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詩經》中的都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盛夏時節,站在周原遺址的田野上,熱浪滾滾。

依託周原遺址大規模考古發掘建立的寶雞市周原博物館對面,占地37畝的周原國際考古研究基地格外引人注目。

「作為新中國成立之前最早開展考古工作的遺址之一,這裡先後發現多處宮殿、宗廟、墓葬、作坊等重要遺址,出土青銅器、陶器、瓷器、玉器等文物3萬餘件。

」寶雞市周原博物館文物管理所所長劉萬軍向記者介紹,剛剛建成的周原國際考古研究基地包括科研展示區、遺址保護區和生活服務區三大功能區,是國內首個國際化商周考古研究教學和公共文化服務機構。

它將成為集文物資料整理、標本安全保管、科研、教學、展覽、公眾文化普及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研究基地,為周原遺址保護和未來田野考古工作提供一個全新的綜合性平台。

從1943年石璋如先生對周原遺址進行科學意義上的考古調查至今,周原考古已走過近75個年頭。

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西北大學、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單位,先後在此調查、試掘。

1976年開始對遺址進行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2014年9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三家機構聯合組建的周原考古隊,啟動對周原遺址的新一輪考古工作。

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件件出土文物和一個個被發現的遺存,讓學術界仿佛獲得了解碼西周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鑰匙」。

與此同時,《詩經》時代先民生活的社會圖景,也一步步變得清晰起來。


周原膴膴 堇荼如飴 生態環境優越

《詩經》記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

」大意是說,周原是一塊肥美的地方,生長在這裡的野菜都如飴般甜美。

一系列考古發掘證實,西周時期,周原生機盎然,錦繡豐饒,土壤肥沃,氣候溫和。

這裡地勢大體平衍,巍巍岐山,漠漠平原,山原銜接,交相輝映。

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河泉澤藪,呈現一幅宏偉又壯觀的天然圖畫。

廣義的周原涵蓋整個關中西部,包括今寶雞市區和岐山、扶風、鳳翔、眉縣、周至等縣區。

《詩經》記載周原有眾多水泉澤藪。

已故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史念海先生曾說:「當時渭河、灃河、潏河都可行船。

」《詩經·大雅·大明》載:「親迎於渭,造舟為梁。

」說的是文王親自到渭河之濱,聚集船隻做浮橋。

當時不僅渭河水量大,而且在其南北還分布著大大小小一二級支流,以渭河為中心,形成一個不對稱的羽狀網水系。

站在周原,遠眺渭河蜿蜒如帶,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到《詩經·秦風》的詩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周原優越的生態環境為周人提供了宜居宜農的生存條件。

「豐富的水資源保證了植物的生存。

」寶雞周秦文化研究會會長霍彥儒說,《詩經》載:「其菑其翳」,「其灌其栵」,「其檉其椐」,「其檿其柘」,「柞棫斯拔,松柏斯兌」。

當周人到岐山腳下時,山坡上鬱鬱蔥蔥。

《詩經·秦風·終南》載:「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楊」,「有條有梅」,「有紀有棠」。

可見當時的樹木種類之多,是一個森林草原地區。

史念海先生曾在論文《周原的歷史地理與周原考古》里對周原自然環境做過專門論述。

他寫道:當時的周原由於侵蝕尚未顯著,原面完整而少有破碎,河谷較淺,水源豐富,氣候溫和,植被茂盛,是一個適於農業經營的好地方。

率西水滸 至於岐下 最早的「京」城

進入周原遺址考古現場,以賀家北區的鳳雛高等級建築群為中心,方圓數里,大大小小的探孔星羅棋布。

一眼望去,周圍每隔幾米就有考古工作者鑽探取土的痕跡。

蹲下身來,仿佛可以通過這些水杯粗細的洞口窺見西周時期豐富多彩的生活畫卷。

周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部落。

傳說周始祖后稷之母為姜嫄。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趙世超介紹說,周人最早的居住與活動地區不在周原。

公元前12世紀末,周人在第十三代祖先古公亶父時期自豳遷入歧山之下的周原,並在此立國,改國號為周,建立都城,稱之「京」或「京邑」。

這是我國最早有關京城概念的由來。

《詩經·大雅·綿》記載:「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周人在周原經過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人的苦心經營,國勢日增,至武王時,東進滅商,統一天下。

周原作為周人建國初期的都邑和宮室、宗廟所在地,直到戎狄入侵,周平王東遷,延續了300餘年。

周原考古隊領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占奎告訴記者,周原考古隊從2014年開始,對鳳雛高等級建築群周邊的普通居址墓葬區、大型夯土基址及銅輪牙馬車進行發掘。

後續開展對周原遺址內水網系統的發現與確認,使考古專家進一步了解了周原遺址的聚落結構和功能分區,從而進一步對周原的都邑性聚落屬性有了整體性深入認識。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天進介紹,周原是高級貴族居址和墓葬密集分布的區域。

20世紀50年代以來,周原一帶出土的大量的西周青銅重器,遠遠超過西周后來京都豐鎬遺址的出土數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王巍表示,周原是周人宗廟所在地。

豐京、鎬京以及洛邑等都城,只是當時的行政中心。

大量的考古資料證實,周原從周人建國之初到西周滅亡,一直是西周王朝宗教聖地。

行政中心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遷徙,而宗教中心永遠不變。

豐鎬和洛邑是周王朝為了鞏固其統治建立的行政都城;周原則不然,他是周人的大本營,是滅商的根據地。

西周滅亡是以犬戎攻占了其宗廟所在地周原為標誌的,即「毀其宗廟,遷其重器」。

縮版以載 作廟翼翼 宮殿林立

古公亶父到了岐下周原,開始築宮室,建宗廟。

《詩經·大雅·綿》載:「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乃立皋門,皋門有伉;乃立應門,應門將將」。

另立了大社,動眾出征,要先告社。

「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在對周原遺址發掘過程中,建築基址是十分重要的遺蹟。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種建榮告訴記者,2013年7月,周原考古隊通過全面考古調查,發現大型夯土建築近40座。

「作為王都,周原遺址存有大量先周至西周時期的宮殿(朝寢宗廟等)建築基址,應是意料之中的事。

20世紀70年代,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首次對周原遺址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使得3100年前周人的宗廟建築基址浮出水面,成為轟動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吸引了無數國內外專家學者紛至沓來。

而陝西省寶雞市岐山、扶風兩縣之間數十平方公里的區域,因遺存比較集中成為西周歷史文化研究的焦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宋江寧介紹,鳳雛甲組西周早期宮室建築基址發掘於1976年,是目前我國西周考古發現的一處最完整的群體建築。

整組建築呈南北方向。

以門道、前堂和過廊居中,東西兩邊配置門房、廂房,左右對稱,布局整齊有序。

整個建築的東、西、北三面均有台檐,台檐外有散水溝和排水溝。

考古確認它建於西周早期,距今約3100年,廢於西周中、晚期。

「鳳雛、召陳、雲塘——齊鎮三個地點,有目前周原遺址發現規模最大的建築群,可能為周王室或高級貴族的遺存。

三處建築群分別始建於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中晚期之際,皆廢棄於西周晚期。

」宋江寧告訴記者,明確的王室遺存目前數量極少,只有幾件銅器,我們推定王室的存在更多是基於文獻和金文信息。

考古學家夏鼐說過,考古研究進入「歷史時期」,便要掌握狹義歷史學中的大量文獻和運用文獻考據功夫。

《詩經·大雅·綿》提到築宮室、皋門、應門、宗廟,相對應的一定有築城邑。

1989年,考古人員在宮室基址周圍航測發現了疑似岐邑(周城)遺址。

四方之崗 萬方之邦 聚邑成都

水系與都邑選址、聚落內部布局、墓地選址聯繫密切。

《管子》云:「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直至西周早期,周原的古代遺存一直沿著自然河流分布,自然水源滿足著生產生活用水的需求。

西周中期後,遺址東擴,逐漸偏離河流,居於四方之高崗,於是興建大型水利系統就勢在必行。

王占奎說,經過多年持續考古勘探,考古人員確認在周原遺址內存在商周時期自然水系與人工水系、蓄水池與引水渠、乾渠與支渠等不同層次的最為複雜的水網系統,用來供應貴族生活用水和手工業作坊生產用水。

作為城市的公共設施,考古發掘顯示,可能還有定期維護行為的存在。

這些水網可能隨著平王東遷而棄置荒廢。

記者隨宋江寧穿過一片麥田,來到一個探方坑前。

「這是一條人工溝渠遺蹟的剖面」,宋江寧說。

2015年3—12月,考古人員對與周原水網系統有關的池渠遺蹟進行重點勘探和發掘,本報記者多次深入考古現場,親眼目睹考古人員對大淤土遺蹟和4條人工溝渠遺蹟進行解剖發掘。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山認為,周原遺址內聚落公共設施——池渠遺存和水網系統的發現與確認,使學界開始關注水與聚落的關係。

這不僅強化了以往發現的諸多重要遺蹟之間的有機聯繫,加深了對周原遺址聚落擴張過程與水源關係的認識,為了解周原遺址內部不同功能區的分布提供了新視角,而且有助於上升到水與社會的高度,從整體布局上對一些重要遺蹟的性質進行重新思考。

二里頭至西周時代都邑的聚落形態,與之前的龍山時代、之後的春秋戰國時代城址林立形成了鮮明對比。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認為,「大都無城」是中國早期都邑乃至社會層面的特質。

「在夏商西周三代王朝都城和方國都城中,築建城垣並不是一種普遍現象,後世嚴格的城郭制度在這一時期尚未最後形成。

『大都無城』是廣域王權國家時代都邑制度的主流。

「西周時代的三處王朝都邑均未發現城垣,應主要與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有關……國勢的強盛和以周邊諸侯方國為屏障這一局面的形成,使某些王朝都邑和諸侯方國都邑築城自衛這種被動保守防禦手段成為不必要……此外,都邑及其憑依的王畿地區儘可能利用山川之險為天然屏障,也是三代都邑建置的一個顯著特點。

」許宏說。

「周原考古70年的成果,為我們進一步認識西周王朝形成及其社會形態等問題奠定了基礎,勾勒出周原遺址商周聚落結構的基本面貌。

」雷興山說。

考古資料證明,有周一代,在關中移民浪潮中,自東、北、西三面而來的人群持續湧入並不斷交流融合,周原走上聚邑成都的發展與振興之路。

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 經濟基礎支撐文化自信

農業是古代經濟的核心產業,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命脈。

《詩經·周頌·噫嘻》載:「率時農夫,播厥百穀。

」百穀可能只是概數,《詩經》中記載的穀類名稱有黍、稷、禾、谷、粱、麥、稻、稌、秬;豆類名稱有菽、藿等。

宋江寧告訴記者,雲塘出土的伯公父簠上就有銘「用盛穛稻糯粱」。

農作物的實物也有發現,周原李家鑄銅作坊曾浮選出碳化的粟、麥、黍和大豆。

豆類作物是東亞定居農業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周原出土了碳化的菽,即大豆。

文獻學和考古學兩個方面研究表明,栽培大豆起源於中國北方地區。

大豆是固氮植物,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恢復土地肥力。

因此,土地不必休耕或拋荒,農耕生產可持續進行。

大豆蛋白質含量高,正好彌補東亞定居先民植物性飲食蛋白質低的不足。

粟是歐亞大陸最古老的穀物之一,中國被公認為是粟作起源中心。

粟又稱稷,不僅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而且具有崇高的精神意義。

五穀神稷與土地神社合稱社稷,社稷是國家的象徵。

社稷壇在中國、韓國、日本均具有神聖的象徵意義。

關中地區的農業中心在渭河平原。

多年考古資料證明,在仰韶文化時期,這裡氣候溫暖濕潤,自然條件優越,適宜人類居住。

仰韶文化類型半坡遺址的先民過著定居生活,社會經濟以農業為主,同時還飼養家畜,兼營漁獵。

說明當時的農業已脫離了初期原始階段。

渭河平原農業的初具規模,是在周人遷至周原以後開始的。

周原北靠岐山,南臨渭河,支流橫貫其中,為農田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

趙世超認為,周人在進入周原的百年時間裡,吸收多種異質文化,尤其是吸收姜、炎文化及商文化中的農業文明。

以農為主業的出現,使周人進入文明之域,為以後滅商準備了較為雄厚的經濟基礎。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當周人還局限於周原一隅時,已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取得巨大成就,自信地宣告他們的文化將是未來統一國家的主導文化。

鐘鼓喤喤 磬筦將將 理論創新形成核心價值觀

在先秦時代的政治生活中,「樂」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而且往往與「禮」密切相關。

《禮記·樂記》載:「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

樂由天作,禮由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

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有瞽》是描寫作樂的篇章,《毛詩序》認為「始作樂而合乎祖」,鄭箋解釋為「王者治定製禮,功成作樂」,反映了周人禮樂並重的社會治理觀念。

理論是行動的指南。

要推翻商朝,建立周人政權,離不開正確的理論指導。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謝陽舉認為,《尚書》《逸周書》《周易》和《詩經》是四部具有極高價值的理論指南。

《尚書》和《逸周書》通過記錄並解說文獻,宣揚「以史為鑑,以天為尊,以民為本,以德為貴」。

謝陽舉介紹,《周易》是周人長期卜占形成的經典,揭示預測規律、事物發展規律以及辯證看問題的方法,為中國哲學的經典文本。

《周易》最核心的思想和精神即「易」,易即變,講天道、人道都是可以變化的。

於是文王通過推演《周易》,為自己找到一種新的「天命觀」。

提出「天命無常」、「唯德是從」,上天只選擇有德的人統治天下,若統治者失德,便會被革去天命,另以有德者來代替,這就是所謂的「以德配天」。

西周王朝的建立與鞏固,使黃河下游流域以至江淮形成了統一的國家,奠定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軸心,使姬周、姜羌、殷商、嬴秦、東夷、荊楚、吳越等族團融合形成華夏民族共同體,奠定了中華民族的主體。

周王朝推行周文化於全國,奠定了中國文化的根基。

歷史學家夏曾佑曾言:中國若無周人,恐今日尚居草昧,中國一切宗教、典禮、政治、文藝皆周人所創也。

「西周的國家治理,採用一套禮樂制度,推廣到全國各地,使之成為行之有效的社會治理體系。

所以西周前期將近兩百年,形成了一個和平發展的鼎盛時期。

」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董理認為,依據血緣關係和倫理價值,西周的締造者開創了人類歷史上登峰造極的政治範例。

不論在統治模式上,還是在王朝形態上,都成為令後世仰望的樣板。

「周原遺址在我國西周歷史考古和研究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國西周考古研究的重要基地。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說,「在全國西周文化遺址中,周原遺址面積最大、文化內涵最為豐富、已出土文物數量最多且精品最多、現有學術成果最豐富。

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遺址性質而言,該遺址都是周原地區周文化的核心,所有西周考古與歷史重大學術問題的研究,都不能迴避該遺址。

在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周原遺址仍將是西周田野考古的重點。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記者/陸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陝西寶雞市周原遺址

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三家單位組成的周原考古隊,從2014年9月啟動了周原遺址新一輪考古工作。基於對周原都邑性聚落的理解,本輪工作設定了兩個工作方向,一是在賀家...

周原考古 未有窮期—訪周原考古隊隊長王占奎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一直以來都是備受學界關注的課題。周原遺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蘊含國家記憶,以出土大量卜骨、卜甲以及珍貴的國寶青銅器聞名於世,集中展示了中國歷史文明的進程。周原考古70多年的...

陝西周原遺址考古獲重大收穫

2014年9月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三家單位聯合組成周原考古隊,對周原遺址啟動了新一輪考古工作。基於對周原都邑性聚落的理解,在以往考古調查勘探的基...

周原考古新思路和新發現

一、新思路 從2014年9月起,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三家單位聯合組成周原考古隊,對周原遺址啟動了新一輪考古勘探與發掘工作。基於對周原都邑性聚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