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給去世的人燒紙錢?一開始燒的可是真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錢本來不是紙的,也不是燒的

上古時期的人就認為,人死後,並不是就此煙消雲散,而是以另外的形式存在於另一個時空。

生前所享用的一切,也能帶到另一個時空繼續享用。

這是很自然的,對於過世親人寄託哀思的信念。

這同時意味著,如果過世的亡靈不滿意,不安寧,有遺憾,可能就會騷擾在世的人,造成許多麻煩。


為了讓亡靈滿足,安寧。

就會把死者生前使用的東西,喜愛的東西,以及一些特製的器具,甚至是人,放在死者身邊,隨死者而葬。

這種陪葬之俗,在原始社會就有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陪葬的東西也越來越豐富了。

等到有了貨幣的時候,貨幣也就成了陪葬品中必不可少的東西了。


最初的貨幣是貝殼,所以早期陪葬品中,就有大量的貝殼。

安陽陰虛婦好墓就出土了七千多枚貝殼。

這貝殼可是貨真價實的真錢。

後來錢幣隨著朝代不同而有變化,但入土陪葬的,都是社會上流通的真錢實幣,挖出來就能直接使。

這種陪葬的真錢幣,叫做瘞錢。

「瘞」就是埋的意思。

《漢書·張湯傳》中就記載有人盜漢文帝陵園瘞錢的事:

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

二、以紙寓錢

以紙寓錢,大概在魏晉時期。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云:

今代送葬為鑿紙錢……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幣帛,事畢則埋之,後代既寶錢貨,遂以錢送死。

……
率易從簡,更用紙錢。

紙乃後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

今自
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

凡鬼神之物,取其象似……
古埋帛,今紙錢則皆燒之

據封氏所言,用紙錢代替真錢,是「率易從簡」,這是有道理的。

用真錢送葬,實為浪費,給平民之家帶來極大的壓力。

東漢王充就曾批評過這種現象:「重死不顧生,竭財以事神,空家以送終。

用真錢厚葬的另一弊端,就是會使得墳墓被盜。

為了瘞錢,連皇帝的陵墓都敢去盜,何況其他。

李坷 《松窗百記》云:「 恐瘞錢為死者禍,後世艱得錢,易以紙。

自後沿襲,至唐而焚之,其來久且

以紙寓錢雖然於魏晉時已有,但對紙錢的使用,卻並不是只有焚燒一種形式的。

瘞埋紙錢,是繼承瘞錢的形式,自然是有的。

另一種是拋灑紙錢。

張籍有詩云:「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

」到清朝還有「髙蓋山頭日影微,野風吹動紙錢飛。

」的詩句。

可見紙錢是拋灑而非焚燒的。

還有一種是拋在水裡的:「親始死被發持瓶瓮,慟哭水濱,擲銅錢紙錢於水。

第四種,就是焚燒了。

王建《寒食行》云:「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
那得到黃泉。

三、紙錢的焚化

有學者認為,焚化紙錢,與佛教有關。

其實是不準確的。

因為為死者焚化紙錢,是與佛教義理相悖的。

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中言:

佛教不以為人死之後即是鬼,做鬼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

佛教更不相信經過焚燒之後
的紙庫錫箔能夠供鬼受用。

佛教只相信
死人的親屬可以用布施、 供佛、 齋僧的功德, 回向亡靈、 超度亡靈。

其它的 一
切,都是毫無用途的迷信。

焚化紙錢,實際上是與拜火教和道教有關的。

拜火教認為,火神能將所燒的東西傳給鬼神。

拜火教從南北朝到唐朝都昌盛不絕。


拜火教影響所及,人死後,要把他生前所用之物燒掉,而不是隨死者埋掉。

《魏書》中就記載:「今國 家營葬,費損巨億, 一旦焚之,以為灰燼。

另一方面,道教施法的一種方式,就是焚燒符籙。

道士畫一個符籙也是挺費勁的,為什麼又要燒掉呢?他們認為那也是通鬼神的一種方式。

所以五代時,道教就有了焚燒紙錢的儀軌了。


在這種焚化能通鬼神的思想下,為死者焚化紙錢也是為了紙錢能通給亡靈。

另外,焚燒之物,也不限於紙錢,而是紙人,紙馬,紙屋等等東西了。

四、

雖然為亡靈焚化紙錢和其他紙的物品的形式最為流行,但實物陪葬,埋真錢等形式,並非就此消失,而是一直存在的。

同樣的,焚化紙錢也只是一個最流行的方式而已,也不是唯一。

其他諸如撒紙錢等形式,也依舊存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祭祖燒的紙錢,祖宗都收到了嗎?

在看文章之前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對於父母長輩,大家是願意在他們生前花金錢和時間去盡孝道,還是在去世後花「錢」讓他們過得好呢?我相信大家心裡都有了答案,而且非常肯定。

冥幣有幾種?那種冥幣可以傳遞到陰間?

今天這人工印刷的紙錢上有玉皇大帝的頭像,這種錢的靈感應是來源於道教的玉皇錢。道教玉皇錢是雕版印刷,人工用硃砂做印的,上面的圖文大有玄機其效甚佳。但在目前民間主要流行這三種紙錢。第一種歷史最為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