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塊殘片妙手「拼成」青銅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武漢博物館曬青銅器保護修復成果

本報訊(記者鐘磬如 通訊員祝晨)青銅器一直是武漢地區珍貴文物中的重要代表,但不少出土的青銅器都存在嚴重殘破、變形和鏽蝕,修復它們成了文物修復師們的重要工作。

昨天,「妙手呈金——武漢博物館館藏青銅器保護修復成果展」在市博物館開展,近200件經過修復的青銅文物展品亮相。

武漢博物館館藏青銅器包括出土器物和原武漢市文物商店移交傳世器物,去年7月,武漢市非遺傳承人、著名青銅器修復專家胡家喜研究員作為首席指導,參與到了300餘件(套)館藏青銅器的保護性修復工作中。

展品展示了常見青銅器病害及修復原則方法、青銅器的典型修復案例,一同展示的還有修復工具等,觀眾對文物修復工作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

青銅器的修復不僅需要「手藝」,也需要對古代的文化禮制,各類青銅器的形貌特點瞭然於心。

胡家喜介紹,對於破損嚴重的青銅器,最難的是有關資料的搜集。

「畢竟殘破成塊的青銅器需要進行拼對,這需要修復工作者從現有的資料和器物中找到紋飾、形狀類似的進行修復。

在修復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到這樣一件青銅敦(duì),該青銅敦保護修復前僅存殘片5塊,且殘片變形,經過拼對,發現這5塊殘片僅能拼出器蓋的一部分,於是修復人員將殘片逐一矯形,焊接成為一整塊,再利用器蓋的對稱性翻模補全殘缺部分。

展覽將持續至11月,每周五閉館,觀眾可免費觀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重慶開縣館藏青銅文物的保護與研究

重慶開縣是重慶三峽庫區重要的文物大縣,文物資源豐富。借開州博物館籌建之際,開縣文物管理所與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開縣館藏青銅器進行了保護修復和研究。此次對青銅器的保護修復工作將現代科學的保護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