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古代新疆人對羊多樣性開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 記者白帆) 烤羊肉串、清燉羊肉、烤全羊……提起新疆美味,自然少不了羊肉,新疆羊更是為新疆贏得了全國五大牧區和畜牧大省的地位。
其實早在3000多年前,新疆人就會利用羊肉烹製美味、製作羊骨項鍊、用羊毛做織物、用羊皮鋪在木床上作為葬具。
近日,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尤悅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呂鵬等專家對新疆地區家養綿羊出現和早期利用進行了研究,新疆古代人類在對綿羊進行飼養的基礎上,對家養綿羊資源進行了多樣性的開發和利用,具體包括獲取羊肉、羊毛、羊皮和羊奶,此外,還用羊祭祀隨葬和使用羊骨製作骨器。
吃羊肉 喝羊奶
石人子溝遺址位於東天山北麓巴里坤縣石人子村南山坡台地上。
2006年和2007年,西北大學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發掘者將遺址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公元前13~前10世紀,屬於青銅時代晚期;第二階段為公元前10~前8世紀、第三階段為公元前8~前5世紀、第四階段為公元前5~前3世紀、第五階段為公元前3至公元前後,屬於早期鐵器時代。
呂鵬說,在研究中發現一些羊骨表面有人類肢解和剔肉留下的痕跡,肢解痕跡一般集中在骨關節連接處,這說明遺址先民屠宰肢解羊並食用羊肉;綿羊作為遺址發現數量最多的動物,可見羊肉是遺址先民最為主要的肉食來源。
此外,羊奶也是新疆古代先民重要的乳製品來源。
石人子溝遺址羊群中雌性個體占有較高比例,它們在哺乳期內產羊奶,暗示遺址先民可能會獲取羊奶。
此外,小河墓地曾發現人類用奶的證據,殘留物經蛋白質組分析顯示古代人類食用羊奶、牛奶並製成奶酪。
呂鵬表示,乳製品才是遊牧人群日常的食物來源——遊牧人群不輕易或不經常為食肉而宰殺其牲畜,羊肉只能獲取一次、羊奶卻可多次獲取。
因此,獲取羊奶、製作奶製品也是新疆古代先民的養羊策略。
用羊毛、羊皮 做骨器
吃了羊肉,喝了羊奶,羊毛也被新疆古代先民利用起來。
呂鵬介紹說,通過對考古遺址出土動物遺存進行年齡和性別結構的分析以確認古代先民是否獲取羊毛。
石人子溝遺址羊群的死亡年齡顯示超過50%的個體活過2歲、超過25%的個體活過6歲,這部分的存活率可能與獲取羊毛的行為有關;此外,該遺址羊群雄雌性別約為2:1,這一性別比例也暗示遺址先民存在開發利用羊毛的做法。
新疆考古遺址中也出土了用以加工羊毛的骨器。
石人子溝遺址出土有一端或兩端有鋸齒、表面磨光的可能與加工羊毛有關的骨器;此外,四道溝遺址也曾發現可能是用來製造毛織物的骨梳。
石人子溝遺址綿羊的掌骨和跖骨遠端背側還發現切割痕跡,可能與古代人類獲取羊皮的行為有關。
表面刻有花紋的距骨,由綿羊骨製作。
斯坦因曾記錄了塔克拉瑪干牧民用羊距骨賭博的遊戲,薩恩伊墓地還見穿孔距骨。
古墓溝墓發現羊肢骨加工成的骨管項鍊,骨管可確認是綿羊骨骼加工而成。
扎滾魯克二號墓地還發現羊肩胛骨上有彩繪人像。
呂鵬說,新疆的古代人類對家養綿羊資源進行了較為全面和多樣的開發和利用,而皮製和毛製衣物等手工製品是否已經與周邊地區的人群進行交換和貿易,皮毛加工由家庭還是集中由作坊完成等問題,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
呂鵬認為,新疆青銅時代晚期已經出現家養綿羊,對其多種利用方式說明家養綿羊的飼養和開發技術已經處於成熟階段,這說明家養綿羊出現的時間應該更早。
為探討新疆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古代人類與家養綿羊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資料,同時,也為探索家養綿羊在中國境內的出現和傳播路線提供了線索。
遺落在東天山的千年之謎:月氏人去哪兒了?
光明網08-04 09:36顯示圖片散落在山坡上的石堆遺蹟。記者 王瑟/攝天山,它那秀美與荒涼的奇妙結合,讓世人敬畏和珍視。2013年6月21日,這條山脈被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
多學科綜合考古的時代來臨
新疆網訊 疆內外近30名專家學者近日聚集在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參加東天山地區古代遊牧民族大型聚落遺址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成果匯報會。 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和探討了東天山地區古代遊牧民族大型聚...
家養綿羊在青銅時代已「現身」新疆
本報訊 (記者張春海)家養綿羊在中國的出現與早期利用,是動物考古學中的重要課題之一。新疆作為物種與文化交流的樞紐,是探究這一問題的關鍵地區之一。日前,長期研究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溝遺址家養動物的首都...
家養綿羊青銅時代已「現身」新疆
本報訊(全媒體記者白帆)近日,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尤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呂鵬等專家發表了對新疆地區家養綿羊出現和早期利用的研究成果,新疆古代人類在對綿羊進行飼養的基礎上,對家養綿羊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