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古墓被盜之謎:都是厚葬惹的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是什麼讓他們甘冒法律制裁的危險,忍受道德輿論的譴責,抵制內心深處的恐懼,在寂靜的夜晚,將盜竊的斧鑿伸向陰森的古墓?為什麼人類靈魂永恆的棲息之所會吸引後世千百年無數盜墓者竟相盜掘?讓我們重現古墓真貌,揭開古墓被盜之謎。

四川宋代古墓被盜 丟失一噸重墓門

吸引盜墓者的「封樹」

正如現實社會中人們占有財富的差異,在死後的世界——墓葬中也有著明顯的等級貧富分化。

規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往往綿延數千米,封土聳立如同山巒。

在遙遠的夏商周時期,墓葬多為土坑墓,墓室周圍有長的斜坡形墓道,墓道的數量便是墓葬等級的象徵。

等級最高的墓葬有四條墓道,即墓葬每側各有一條墓道,次一等級的墓葬有兩條墓道,再次的則有一條墓道。

這種有墓道的墓葬的主人一般都是貴族,墓葬規模都很大。

春秋晚期,墓葬的頂部開始出現封樹。

顧名思義。

「封樹」就是在墓葬頂堆積封土和種植樹木。

但是,並不是所有墓葬都可以封樹,只有那些等級高、規模大的墓葬才有封樹。

唐代孔穎達在為《禮記》作疏時提到「庶人既卑小,不須顯異,不積土為封,不標墓以樹」,由此可見,凡是封樹的墓葬都是貴族墓葬。

那些遠遠望去巍峨恢弘的封土,昭示著墓主人生前的顯赫,也昭示著這座墓葬中有珍稀寶物。

秦漢時期的墓葬與前代相比,顯然更加奢華。

從戰國時開始,諸侯陵墓的周圍都要修建陵園。

漢高祖劉邦與其妻呂后的陵園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900米,四面夯築圍牆,陪葬冢70餘個,陪葬坑11個,功臣舊部陪侍於地下,宛如一個冥界的大漢王朝。

漢武帝茂陵是漢代諸陵中規模最大的,僅僅是陵墓的墳丘便如一座小山,它的底部東西寬229米,南北長414米,至今存高46.5米。

雖然我們現在還未精確探知茂陵陵邑的確切範圍。

但就其周邊數百米仍有陪葬墓的情況來看,茂陵的規模應大於高祖長陵。

這樣氣勢恢弘的陵墓自然令人望而生畏,可這也無疑是「露富於人」。

不僅僅是帝王陵墓,漢代其他高規格墓葬也都構造複雜,墓葬中不僅有放置棺槨的墓室,還有模仿人間的耳室、附屬建築,甚至廁所,等等。

這便是古代人「事死如事生」觀念的體現。

魏晉南北朝時期,墓葬的形制趨於同化,高等級墓葬摒棄了前代複雜的結構,即便是帝陵也只有一條長斜坡墓道連接著墓室和地面世界。

但是在地表,墓葬的上方仍舊聳立著高大的封土堆,還有封土兩旁栩栩如生、體現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石像生。

唐代之後的墓葬形制進一步簡化。

根據考古學家的推側,只有唐代的帝陵為三個墓室,多數為單室墓,少數高等級墓葬為雙室墓。

墓葬形制的簡化並不代表墓葬規格的降低,恰恰相反,隨著儒家禮法的逐步發展和神化,喪葬制度和喪葬禮儀也逐漸完善,愈發繁縟。

通過墓葬,我們也僅僅窺探了喪葬文化的冰山一角,但僅僅如此,也足以令我們感嘆盛世墓葬的奢華。

走過宋元,至今我們仍能目睹明清兩代帝陵的風采,暮雨夕陽之後,徜佯在明清兩代帝王陵園,每個人都會不禁感慨它們的凝重與威儀。

青陽古墓被盜後現場 一片狼藉!

稀世奇珍百寶箱:棺槨

棺槨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棺,就是盛殮墓主人的貼身葬具,槨是套在棺外的可以放置隨葬品的葬具。

一般來說,每座單人墓,棺只能有一具,槨卻可以有很多重。

從材質方面來看,早期棺槨多數為木質,稍晚時石質的葬具也很流行。

作為喪葬制度的重要環節,棺槨的數量與禮制緊密相連,中國古代對棺槨的使用有嚴格的規定,不按規定下葬棺槨,就是僭越。

春秋時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去世,顏回家貧,無錢製作木槨,因此顏回的父親請求用孔子的車板來為顏回做木槨,遭到孔子斷然拒絕。

因為以顏回的身份,不應該用木槨盛殮。

那麼,禮制規定的棺槨制度是怎樣的呢?據《禮記·檀弓上》記載「天子之棺四重」,漢代鄭玄在《注》中認為「諸公三重,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孔子反對弟子顏回下葬使用槨了,作為士,顏回的確不該使用槨。

到了漢代,一種獨特的葬具產生並發展起來,這就是「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在漢代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葬具,蘇林為《漢書》作註解釋黃腸題湊稱:「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

」20世紀70年代發掘的北京大葆台漢墓驚現文獻中記載的黃腸題湊——墓葬後室外側的兩圈迴廊之間,發現一道由長約90厘米,截面寬、高都為10厘米的木枋緊密堆壘而成的木牆。

經測定,木枋由黃心柏木做成,恰恰符合文獻中關於黃腸題湊的記載。

漢代之後的魏晉隋唐,乃至後來的宋元明時代,一種仿實物的石質葬具逐漸流行起來。

這種石質葬具可以是容身的棺,也可以是棺外的槨。

石質棺槨上雕刻著線條流暢的圖案。

一些等級較高的墓葬甚至將石槨雕成宮殿的形狀,以寓意死者死後仍能居住在宮殿之中。

這些或代表禮儀制度,或反映現實生活的葬具中曾經裝滿了珍貴的隨葬品,它們就像百寶箱一樣裝載著墓主人生前和死後的財富。

古墓里的寶藏與殺人陷井

特殊的隨葬品

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便有了殘忍的殉葬制度。

殉葬所用的犧牲,有的是死者生前喜愛的犬馬,有的甚至是人。

商周是殉葬制度發展的高峰時期,墓葬中有無殉人、殉牲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徵之一。

西周時期的墓葬,一般一墓殉人一個到四個,個別的墓有較多殉人,而著名的河南安陽侯家莊M1001則有殉人164人之多!這些殉人有的有自己的棺槨和隨葬品,有的則被砍掉頭顱合放在一起,這說明同一座墓中的殉人身份亦有不同,他們有的生前擁有一定地位,有的則是身份卑微的工匠甚至奴隸。

殉葬的另一種形式是以動物陪葬。

商周時期殉牲的常見形式便是車馬坑,大型墓葬周圍都有與之相應的車馬等,這些車馬坑少者一車二馬,多者可達十多輛車和數十匹馬。

另外,還有以珍禽異獸隨葬的,例如考古者在秦始皇陵中發現了17個珍禽異獸陪葬坑,經鑑定,坑中出土的獸骨為狗、鹿科動物和飛禽等,這些都應該是秦始皇生前所喜愛的動物,在秦始皇死後與之同埋地下。

殉葬這種殘忍的制度,在走過商周的輝煌鼎盛之後,便逐漸銷聲匿跡。

至漢代,殉葬制度徹底絕跡。

公園裡驚現被盜古墓

盜墓者的終極目標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厚葬的習俗,似乎只有價值豐厚的隨葬品才能寄託生者對死者的哀悼,顯示死者生前身後的尊榮,很多人劬勞一世,為的只是死後的風光一葬。

古代大墓多數被盜,如著名的殷墟大墓中只有婦好墓完好無損。

婦好墓規模並不算大,墓口面積不過20平方米,而且遠離王陵區。

便是這樣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墓,竟然出土了銅器190件,包括玉器、綠松石、孔雀石、綠晶雕琢的藝術品和瑪瑙珠、海貝等在內的裝飾品420件,另有玉戈、玉人等精美隨葬品。

成就了殷墟考古史上一項足以彪炳史冊的重大發現。

先秦時代的高等級墓葬都要隨葬青銅禮器,這不僅僅是財富的標誌,更是等級禮法的規定和身份地位的象徵。

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這種限定列鼎數目的制度便是為了「辨等列、明尊卑」。

在古代,青銅器是社會最重要的財富,先秦的人們將這最重要的財富毫不吝惜地留給了長眠地下的人。

漢代以後,隨葬品的種類逐漸增多,並日漸世俗化,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必需品和貴重物品成了隨葬品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著名的河北滿城漢墓中出土了大量做工精巧、質地貴重的隨葬品,如錯金博山爐、朱雀銜環杯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墓主人夫婦隨身而葬的金縷玉衣。

其中墓主人劉勝的玉衣全長1.88米,共使用玉片2498片,而聯結玉片所使用的金絲共重1100克左右,劉勝妻竇綰的玉衣全長1.72米,使用了2160片玉片以及重約700克的黃金,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盛唐的繁榮景象,後人們僅憑想像便已心馳神往。

唐代墓葬的隨葬品中不僅有精美的陶瓷器和做工精巧的絲織錦繡,甚至還有價值昂貴的金銀器,盡顯盛世氣象。

明定陵是萬曆皇帝和他兩位皇后的陵寢,也是唯一一座經科學發掘的帝陵。

開啟陵墓之門,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寶物盡收眼底:琳琅滿目的珠寶、巧奪天工的手工製品,還有那件價值連城、重逾800克的翼善金冠,洋洋大觀,盡顯帝王豪奢。

隨葬豐厚的物品,不僅僅是中原王朝的傳統,其他少數民族也有厚葬之風。

如北方的契丹民族,在其規模不大的墓葬中,往往會出現數以百計的貴重金屬飾品和造型精美、工藝精湛的瓷器。

因為,作為馬背民族的契丹人,他們生活的遊動性很強,因此最寶貴的財富不是凝重厚實的禮器,也不是精巧易碎的瓷器,而是防身佩戴的裝飾品。

因此,契丹人將最貴重的金、銀打造成美輪美奐的裝飾品,當裝飾品的主人死去後,這些裝飾品自然也陪同他們長眠地下。

厚葬之風的根源

厚葬是一種風俗、一種傳統,它所傳達的信息是生者對死者的哀悼。

似乎只有傾盡所有的隆重厚葬才能顯示死者的哀榮。

早在遙遠的商代,人們便已有了靈魂不滅的觀念,魂來自天,魄來自地,人死後,魂魄重新歸於天地,庇護後人,因此活著的人對魂魄有一種崇拜意識,人們用祭祀和厚葬的方式表達這種崇拜。

而對於死去的人來說,他們生前都相信人死後靈魂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因此希望將生前的財,一併帶入地下,進而永遠享用。

於是,厚葬產生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禮制逐步建立並為人們所廣泛接受,儒家思想的普及,更是將「怪力亂神」的說法斥為謬說。

但是與此同時,另一種特定的社會規制主導了喪葬文化,這就是禮制。

《中庸》中提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也就是說,對待死者要像他活著時一樣,這才是真正的孝道。

所以人們才用豐厚的財富陪葬死去的親人。

在禮制社會,喪葬的等級也是有嚴格規定的,比如隨葬棺槨的重數、隨葬禮器的數量等,僭越不得,卻也馬虎不得,因此,那些奢華的大型墓葬是禮制之下不得不奢侈的產物。

當然,後世的人們往往利用這種禮儀制度來顯示自己的地位和尊嚴,久而久之就產生了攀比現象,這也是厚葬得以持續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厚葬的惡果

高大的封土、廣闊的陵邑、豐富的隨葬品。

這些無不吸引著盜墓者。

自古以來,盜墓者最主要的盜墓動機就是攫取隨葬品。

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無數盜墓者甘冒法律制裁的危險,挺而走險,發掘古墓。

先秦文獻《呂氏春秋》中記載了六國亡國後,大墓無不被掘,這說明盜墓行為在先秦時期便已十分普遍。

著名的陝西鳳翔秦公一號大墓是目前發現的規摸最大的先秦墓,從1976年開始,陝西的考古工作者便對這座宏大的諸侯墓葬進行發掘,歷時整整10年,才完成整個墓葬的發掘工作。

然而,當考古工作者抹去墓中最後一絲塵埃時,卻發現這座大墓幾乎被盜一空!

自古以來,凡是大型墓葬,皆難逃被盜的厄運。

雖然有些墓葬被掘,墓主人屍體暴野是因為政治報復或是人們掘墓取材,但最主要原因還是墓中價值不菲的隨葬品吸引了那些為利益所誘惑的盜墓者,使得他們泯滅良知,甘冒大不韙地走上了見不得人的盜竊之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事死如生:「黃腸題湊」葬制在西漢的盛行

三國時期魏國的學者蘇林層曾在《漢書·霍光傳》中的註解中說到: 「柏木黃心致類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故曰題湊。」據已有的漢代考古材料可知: 「題湊」在結構上的基本特點,一是層層平鋪、疊壘,一...

考古發掘如何判斷墓葬是否被盜?

現在的考古,主動發掘的很少,大多是因為工程建設需要或者在盜墓者先把墓葬盜掘破壞之後,為了避免完全毀壞,才進行搶救性的發掘。考古發掘中,墓葬被盜的情況是很嚴重的。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王侯一級的墓葬9...

此人打仗沒有錢,盜盡天下古墓

在考古界有句話叫做「漢墓十室九空」,那麼是誰盜了這麼多的古墓呢?東漢末年,因多年戰亂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的破壞,經濟蕭條,群雄並起。曹操的勢力範圍開始很小,有些時候,打下的城池往往還沒來得及休整,...

中國古代盜墓賊是如何盜墓的?

近日,隨著暢銷小說《盜墓筆記》改變的網絡劇,引發眾多粉絲追捧,加上小說之前的熱門狀態,可見大家對「盜墓」既驚險刺激又充滿了未知神秘的行當相當感興趣。現代人盜墓擁有高科技的裝備,那麼,古人是如何盜...

中國古代大漢帝國衰敗一個重要原因是厚葬?

漢代國力的強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厚葬成為有漢一代的整體風氣。正如《潛夫論·浮侈篇》所云:「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金鏤、玉匣、檽梓、梗、楠。多埋珍寶、偶人、車馬,起造大...

曹操為何搞七十二疑冢迷惑後人?

江山易打,何人不易埋?那非屬曹操了,古往今來,管你是啥摸金校尉,盜墓大王,還真沒人找到真正的曹操墓。三國搞了大半生,這曹操也累得筋疲力盡。古代帝王里那除了秦始皇的厚葬搞得隆隆重重,而曹操卻一開...

古墓里的玉蟬是什麼樣子的?

說到蟬,大家都很熟悉,夏天天熱時,它趴在樹上叫個不停,有時真是吵得很吶!不過小君想說的是,蟬這東西在古代,尤其是漢代,那可是很牛的一種動物,人人都敬仰之,都想成為「蟬」。

你從盜墓筆記里看到的盜墓知識,基本都是錯的

我們現代人對盜墓所有的認知,可能都是來自於幾本網絡小說。無論是《鬼吹燈》還是《盜墓筆記》系列,都給人們造成了這樣的錯覺:盜墓賊神通廣大,不僅可以從古書藏寶圖中拿到信源,還可以手持羅盤和洛陽鏟,分...

盜墓驚魂撲朔迷離 棺內屍體為何不翼而飛?

晉江呂厝村的村民打算在一片荒地上建公廁,沒想到一鋤頭下去,卻挖出了一座完整的唐初古墓,裡面有大量隨葬品。盤口壺、五盅盤、硯台、古錢幣等隨葬品雖然被泥土掩蓋了紋飾,但仍散發著獨特的魅力。經過緊張發...

漢代人為何喜歡厚葬

漢代國力的強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厚葬成為有漢一代的整體風氣。正如《潛夫論·浮侈篇》所云:「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金鏤、玉匣、檽梓、梗、楠。多埋珍寶、偶人、車馬,起造大...

都是厚葬惹的禍:吸引盜墓者的「封樹」

盜墓猖獗,一直以來就是難以制止,難以消除的。那麼是什麼讓他們甘冒法律制裁的危險,忍受道德輿論的譴責』抵制內心深處的恐懼,在寂靜的夜晚,將盜竊的斧鑿伸向陰森的古墓?為什麼人類靈魂永恆的棲息之所會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