人們來說,這天只是一個平常的日子。然而,就是這一天,在距上思縣城東面約5公里的思陽鎮廣元村東北面約800米處,當地人稱之為「官皇屯」的山坡上,卻因為一個正在這裡進行挖山取土的施工隊,從山坡處...

中國出土神秘七星巨棺 震撼世界

光明網09-01 21:12顯示圖片年10月15日,防城港市上思縣距縣城5公里處一個名叫 「官皇屯」的山坡上,人們挖山取土時,挖出了兩具巨棺——「三合土」棺槨。嗣後,在自治區文物局的主持下,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