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來順委員談新時代文化遺產的四個作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7日訊(記者 魏金金)作為我國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遺產工作在過去五年中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取得了巨大進步。

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雖然只有17個字,但內涵豐富,寓意深遠。

在這裡,保護和利用、保護和傳承有機結合的表述,為我國文化遺產工作指明了方向」,在3月6日下午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文藝界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博協(ICOM)副主席、中國博協理事長兼秘書長、北京魯迅博物館副館長安來順如是說。

安來順表示,新時代的到來,也向文化遺產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發現和挖掘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價值,進一步強化文化遺產工作獨特的社會功能,使之助力於中華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各國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互鑒」。

對此,安來順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系統分析:

一、從增強文化自信的高度上,統籌多方力量,系統構建以文化遺產為載體的中華文化「基因庫」。

無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物質文化、追求生活品質的健康文化、共同遵守的社會政治文化、追求精神愉悅的審美文化,它們都有一定的載體,其中重要組成部分是最直接、最真實,也最直觀的文化遺產。

它們不僅是遺蹟、遺物或技藝本身,而且也是所承載和呈現的意義和價值觀,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

它們將幫助今天的人們建立對自身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立場上,面對當前複雜的社會文化環境,我們要鼓勵文化遺產發揮文化「粘合劑」的作用。

當下,我國正處在多種文化形態交織並存的時期,加之城鎮化進程較快、人口大規模流動、社會日趨老齡化等社會現實,不同人群之間出現文化分歧與隔閡的可能性不斷加大。

這就需要諸如博物館這樣的文化遺產機構變得更加接地氣、有溫度,通過陳列展覽、社會教育項目、社區介入活動等,彌合不同文化人群之間的隔閡,為社會和諧穩定做出文化遺產獨特的貢獻。

因此,希望國家出台指導性意見,讓文化遺產機構從高高的「象牙塔」再多往下走一走,從而成為更加開放包容的社區「文化空間」。

三、著眼發現和挖掘文化遺產資源的當代價值,使之成為基於中華傳統進行新的文化創造的「助推器」。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讓深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保存、記錄是遺產機構的傳統功能,而見證和參與則是這些機構新的方向。

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深度挖掘文化遺產資源,形成新的知識,打破部門和學科壁壘,鼓勵跨部門、跨學科合作,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更多的靈感和激情,發揮新的文化創造力量。

希望相關政策的進一步配套和完善,切實解決好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四、立足「講好中國故事」,加大創新發展力度,創新工作方法,讓文化遺產工作在國際合作交流中更好地發揮「民間使者」的作用。

今天,中國文化走出去已經邁出決定性的一步,需要進一步加強的是讓中國文化真正地「走進去」,走進世界人民的內心,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讓各國人民真切又自然地體會到中華文化是跨越時空、跨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的優秀文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