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說|同飲一杯源頭上善之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編】本文摘錄大連白雲書院山長、大連連海書院山長、明道堂經學館首席經學導師,被慣稱為遼南大儒、國學通家——張本義(松齋)先生的思想和觀點,願與同好思考、探討原典的學習與文脈的傳承。

松齋張本義先生

傳統經學,中國思想重構的源泉

經學,原泛指各家學說要義的學問,漢代以後,儒家經典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以四書五經為中心的傳統經學成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

自漢至民國初年,在長達數千年的社會發展進程中,經學始終占據著意識形態的中樞地位,成為中國精神的DNA。

民國時代以後,經學逐漸式微,後歷經數次重大社會變革,百多年後的今天,傳統經學在中國大陸幾成絕學。

連海書院

文化是一個民族基因。

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文化的復興應置於首位。

傳統經學,不僅形成了中華民族認識把握世界的思維方式,而且塑造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核心價值觀,雖然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其核心價值仍然存在於人們的深層意識當中並指導著人們的行為,從而影響著當今中華民族的發展趨勢。

傳統經學的復興在文化復興中的價值毋庸置疑。

通過對儒家經典解讀,重構中國思想,是面對現實問題、發展具有現實生命力思想學說的前提。

連海書院

傳統經學有一整套獨特的、系統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思想、目標、原則、內容和方法。

在過去幾千年里,傳統經學教育體系成就的聖賢君子,成為造就偉大文明的中流砥柱。

今天,復興中華文化,傳承傳統經學,必須遵循其自身獨特的規律、原則、方法和途徑,絕不可東施效顰,一味照搬照抄西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待本民族的傳統和文化。

「文」與「獻」,學習經典的依靠

承載著傳統經學的復興重任的,一個是讀「文」--要讀中華原典,一個是尊「賢」--有經師帶著讀懂中華原典。

「文獻」這兩個字,今天常常合在一起用,但這兩個字自古以來便包括了兩層意思:

「文」是指文本、典籍;

「獻」通「賢」字,主要指掌握了文獻並有相當德行和威望的人。

松齋先生授課

「文化典籍」,宋代印刷術成形之前,特指記載在竹簡、木牘和帛書等上面的文字。

孔子在《論語》當中最早提出「文獻」一詞: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征之矣。

這也是感嘆典籍和融通典籍的人才缺乏,使自己對於「禮」的研究、繼承受到影響。

漢代學者鄭玄說,「獻,猶賢也。

」宋代朱子(朱熹)說,「文,典籍也,獻,賢也」。

尤其在今天,「獻」比「文」更難得、更重要。

沒有好老師引領,面對汗牛充棟的古籍也只能望洋興嘆。

明道堂經學館、連海書院院長董老師帶領兒童誦讀經典

當年漢武帝設置「五經博士」學官,專門負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五部儒家典籍的傳承和管理,並以自己的家法講解這五部經典。

秦焚書之後,《尚書》己見不到了,於是漢武帝派人到各地尋訪,後來打聽到濟南有一位伏生能全文誦解《尚書》,當時伏生已經八十多歲了,可謂風燭殘年。

漢武帝派晁錯等人親近伏生,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把《尚書》錄下來,學到《尚書》的註解,這就是後人看到的《今文尚書》。

如果沒有伏生,我們就難見這部寶貴的典籍了,可見「獻」有多麼重要。

《山經》里有這樣一句話:「山川而能語,葬師食無所,肺腑而能語,醫師面如土。

」這都說明了掌握文獻知識的人的重要性。

連海書院老師帶領兒童吟唱古詩

學經的目的在於「學為己」

「學為己」的思想最早由孔子提出。

《論語•憲問》章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就是說,古代學者的學習目的,在於整治和涵養自己的學問和德性,達到聖人、君子的境界,而今日學者的學習目的,則只是為了表現自己,取悅於人,以達到功利的目的。

按照孔子一貫的崇古思想來看,「學為己」是應該推崇和提倡的,而「學為人」是應該反對和鄙棄的。

連海書院

一部《論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用「學為己」三個字即可概括。

——因為講的都是君子「修身」做人的根本道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尤其宋代儒學大師們,由於反對士子專以科舉為務,損害了修養自身希賢希聖的內在追求,所以竭力提倡「為己之學」,反對「為人之學」,遂成氣勢,波至明清。

如程頤說:「學也者,使人求於內,不求於內而求於外,非聖人之學也

」(《宋元學案•伊川學案》)

內,就是內省,修身。

說,「人皆可以至聖人,而君子之學必至於聖人而後已。

不至於聖人而後已者,皆自棄也


」(二程《遺書》卷二十五)所謂「聖人」就是有最高的內在成就之人,而「為己之學」正是「聖人之學」。

陸九淵說:「古之學者為己,所以昭明昭德,己之德已昭,然後推其明以及天下。

」 (《陸九淵集•語錄下》)

朱熹告誡說:「士人先要分別科舉與讀書兩件孰輕孰重。

若讀書有七分志,科舉上有三分,猶自可;若科舉上有七分,讀書三分,將來必被它勝卻,況此志全是科舉!所以,到老全使不著,蓋不關己也。

聖人教人,只是為己


」 (《宋子語類•學上•力行》)

這裡說的意思,如果不為己學,只是為了科舉應試的話,必然學的是一些沒有實際用處的虛學問。

在宋儒看來,「學為己」才是真讀書。

而後,宋明理學大師們在書院中也都是講修身為己之學。

明代李夢陽在《白鹿洞書院新志》卷五中說,「夫道可修乎?修其人之身,即修道也

連海書院師友坐以論道

「學為己」的思想是一種人本主義思想,也可以說是對自我靈魂的一種終極關懷。

歷史上士子能實現「治國平天下」抱負的,畢竟少數,故儒家提倡「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特別是在天下無道時,士子為了獨善其身,甚至採取隱逸的辦法,安貧樂道,以追求自我的人生價值。

正像《禮記•學記》所說的,「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

如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論語•雍也》)

總之,通過學習,完全可以在尋求自我價值中實現自我精神滿足。

松齋先生在明道堂經學館演講

比如,如何使身避辱?

有各種各樣的方法。

孟子曾教我們一種通過自反內省以在遇到橫逆之時的一種精神慰藉方法。

《孟子•離婁下》說: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猶是也。

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猶是也。

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

孟子的這句話,閃耀著智慧的光輝。

若只是從實用主義角度上來說,也是「學為己」的一個好註腳。

今天,重啟傳統經學的學習,無論對於國家民族,還是對於個人安身立命,都必將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術出版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紀實光明日報記者 杜羽 羅容海「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數千年來,中華典籍文獻世代相傳,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據《春秋左傳》記載,在...

「書生」錢宗武

「文化延續民族的精神血脈。《尚書》中的德政、刑法、民本等思想對我國新時代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架構仍具有重要借鑑意義。」日前,《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首批圖書正式發行。作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