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切割搬遷我國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煉鋅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華網重慶2月25日電(記者張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近日對三峽庫區的我國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煉鋅遺址進行了切割搬遷,以更好地保護這一位於消落帶的珍貴遺址。

重慶三峽庫區忠縣洋渡鎮明代煉鋅遺址是我國目前已發現並進行考古發掘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煉鋅遺址群,甚至早於《天工開物》中的有關記載。

考古發掘共清理各種遺蹟92處,其中冶鋅爐9座、坑50個、溝2條、柱洞29個、灶1個、牆1面。

這些遺蹟主要分屬於6個冶煉場。

出土遺物共計350余件,種類有陶、瓷、銅、鐵、石器等。

該遺址群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80——100米,埋藏面積1萬餘平方米,實際發掘面積達2080余平方米。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介紹,發掘出的煉鋅爐曾反覆煅燒,且年久廢棄,已有部分窯膛缺失和損壞。

同時,該冶鋅遺址位於長江邊,因三峽蓄水水面抬升,遺址保護迫在眉睫。

為更好的保護明代冶煉爐等重要遺蹟,該院對保存較好的遺蹟採用切割搬遷的保護方式,為今後的陳列、展示和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在以儘可能保證窯爐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前提,結合後期保護及陳列的需要,確定了分割套箱、螺杆緊錮、安全吊運的保護方案。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專家表示,此次煉鋅窯爐切割搬遷,是三峽消落帶首次開展的大型遺蹟切割搬遷保護工作,豐富了博物館陳列展品,為宣傳三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也為重慶大型考古發掘遺蹟切割搬遷保護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據悉,我國已得到確認的古代煉鋅遺址有36處,重慶市是分布數量最多的地區,共有20余處,主要分布在豐都、石柱、酉陽、忠縣等地,廣西和湖南等地也有發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周原遺址出土車馬坑保護清理取得重要收穫

陝西傳媒網訊(記者 郭青)經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者5個月室內發掘,周原遺址出土車馬坑保護清理取得重要收穫。10月21日,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省考古研究院組織召開周原出...

巫山大水田遺址現多項新收穫

新華社重慶10月24日專電(記者劉恩黎、陳舒)記者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近期三峽庫區考古工作取得新進展,巫山大水田遺址大溪文化遺存現多項收穫。大水田遺址地處三峽水庫消落區,東面緊鄰長江,西...

三峽磐石城遺址新考古成果公布

據新華社電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日前舉行的2017年度學術匯報會上,公布了多項新的考古發現及研究成果。其中,後續三峽大遺址保護項目之一磐石城的新考古發現引人關注。據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文博館員楊鵬...

三峽庫區文物盜竊頻發 文物保護任重道遠

中新社重慶1月15日電 (記者 劉相琳)經過「前三峽」時期搬遷、原地保護、留取資料等保護方式,三峽庫區內大量文物得到保護。然而隨著江水多年沖刷,庫區消落帶內時有文物被發現,這些文物被盜新聞屢見報...

重慶三峽庫區發現大量大溪文化遺存

新華網重慶9月11日電(記者張琴)重慶三峽庫區巫山縣大水田遺址考古發掘近日取得重要收穫,兩百餘座墓葬出土文物1700余件,其中大量大溪文化遺存的發現尤為珍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鄒後曦介紹,...

重慶三峽消落區7年出土文物2.1萬件套

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曾是古代先民們勞動耕作、休養生息的重要地區,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文物資源。消落區地下文物保護是三峽後續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前,重慶時報記者從重慶市文物局獲得數據,自2011年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