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博物館首次舉辦青銅器保護修復成果展 看「文物醫生」如何妙手回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為著名青銅器修復專家胡家喜(穿白色襯衣者)介紹器物修復過程。

圖為爵杯修復前

圖為爵杯修復後

圖為銅鏡修復前

圖為銅鏡修復後

圖為香爐修復前

圖為香爐修復後

17日,「妙手呈金——武漢博物館館藏青銅器保護修復成果展」開展,首次展出該館修復的近200件青銅器,全面展示了常見青銅器病害、修復原則方法、工藝和技法、典型修復案例及修復人員的工匠情懷,讓觀眾大開眼界。

該館青銅器包括出土器物和原武漢市文物商店移交的傳世器物,受年代久遠等多種因素影響,一些器物已嚴重殘破、變形、鏽蝕,有相當一部分損毀極為嚴重,其蘊含的歷史價值已無法體現。

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該館爭取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支持,對300餘件(套)青銅器進行保護性修復,聘請著名青銅器修復專家、非遺傳承人胡家喜研究員作首席指導,該館及省內外各博物館青銅器保護修復專家參與。

2016年7月,保護修復工作順利完成並通過國家驗收。

此次通過修複流程和工具的展示以及青銅器修復前後對比,讓觀眾對文物修復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譬如有兩件銅盞,器形、大小、紋飾等一模一樣,保護修復前均缺器蓋,器身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殘缺。

修復人員查閱資料、細緻比對,發現隨州博物館藏有一件與此盞幾乎一樣的青銅盞,遂以隨州銅盞為模,用銅鑄造出了補配器蓋,完成了這兩件銅盞的保護修復。

在修復典型案例中還有一件青銅敦(duì),修復前僅存殘片5塊,都變形了,而且經過拼對,發現這5塊殘片即便拼全也只是器蓋的一部分。

修復人員將殘片逐一矯形,焊接成整塊,再利用器蓋的對稱性翻模補全殘缺部分。

為了補配該器物的足,修復人員特意借來麻城市博物館一件器形一樣的敦,以其足為模,通過泥塑、翻模、澆鑄,製作出了補配足,終於將器物完整器形補全了。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

(記者 海冰 實習生 施含露 通訊員 丁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5塊殘片妙手「拼成」青銅敦

武漢博物館曬青銅器保護修復成果本報訊(記者鐘磬如 通訊員祝晨)青銅器一直是武漢地區珍貴文物中的重要代表,但不少出土的青銅器都存在嚴重殘破、變形和鏽蝕,修復它們成了文物修復師們的重要工作。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