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落在東天山的千年之謎:月氏人去哪兒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光明網08-04 09:36顯示圖片

散落在山坡上的石堆遺蹟。

記者 王瑟/攝

天山,它那秀美與荒涼的奇妙結合,讓世人敬畏和珍視。

2013年6月21日,這條山脈被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東天山,指天山山脈的東段,也就是今天以新疆哈密地區為中心的天山區域。

可為什麼學者認為,在我國漢代,這裡又被稱為祁連山呢?

如果這裡就是漢代所說的祁連山,那史書上記載的張騫出使西域被匈奴扣留並娶妻生子的地方就是在這裡嗎?

史書上記載的月氏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他們怎麼突然消失了?他們去了哪裡?

為了探求這些秘密,西北大學學術團隊15年前就開始在這裡進行發掘,希望能從現存的遺蹟中找到答案。

近日,30多位國內權威考古專家、學者齊聚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聽取西北大學學術團隊東天山地區古代遊牧民族大型聚落遺址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成果匯報。

雖說還有眾多未解之謎,但考古人員揭示出的歷史真相仍然令人心潮澎湃,激動萬分。

隱藏了眾多秘密的東天山

東天山是古代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樞紐,也是歐亞大陸北方草原地帶較早發生遊牧經濟和遊牧文化的區域。

據史料記載,約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這裡出現了定居牧業和半農半牧經濟。

約從公元前1000年開始,遊牧經濟和遊牧文化在東天山地區出現。

從那以後直至近代,這裡都是遊牧民族重要的活動區域。

研究這一地區的古代文化,對於探討亞歐大陸古代人群沿天山廊道遷徙,交流和融合的歷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者們說,西漢時,東天山在漢文典籍里被稱為「祁連山」,並記載這裡是月氏、烏孫和匈奴等遊牧民族政權的統治中心,同時是漢中央政府與北方遊牧勢力爭奪西域的前沿陣地,《史記》和《漢書》中記載的一些著名的漢匈戰事就發生在這裡。

1957年,新疆文管會李遇春等人最早發現了石人子溝遺址群的部分墓葬,並採集到石器、陶器。

1958年,黃文弼組織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又對該遺址群局部進行了複查,判斷它為古代居民住宅區。

1959年,吳震局部發掘了該遺址群的一座土墩遺蹟,發現了較厚的文化堆積,出土了石磨盤、大型陶器殘片、少量銅器以及較多的獸骨和炭化穀物。

2001年以來,西北大學學術團隊在以哈密為中心的東天山地區開展考古調查。

西北大學學術團隊確定了石人子溝遺址群的大概位置,它從東到西分布著紅山口、石人子溝、西溝、小黑溝、大黑溝五個遺址群,遺蹟分布面積達36.43平方公里,已發現石構居住遺蹟800多座、墓葬2000多座,刻有岩畫的岩石4000多塊。

遺址分布有前後三個階段的古代遊牧文化遺存,並可能存在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區、宗教祭祀中心區、居住區、駐軍區、埋葬區、岩畫區等功能區域,是一處內涵豐富、功能齊全、保存完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高等級大型聚落遺址。

紅山口遺址巨大的石堆。

記者 王瑟/攝

石人子溝與古代遊牧文化

為了探秘東天山,多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鄭州大學、西北大學等單位的學者都相繼參與了考古挖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05年對石人子溝(東黑溝)遺址進行較為全面的調查與測繪,發現石人子溝遺址群由大型遺址石人子溝(東黑溝)遺址和中型遺址西遺址、小黑溝遺址、大黑溝遺址組成,主要遺蹟包括數座石築高台、數百座居址、數千座(塊)墓葬和岩畫,從而確定這是一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古代遊牧民族大型聚落遺址群。

2006年至2007年,發掘了石人子溝遺址南部中心地帶的一座石築高台、4座石結構居住遺蹟和12座中小型墓葬,這是整個新疆地區首次對古代遊牧民族聚落遺址的科學系統發掘。

通過分析確認該遺址包含了兩類年代、內涵都有明顯區別的文化遺存,首次將公元前一千年前後的兩類文化遺存區分出來,並證明了它們在東天山地區的廣泛存在。

也就是這次發掘,獲得了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殊榮。

2008年,確認了古代遊牧民族聚落遺址500多處,全面揭示了古代遊牧民族聚落遺址在東天山地區普遍存在和季節性分布的規律,提出了古代遊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對古代遊牧文化遺存的基本要素——居住遺蹟、墓葬、岩畫進行「三位一體」綜合研究的方法。

2009年以來,石人子溝遺址群多學科綜合考古研究工作開始正式啟動。

一方面在聚落考古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指導下,對遺址群開展全面系統的調查和選擇性發掘,另一方面採取多學科合作的方式,應用地質學、環境學、體質人類學、動物學等學科的方法和技術手段,全面系統採集和分析考古遺存及相關環境信息,開展綜合研究。

同時,考古現場出土文物保護、岩畫等不可移動文物病害調查和保護措施研究、遺址群文物保護總體規劃編制研究等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同步進行。

負責此項工作的西北大學王建新教授認為,東天山地區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表明,這裡位於橫貫新疆和中亞的天山山脈區域的東端,古代絲綢之路的沙漠綠洲之路和草原之路均從這裡經過,是古代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樞紐。

這是國內首次對古代遊牧民族大型聚落遺址開展的全面系統的考古研究,對於建立東天山地區考古學文化的譜系和時空框架,探討古代遊牧經濟和遊牧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揭示古代遊牧文化與農業文化互動交流的關係,釐清月氏、匈奴等古代遊牧人群在東天山地區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及遷徙、演變的過程,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東天山考古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東黑溝遺址在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面積約8.7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分布有3座大型石築高台、140座石圍居住基址、1666座墓葬、2485塊刻有岩畫的岩石。

烏拉台遺址位於哈密市烏拉台鄉烏拉台村南,天山南麓山溝溝口地帶,面積近70萬平方米。

地表現存石圍居址300座左右。

西山闊克亞爾遺址位於哈密市西山鄉東天山南麓、五道溝溝口東側的台地上。

發現石圍居址400座以上,總面積10平方千米。

考古專家斷定分布於東天山地區的早期遊牧文化大型聚落遺址,應屬古代月氏、匈奴等早期遊牧民族的最高等級的王庭、單于庭遺址。

這類遺址的發現,在國內尚屬首次,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見。

由此專家學者認為,石人子溝遺址群是東天山地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古代遊牧民族的大型聚落遺址。

歐美學術界對古代遊牧文化的考古研究起步較早,形成了長期的學術傳統,積累了大量的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並在遊牧經濟的起源和發展過程、遊牧文化與農業文化的關係、考古學文化遺存所反映的遊牧民族的歷史、遊牧文化考古研究的理論方法等研究領域,長期處於主導地位。

而我國學術界對古代遊牧文化的考古研究起步較晚,投入研究工作的學者較少,開展工作不多,所獲得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也較少。

國內外已有的古代遊牧文化考古研究中,普遍認為「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是遊牧人群的生活方式。

這導致了考古學家主要進行墓葬的發掘與研究,忽視了居住遺蹟和聚落遺址的存在,忽視了岩畫與聚落遺址的共存關係。

此次考古研究,經過15年時間,創立了古代遊牧民族聚落考古研究的基本思路與方法,正確揭示了遊牧中有定居是遊牧民族普遍的生活方式和古代遊牧民族聚落遺址的普遍存在及分布規律,並提出了對古代遊牧民族聚落遺存基本要素的居住遺蹟、墓葬和岩畫進行「三位一體」綜合研究的方法。

極大地豐富了古代遊牧文化考古研究的內容,在理論和實踐上均具有國際領先水平。

石人子溝遺址群多學科綜合考古研究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者共同組成統一的研究團隊,開創了考古研究工作與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同步進行的工作方式。

與相關學科的學者合作,針對以石人子溝遺址群為代表的古代遊牧民族大型聚落遺址保護的實際需要,探討了實現大遺址保護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正確途徑和方式。

王建新教授介紹,雖然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並不能說明張騫在這裡生活過多年,也無法解釋月氏人是怎麼從這裡消失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裡一定生活了眾多的古代遊牧民族,建立了完整的統治體制,這是我們以前未想到的。

站在紅山口那座小山頂上,放眼望去,山上山下全是石頭築起的或長或方的房屋地基,仿佛告訴人們,東天山曾經像一座燈塔導引著絲綢古道的駝隊馬幫穿越戈壁瀚海,上演了一幕幕情節曲折的歷史活劇。

東天山又像一座典藏了巨大自然與人文能量的藏經閣,諸多歷史之謎珍藏於其間,有待我們持續探究。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多學科綜合考古的時代來臨

新疆網訊 疆內外近30名專家學者近日聚集在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參加東天山地區古代遊牧民族大型聚落遺址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成果匯報會。 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和探討了東天山地區古代遊牧民族大型聚...

考古揭開大月氏的神秘面紗

趙建蘭 本報駐陝西記者 任學武 「傳統觀點認為,貴霜帝國是古代大月氏人建立的,但目前的考古調查和發掘資料表明,大月氏不但沒有統一貴霜,反而很有可能是被貴霜王朝消滅的……」日前,在陝西西安召開的「...

新疆巴里坤東黑溝遺址出土鐵器研究

內容摘要:東黑溝遺址的考古工作作為東天山地區古代遊牧文化考古研究的暈要內容,在古代遊牧文化大型聚落遺址考古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意義十分最大。關鍵詞:聚落遺址巴里坤鐵器出土新疆遊牧文化考古研究...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本報訊(記者 趙波)9月26日,在「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上,西北大學、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共同舉辦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會,展示中烏合作西天山西端區域古代遊牧文化考古調查...

國內考古專家聚首哈密東天山

7月15日至7月20日, 絲綢之路農牧文化與聚落演變學術研討會在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召開。來自西北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30餘位國內...

破解大月氏「失蹤」之謎

記者從9月26日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上獲悉,由西北大學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開展的中烏合作西天山西端區域古代遊牧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取得重要進展:在蘇爾漢河流域...

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的絲路考古夢

「踏遍天山人未老,掀起月氏蓋頭來!」——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的絲路考古夢新華社西安5月4日電(記者李勇 馮國 許祖華)「考古連著過去,也為現在和未來服務。我一直夢想著把絲路考古搞起來。」像張騫當年...

2009年新疆伊吾縣托背梁墓地發掘簡報

內容摘要: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與考古學研究中心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區文物局。【摘要】200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區文物局以及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與考古學研究中心聯合組成的考古隊搶救性...

走訪巴里坤匈奴考古遺蹟

新疆巴里坤草原地處天山北麓,海拔1500~2000米,是一處水草豐茂的盆地,素有「古牧國」之稱,據漢文獻記載先後有月氏、匈奴、烏孫等遊牧民族在此生活,直到現在依然還有遊牧著的哈薩克民族。自200...

尋找大月氏遺蹟

【文明互鑒·中國考古走出去】大月氏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極為重要,它和匈奴發跡、漢通西域、佛教東傳有著密切聯繫。據記載,公元前5世紀至前2世紀初,月氏人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公元前17...

「月氏人統治大夏」或被顛覆

華商報訊(記者 杜鵑)古有張騫出使西域,尋找月氏人對抗匈奴;今有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首席考古學家王建新走向中亞,尋找和確認古代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昨日下午,王建新帶領團隊及烏茲別克斯坦考古專...

王建新:填補絲路考古空白的中國人

1998年至1999年,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決定先選擇一個課題幹起來,於是就選擇了「尋找大月氏」這個研究課題。王建新認為,這是一個既需要在中國干,又需要在國外干,能把國內和國外連起來的課題。...

西遷中亞的大月氏文化遺存發現

古代月氏西遷中亞,是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東西方交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古代月氏的研究,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重大學術課題。關於月氏的文化遺存、體質特徵以及西遷前的居住地,學術界爭議很大,西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