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寶雞」周原考古隊王占奎周原考古,未有窮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一直以來都是備受學界關注的課題。

周原遺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蘊含國家記憶,以出土大量卜骨、卜甲以及珍貴的國寶青銅器聞名於世,集中展示了中國歷史文明的進程。

周原考古70多年的風雨歷程,始終與中國考古學的歷史同頻共振。

在周原考古隊辦公室,記者採訪了周原考古隊隊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占奎。

尋找西周早期都城

《中國社會科學報》:建築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及歷史特點和文化傳統。

西周建築基址的發現為尋找早周都城提供了線索,對系統解決西周宮室制度等方面的學術問題提供了實物證據,填補了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空白。

請您談談這方面相關的考古與發現。

王占奎:在西周社會裡,由於王室貴族和平民所處的政治、經濟地位不同,產生了貴族階級和平民階級在建築享用上形制的懸殊差別。

從以往出土的實物來看,一面是貴族的高台廣室,另一面是平民的窖穴。

周原齊家發掘的簡陋窄小的平民住宅,與岐山鳳雛村和扶風召陳村發掘的大型、豪華宮室的建築群,形成了鮮明對照。

周原西周大型建築基址的發現,對探索西周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物質文化的發展,以及當時的社會分層,具有重要價值。

1976年周原兩處西周建築基址的發現,為系統解決西周宮室制度等方面的學術問題,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證據,填補了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空白。

由岐山鳳雛村西周建築基址的布局,把我國成型的「四合院」形成時間提前了千年之久。

這標誌著我國群體建築形成和發展有著更悠久的歷史,西周時期就已相當成熟,並得到了普遍推廣使用,糾正了認為我國群體建築的形成始於秦漢的論點。

西周的大型建築用材和營造技術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向來是空白點,周原兩處西周建築群中出土的西周空心磚和瓦,突破了「秦磚漢瓦」的框框,為我國磚、瓦發展史提供了新穎的實物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報》:自周原遺址發現之初,人們都有一個合理的疑問,周原是都城嗎?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王占奎:周原先周遺存的發現為探索先周文化的起源提供了資料。

西周建築基址的發現為尋找西周早期都城提供了線索。

國君之所居之邑,國君徙治之城,乃古代都城的政治規定屬性。

在《貨殖列傳》中,司馬遷將周、秦、漢均放在關中地理整體上考察,邠、岐、豐、鎬為周都,雍、櫟邑、咸陽為秦都,長安為漢都。

岐邑為都,不僅僅在於經濟上的地位,重點在政治地理條件。

古人另一判斷都城的標準:「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者,曰都;無,曰邑。

」「岐邑」稱「邑」並不排斥其作為都城的地位和屬性,故亦稱「都」。

在周平王東遷前,鎬京為宗周,洛邑為成周,兩都之制史籍記載確鑿。

考古不是「挖寶」

《中國社會科學報》:周原遺址新一輪的考古工作有哪些進展?

王占奎:以周原遺址為典型代表的周文化遺產,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基礎,不僅對了解中國古代文明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上一代考古學者一直堅持考古研究的基礎是田野工作,注重考古發掘的科學水平,切忌「挖寶」思想。

他們對考古報告撰寫字斟句酌,有九分把握只說七分話,為我們這一代樹立了良好榜樣。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組成的周原考古隊,2014年9月啟動了周原遺址新一輪的考古工作。

基於對周原遺址都邑性聚落的理解,在以往考古調查勘探的基礎上,考古隊在工作啟動之初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計劃。

具體工作按照兩個方向逐步展開:一是在賀家北以鳳雛建築群為中心,儘可能對該區域進行全面揭露,以期在整體布局中考察遺蹟的性質;二是以釐清周原遺址內的池渠、城牆等大體量「框架性遺蹟」為目標,了解周原遺址的聚落結構和功能分區。

以上述工作為基礎,建立遺址內諸如城牆、建築、手工作坊、墓地等重要遺蹟之間的有機聯繫,探索都邑性遺址田野發掘的新方法。

截至2016年2月,在為期18個月階段性工作中,鳳雛、賀家、禮村及周邊區域已完成300多萬平方米的重點普探工作。

通過考古勘探,大致摸清了該區域內夯土基址、城牆、壕溝、居址及墓葬等地下遺存的分布情況。

針對水網系統中的池渠遺蹟,通過追蹤鑽探的方式,已鑽探約110萬平方米。

按照工作計劃,依據勘探成果,考古隊對賀家北區域的兩座夯土基址、一處「居址—墓地」、一座車馬坑、一座馬坑以及水網系統中的五處池渠遺蹟進行了發掘,取得許多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報》:周原遺址考古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人員對面積20多平方公里、包括20多個自然村落的周原核心區,進行了60多年考古發掘。

您認為還會有新的重大發現嗎?

王占奎:我們為什麼對周原考古這麼感興趣?因為關於周朝能拿得出來的考古證據還太少。

司馬遷的《史記》留下一個輝煌,也留下一個遺憾。

他把中國歷史最早的編年,僅僅上推到公元前841年。

這就是說,以該年為界,中華民族有確切編年的歷史只有2858年。

世界歷史上,只有中華文明5000年綿延不斷,可夏商周卻長期處於「三代無信史」的局面,和別人講起來底氣不足。

找到真實可靠的線索和證據,是當代考古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

透物見人,是考古學追求的境界。

考古學常面對遺蹟、遺物而無明確的文字記載可利用,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止步於「見物不見人」的階段。

考古學需要以物論史,透物見人,通過遺存揭示社會組織與社會制度的變化。

「透物見人」的考古學研究至少包括五個推理環節:考古材料特徵識別、形成過程研究、從考古材料到人類行為的推理、社會文化行為理論研究以及哲學層面的反思。

這種研究的困難主要有推理環節缺失、視角單一和理論研究缺乏。

解決策略有發展考古學理論、多學科深入合作、加強中程理論研究、完善考古推理理論等。

因此我認為,周原考古,未有窮期。

(陸航)

裂塌的法門寺塔。

復建後的法門寺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周原考古 未有窮期—訪周原考古隊隊長王占奎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一直以來都是備受學界關注的課題。周原遺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蘊含國家記憶,以出土大量卜骨、卜甲以及珍貴的國寶青銅器聞名於世,集中展示了中國歷史文明的進程。周原考古70多年的...

周原:《詩經》中的都邑

盛夏時節,站在周原遺址的田野上,熱浪滾滾。依託周原遺址大規模考古發掘建立的寶雞市周原博物館對面,占地37畝的周原國際考古研究基地格外引人注目。

陝西寶雞市周原遺址

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三家單位組成的周原考古隊,從2014年9月啟動了周原遺址新一輪考古工作。基於對周原都邑性聚落的理解,本輪工作設定了兩個工作方向,一是在賀家...

陝西周原遺址考古獲重大收穫

2014年9月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三家單位聯合組成周原考古隊,對周原遺址啟動了新一輪考古工作。基於對周原都邑性聚落的理解,在以往考古調查勘探的基...

周原遺址考古發現當時的交通要道

為配合寶雞周原大道的基建工程,去年來我省考古人員在周原遺址附近的下樊村、任家村及下康村進行了考古發掘。8月14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此次發掘不僅發現了西周時期灰坑179座、墓葬6座、房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