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歲月中的古樸溫潤,秦漢高古玉大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代玉器繼承了前代的成就,并力圖有所創新,秦始皇曾令用藍田蒼玉製作玉璽,其八面螭鈕,秦丞相篆文日:「受命於天,其壽永昌」;他還曾五次巡視全國,並刻石記功,開創了樹碑立傳之風。

十分遺憾的是,秦代玉器出土甚少,因此難以把握秦代玉器的特徵。

漢代玉器的琢制基本上繼承了戰國的技法,並有所發展和創新。

【玉夔鳳紋樽 】

玉夔鳳紋樽,漢,高12.3cn,口徑6.9cm,足徑6.8cm。

樽白玉質,有褐色沁斑。

此樽有蓋,蓋面隆起,中心凸雕一花瓣形紐,紐周凸雕3個鳥形伴紐;器身表面有帶狀夔鳳紋和谷紋,間刻小勾雲紋;一側有環形柄,頂端形成簡單雲形出廓,上飾一獸面紋。

底有3個蹄形足。

此器造型端莊,圖案精美,系仿青銅尊而作。

早先它曾被認為是盛化妝品的奩。

1962年,在山西右玉縣大川村發現了一批青銅器,其中有兩件器物上鑄銘文「溫酒樽」,並有西漢成帝「河平三年造」(公元前26年)字樣,其器型與此玉器極似,故此玉器被更名為樽。

【玉辟邪 】

玉辟邪,漢,長13.2cm,寬4.8cm,高8.6cm。

玉料青褐色,圓雕異獸,臥狀,圓目,張口,頭頂有角,身有翼,長尾。

漢代,造型藝術有很大的發展。

許多動物、人物題材的作品形象生動,取材廣泛。

其中尤以各種不同形式的異獸最引人注目。

這些異獸被賦予了超自然的特性,造型上有很強的氣勢。

目前,在漢代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已發現了數件此類玉製作品,傳世玉器中也有少量遺存。

這件玉異獸形狀勁健雄偉,神態兇猛,造型表現力與工藝都有很高的水平,是此類作品中的典型。

此物有一定的重量且重心低,可做玉鎮使用。

【玉螭鳳紋韘(shè) 】

玉螭鳳紋韘,漢,寬6.5cm,高7.8cm。

清宮舊藏。

玉為暗白色,局部呈褐赭色,片狀,中部為心形玉片,表面飾雲紋,中心有孔。

玉片上部透雕雲頭裝飾,兩側分別透雕螭、鳳,螭細身,大臂,長角,長尾,鳳亦細身,長尾,頭頂之翎長而分叉。

【玉夔紋韘形佩 】

玉夔紋韘形佩,漢,長12.3cm,寬3.6cm。

清宮舊藏。

玉為暗白色,片狀,弧形,較璜的弧度小,上部有尖鋒,其外飾有透雕的夔紋。

此器應系東漢玉韘的代表作品,中部的孔徑很小,其外的透雕裝飾是從夔鳳圖案演化而成的非動物形圖案。

目前已知的早期玉韘為商代作品,其形呈筒狀,外飾獸面紋,且有一道橫向的凹槽。

作品具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的功能,又有佩帶於身的裝飾作用。

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這時還出現了環片狀作品。

西漢時期,玉韘發展為透雕片狀,花紋圖案日趨複雜,其上多有動物形裝飾。

東漢時,又演變出透雕長條形韘形佩。

【玉蟬 】

玉蟬,漢,長2.9cm,寬2.1cm,厚0.8cm。

清宮舊藏。

作品為白玉質,有褐色斑,薄片狀。

扁腹,腹下有縱向的直線紋。

長翅,翅上無翼紋。

小頭,雙目凸出於頭兩側。

玉蟬的使用歷史較長,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遺址中都有發現,其後至漢代的各個時期,蟬都是玉質作品中的重要題材。

玉蟬的用途主要有兩項,一為佩飾,流行於商之前。

漢代玉蟬多為逝者口中的含玉,稱為「琀」。

在逝者口中置玉是古代的一種入葬習俗。

戰國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琀為一組小牲畜,漢代墓葬中出土了較多的玉蟬,其上多無穿繩掛系之孔,用蟬作琀有祝願逝者蛻變再生之意。

【玉豬 】

玉豬,漢,其一長11.2cm,高2.9cm,其一長11.7cm,高2.6cm。

兩件作品所用皆新疆玉,顏色不同,一件玉呈青綠色,另一件玉呈青白色。

圓柱狀,底面較平,兩端略作切削以呈豬首及豬尾的外形,又以粗陰線界出眼、耳、四肢,雕琢簡練樸實。

這類玉豬在漢代墓葬中有較多的發現,一般都置於逝者手中,為喪葬使用的玉握。

在漢代及稍後時代的喪葬禮俗中,玉豬的使用較為流行,其中的一些作品四肢直立,頭、臀部隆起,形象較為真實。

【青白玉辟邪 】

青白玉辟邪,漢,長13.5cm,高8.5cm。

清宮舊藏。

玉料青白,表面有桔黃色及赭色斑。

雕一獸伏地,爬行狀,獸為扁方頭,曲頸。

從頭形看,似虎,頭頂有長角,角端分叉,四肢短粗有力,身側有翼,為前後兩組羽組成。

中國古代傳說中有許多人們想像中的動物,玉、石器中的這些神異怪獸便是依傳說演化而出的。

辟邪便是極受人們崇敬、在雕塑作品中出現較多的怪獸,其製造往往受多種動物造型的影響。

此件辟邪應是以虎為原型加以獸形變化,僅於局部加翼,無鳥身,造型生動,頗具想像力。

【玉「益壽」谷紋璧 】

玉「益壽」谷紋璧,漢,高13.2cm,寬10.5cm,厚0.5cm。

清宮舊藏。

玉璧青白色,有暗黃色斑。

璧圓形,體扁平,內、外邊緣處凸起,兩面紋飾相同,均飾顆粒狀谷紋。

璧的上緣之外飾有透雕的「益壽」二字,字兩側分別雕一螭和一龍。

螭為回首狀,身有環點,長角。

龍為闊嘴長唇,似由鱷演化而來,龍身有鱗,四肢及後身似獸身。

清宮檔案有關於「益壽」璧進宮的記載,稱其為「拱璧」。

【玉龍螭紋洗 】

玉龍螭紋洗,漢,長16.8cm,寬14cm,高2.8cm。

清宮舊藏。

此器玉料為青色,圓形,內膛很淺,可貯水。

口沿寬而平,兩側橫出片狀柄,左側柄飾龍、螭,螭頭似虎而有角,身自雲水中隱沒,龍隱於螭後,僅露頭,頭形似熊。

右側柄裝飾一長身龍,獨角,身亦隱於雲水中。

柄的背面為陰線刻的圖案,與正面圖案近似。

中國文化在漢代有了很大的發展,書、畫勃興,文房用具出現了很多新品種。

目前已發現的漢代文房玉器有硯滴、筆屏等。

此作品內膛較淺,口又闊,應是文房用品中的筆洗。

【玉臥羊形硯滴 】

玉臥羊形硯滴,漢,長7cm,高5.6cm,口徑1.6cm。

清宮舊藏。

此羊形硯滴青玉質,通身有褐色沁斑,頭部尤為嚴重,被沁蝕成深褐色。

羊為立體圓雕,呈跪臥式,昂首挺胸,二圓目平視前方。

面部呈三角形,雙角回卷,貼於頭部兩側。

身軀豐滿,四肢屈於腹下。

胸前、眼下部、面頰及腿彎處皆飾陰刻線,線條細短,排列整齊。

玉羊背部有一圓形凹洞,洞上置雙獸形圓柱紐蓋。

此玉羊背上的凹洞及雙獸形紐蓋和中空的腹部均似明代的製作風格,故此物可能是明代人以漢代玉羊改制而成的硯滴。

漢代玉羊多飾有以手工刻出的陰線,線條細短、排列整齊且彎曲有度,一般刻於頸下、身體兩側、腿彎處,這些特徵可作為識別漢代玉獸的重要標誌和斷代的依據。

【玉臥羊 】

玉臥羊,漢,高3.1cm,長5cm,寬2.2cm。

清宮舊藏。

玉羊為圓雕,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

羊臥姿,昂首目視前方,眼睛以陰線刻成圓形,外圈加弧線。

雙角彎曲盤於頭後方兩側,頸下及身體兩側以平行的短線飾作羊毛。

前足一跪一起,後足貼臥於腹下。

玉羊的造型自商代即已出現,漢代時圓雕玉羊的造型已十分準確,多為靜態臥形,身體肥碩,背部豐滿,短頸,嘴部似榫凸,羊角雕琢細緻,大而誇張,一般向下盤旋彎曲,羊身上多有陰線細紋為飾。

此類玉羊用作玉鎮或陳設品。

【玉鏤雕谷紋「長樂」璧 】

玉鏤雕谷紋「長樂」璧,東漢,通高18.6cm,外徑12.5cm,孔徑2.6cm,厚0.5cm。

玉璧呈青綠色,為和闐玉,有紅紫色沁斑。

體扁圓形,上部有出廓,兩面紋飾完全相同。

璧兩面雕穀粒紋,內外緣各飾凸弦紋一周。

出廓部分正中鏤刻「長樂」二字,字體圓潤渾厚。

字兩側對稱透雕獨角螭龍,兩螭龍嘴部分別吻「長」字的兩側,以陰線飾龍身和身上之勾雲紋,螭龍軀體翻卷有致,身下飾捲雲紋。

璧的外圈邊側以陰文篆刻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

長樂號鐫宮,炎劉氣蔚虹。

如宜子孫式,可匹夏商周。

傳著妒必有,鴙平恨莫窮。

郅傳禁中語,曰勇異當熊。

末鐫「古香」、「太璞」二印。

漢代玉璧的紋飾、造型和風格突破了以往的傳統,採用浮雕、透雕、陰刻等工藝以及在圓形璧外出廓透雕等新雕琢法,增強了玉璧的裝飾效果和立體感。

(更多相關交流請加小編微信:18602163523, 一起欣賞交流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源遠流長的中國玉文化之戰漢玉

戰國時代,新疆和田美玉已不遠萬里來到中原地區,琢玉的機械——砣機已經產生,一些造型優美,製作難度極高的玉雕作品已經產生,戰國玉的藝術欣賞價值不亞於聞名世界的青銅器,那時的玉器製作,可以說是不惜...

玉器價值及正確銷路

玉夔鳳紋樽,漢,高12.3cn,口徑6.9cm,足徑6.8cm。 樽白玉質,有褐色沁斑。此樽有蓋,蓋面隆起,中心凸雕一花瓣形紐,紐周凸雕3個鳥形伴紐;器身表面有帶狀夔鳳紋和谷紋,間刻小勾雲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