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活起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轉載自《福建日報》2017年4月25日版要聞2版

文物承載歷史、傳承文明、啟迪未來,做好文物工作意義重大。

近年來,我省文物事業取得長足發展,但文物保護的任務依然繁重而艱巨。

今年2月23日召開的全省文物工作會議指出,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要秉持對歷史、對人民、對未來負責的態度,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切實肩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責任。

要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統籌推進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強化保護措施,完善管理機制,加大投入力度,不斷提高文物管理水平。

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福建文物大省的優勢,深入挖掘文物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統籌推進文物的合理適度利用,促進文物工作與經濟發展、文化事業、旅遊產業相互促進。

讓文物「活」起來,才能讓更多人懂得它的價值。

作為「十三五」期間文物保護重要任務之一,如何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吸引老百姓走近文物、貼近文物、與文物交流,我們近日走進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感受閩越文化的魅力和遺址公園建設的激情。

江南第一城

華夏第一井

坐落在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西南的閩越王城遺址,穿越2200多年的歲月而來,為後人講述了一個古老王國的輝煌往事和厚重文化。

據《史記》記載,秦統一後,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設閩中郡。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無諸等率部北上,跨長江,過黃河,跟隨劉邦逐鹿中原。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

於是,越王勾踐後裔無諸成為西漢王朝首封的閩越國國王。

作為勾踐後裔,閩越民風彪悍,閩越國不斷壯大、四處擴張,一度稱霸東南。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閩越國王余善自稱武帝,引發漢武帝劉徹的極度不安。

閩越國在漢武帝四路大軍的碾壓下,灰飛煙滅。

武帝一炬,可憐焦土,閩越國從此結束了92年的歷史,淪為廢墟。

王朝的歷史雖不長,但這座王城卻給世人帶來了不小的驚喜。

1958年,它在沉睡中醒來,經過60年的系統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這座城址的面紗逐漸被考古學者揭開。

就像西方人從厚厚的火山灰下發現了公元前6世紀的古羅馬龐貝古城,並折服在它的魅力之下一樣,城村漢城甚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考古專家亨利·克利爾博士稱為「東方龐貝古城」。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省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遺址,1999年12月,在摩洛哥召開的世界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武夷山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獲通過,城村漢城遺址成為「雙世遺」的重要組成部分,城村漢城遺址也成為我國第一個被評為世界遺產的西漢諸侯王城遺址。

文化遺產學博士毛敏說:「城村漢城是長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漢城遺址,具有南方丘陵地帶宮殿建築的特徵。

其整體布局及建造方式對後世中國南方城市以及東南亞國家的城市和建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閩越王城博物館館長華鋒林介紹,經勘探和發掘可知,城村漢城平面布局近似長方形,面積48萬平方米。

城牆順著山脊蜿蜒長達2896米。

作為閩越國都城,城村漢城的營造嚴格遵循《周禮·考工記》的規制,如將最重要的大型宮殿建築群安置於城內居中的高胡坪,形成南北中軸線;高胡坪甲組宮殿區和北崗一號建築的四合院布局,與西周岐山鳳雛甲組建築基址非常相似,由此可證,閩越文化也是華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同時,閩越人又匠心獨運的在這座王城鐫刻下本民族的特色,最顯著的例子首推干欄式的建築基礎。

因為南方濕潤多雨,工匠們便在建築下部採用木柱支撐,其上鋪設地板,整體建築呈「半懸空」狀態。

這種建築形制,至今還流行於不少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

城村漢城宮殿遺址所保存的這些杆欄式基礎,成為兩千多年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化融合的歷史見證。

站在昔日王城的高台之上,思維穿越時空,回到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戈戟刀劍人沸馬嘶似乎還在山谷密林中迴響。

腳下的土地如此真實,那曾經燦爛一時的閩越文化,卻裹挾著歷史的泥沙漸行漸遠。

曾經的輝煌已經湮滅於腳下的這片土地,只有宮殿後院的那口「華夏第一井」,依然甘泉汩汩。

井深近7米,井壁由16個井圈疊套而成。

遊人從井裡打水,欣然而飲,清爽甘甜。

如今,這口古井成了漢城遺址古老生命力活化的見證。

與此同時,城村漢城發達的地下排水系統,讓今人汗顏。

目前,城內發現了兩組排水系統和三處進排水口遺存,這些陶制的下水管道,最長近1米、直徑0.3米,污水可直排城外。

漫步遺址一公里外的村民居住地,自然景觀、村莊格局和文化遺存尚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古村鎮的風貌。

現存景觀主要有古粵門樓、淮溪首濟、百歲坊等景點和40餘座古民居,石、木、磚雕圖案的裝飾紋樣豐富多樣,工藝精湛,堪稱明清時期古民居磚雕的經典之作。

2007年,城村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村,2016年又被列入傳統村落。

作為一座遠離漢代政治中心,偏處東南邊陲的大型古城遺址,閩越王城經歷了2000多年的滄海桑田依舊保存完好。

這在閩越國時期城市遺址中是唯一的,也是世間罕見的,無怪乎它被考古學者稱為「江南第一城」。

全力推進考古

遺址公園建設

2013年,城村漢城遺址在省文化廳、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參加全國第二批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的申報,國家文物局通過專家會審把城村漢城遺址等31家考古遺址列入全國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立項名單,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以其厚實的文化底蘊和無與倫比的價值,在全國申報的數十個項目中脫穎而出,高票入圍。

然而,頭頂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等四塊金字招牌,我們發現,城村漢城卻沒有想像中遊人如織。

原因何在?基礎設施落後是重要因素之一。

作為省派第三批駐村幹部並榮立個人二等功的閩越王城博物館館長華鋒林,有著駐村工作歷練,積累了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在推動城村漢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上開展一系列鼓士氣、接地氣、引人氣的活動,城村漢城遺址迎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當地同仁驚嘆不已。

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華鋒林認為,問題和困難要辯證地看待。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恰恰是文博事業發展帶來的問題,既然是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就通過發展來解決。

履新伊始,華鋒林就遍訪村民、村幹部、周邊部門和領導,以共同發展的前提下,一切問題都可以談的共享發展理念贏得了各方的信任和支持,迅速建立起互信互助的良性互動機制,確保公園建設的順利開展。

憑藉良性互動機制的建立,華鋒林在省文化廳和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打出了一系列讓遺址活起來的組合拳,開啟擦亮城村漢城遺址金字招牌的復興運動。

乾淨整潔的洗手間在博物館啟用,環境整治的煥然一新。

遺址保護主體工程之一——高胡坪甲組遺址保護工程自去年11月重新啟動施工以來,目前已近尾聲。

武夷新區在建的輕軌項目由於穿越閩越國都範圍,在博物館和當地努力下,南平市委市政府和武夷新區管委會從文物保護的大局出發,對輕軌線路進行優化調整。

遺址公園的配套設施一兩個月之內紛至沓來——幾十年的門樓前,新添的水車,不舍晝夜的淺吟低唱;蜿蜒的風雨長廊、木搖椅讓遊人休憩,遮風擋雨;三百米的祈福道供祈福納祥;古井旁立起雅致茶樓,探古尋幽,汲千年古井水、煮百年老樅香……

「如今生機勃勃,遺址公園變化太大了!」城村土生土長的村民劉福蘭是村幼兒園園長,採訪期間,她正帶著孩子們來遺址公園遊覽,「我們每周都會過來看看,每次都有新的驚喜!」她激動地說,「漢城遺址是我們城村人的驕傲,看到它裝扮一新真的很開心。

「我們團隊現在是擼起袖子加油干,甩開膀子拚命干,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早日進入建設高峰期。

」博物館員工張濤坦言,「雖然累,但是一想到環境整治翻天覆地,遺址公園將以煥然新姿迎接八方來客,就興奮不已。

「現在全村人都盼著遺址公園早日活起來,讓城村成為一張展示閩越文化的亮麗名片!」村支書趙力強說。

遺址公園美起來的同時也熱鬧起來,今年元旦春節期間,館地軍元旦晚會、漢城遺址元宵燈謎會等活動如火如荼舉辦,受到當地村民的熱烈響應。

「我是考古專業出身,大學時期在記錄著最完整閩越歷史的《史記》上下過死功夫,點讀過王先謙的《漢書補註》,又是二十年前武夷山申遺時閩越王城博物館建設的籌建者,現在回來成為這個單位的負責人,兜兜轉轉,從終點又回到起點,冥冥之中與這段歷史和這座古城有不解之緣。

」華鋒林感慨地說,「文物事業進入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

作為文物戰線的一名資深工作者,我有幸成為這個偉大時代的建設者、參與者、見證者和記錄者,躬逢其盛,有機會究武夷山的天人之際、通閩越國的古今之變,這是一個學者莫大的榮幸和責無旁貸的責任,如司馬遷所說的『小子何敢讓焉』。

華鋒林介紹,今年國慶期間,改擴建後的博物館將試開館迎客。

與此同時,遺址公園接下來還將打造宮苑荷塘、大型戶外VR體驗區、環城木棧道等景觀,發揮文化引領作用,推動生態、旅遊和科技融合發展,成為傳承和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進而打造成為福建文化新地標、新符號和新名片。

遺址邊,一副巨大的廣告牌,紅底絢麗,一行醒目大字,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讓遺址活起來」的思路、措施和建設,得到來訪的學院派和實務派文保、建築、規劃專家交口稱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揚州市將大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本報訊 (記者 孔茜) 昨天我市文物工作會議透露,2018年我市文物保護利用重點項目將有33項,包括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配合推進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設,推進隋煬帝墓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副市長余珽...

武夷印象之城村古漢城遺址

城村漢城遺址位於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村,距市區約40多公里。遺址發現於1958年,是福建省古城址中保存較好的一座漢代古城址。也是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1996年12月列為第四...

驢叔說古 冶城的羅生門 講述福建人自己的來歷

[泉州新聞-閩南網]當「浙南派」與「福州派」在冶城地望問題上根據文獻記載爭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崇安(今武夷山市,下文統一稱崇安)城村完全沒在他們的視野之內。原因很簡單,文獻中根本沒有提及崇安城村與...

福建城村漢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警務室成立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護的紅線、底線、生命線,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內容。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根據城村漢城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

武夷山市蛇子山閩越國墓葬發掘簡報

內容摘要:【摘要】為配合武邵高速公路的工程建設, 2008年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對蛇子山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科學考古發掘,發現兩座閩越國時期墓葬,形制與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周邊一帶所發掘的墓葬結構和修築...

武夷山城村漢城

武夷山城村漢城,又名古粵城、閩王城,位於武夷山景區21公里,緊靠南武路。城址面積四十八萬平方米城內是王公貴族居住的宮城大量的官署、住宅、作坊、墓葬等遺址分布在城外。此城系閩越先民在地老天荒中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