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錢宗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化延續民族的精神血脈。

《尚書》中的德政、刑法、民本等思想對我國新時代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架構仍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日前,《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首批圖書正式發行。

作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成為第一批重點編撰的經學重典。

揚州大學的錢宗武教授是《尚書》的解讀者。

這位被學界稱為「錢尚書」的當代《尚書》學研究第一人,與「書」結緣近四十年。

在浩如煙海的史料典籍中,從先秦追溯到當今,乃至未來,上下求索,泛獵語言、歷史、政治、哲學等,孜孜不倦,窮盡大半生心血,硬是將這門「佶屈聱牙」的邊緣學術,推向了學術研究的舞台中心。

四十載「求經問道」初心不輟

《尚書》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政史之典」,記載了我國遠古虞、夏、商、周的歷史,內容豐富,涵蓋政治、經濟、法律等各個領域,是一座至尊至要的思想和文化寶庫。

然而,近百年來,《尚書》逐漸從「人莫不習」的經學正統變為鮮有問津的邊緣學問。

「《尚書》記載的先秦典故晦澀難懂,『佶屈聱牙』一詞即來自韓愈對它的評述。

」錢宗武教授介紹說。

1981年,他剛接觸《尚書》學,當時,整個大陸系統研究《尚書》的學者只有兩人,而且皆學無傳人。

《尚書》中的政治哲學思想深深吸引住他,越是艱難越激發了他深入鑽研的熱情。

秉承著「求經問道」的初心,錢宗武師從著名的《尚書》學家周秉鈞先生,在基礎淺、無團隊、條件差的境況下,從抄書開始,走上了漫長的探索之路。

那時候碩士生的課業很重,錢宗武經常要抄書到深夜,一本《十三經註疏》整整抄了10遍。

讓他記憶最深的是研一寒假,抄寫導師的學術論著《尚書易解》。

「幾十萬字,一個寒假都未停歇。

細緻的積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餘歲的錢宗武,用這種「笨方法」叩開了《尚書》研究的大門。

他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尚書無「者」之說》在學界引起高度關注。

初嘗甜味的錢宗武一發不可收拾。

畢業後短短几年,連續出版幾本專著,涵蓋《尚書》研究的文獻學、語言學等諸多領域。

窮盡大半生,只為磨一劍。

如今,近四十載下來,錢宗武編撰先秦文獻、上古漢語等各類研究著作20餘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0餘項。

尤其是《尚書》學方面研究成果受到海內外學術界廣泛關注。

聚合力「修書治典」勇擔使命

進入新世紀,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意識觀念的轉變,「四書五經」中其他學術門類的研究越來越多,但《尚書》研究仍然寥寥無幾。

在學術界,偶爾寫一兩篇關於《尚書》文章的人不在少數,但是真正專研的少之又少。

「日、韓、港台很多專家的成果頗豐,而作為《尚書》故鄉的中原大地卻一片荒涼。

」那一刻,錢宗武覺得自己有一種前所未有的使命感。

2010年,在錢宗武等專家的推動下,海內外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齊聚一堂,國際《尚書》學研究會正式成立,錢宗武教授擔任首任會長。

這在《尚書》學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早在明清時期,國外已有拉丁、法、英等多個語種的《尚書》譯本問世,但是尚未有一個統一組織,各國之間交流不多。

研究會構建出中、日、韓、美、歐等地《尚書》學術交流的重要平台,經過幾年孕育發展,國內外研究規模不斷擴大,學界正掀起一股《尚書》研究熱潮。

「穩固的載體聚集了一流的團體,大家的研究激情空前高漲。

」錢宗武介紹說,揚州大學高度重視和支持《尚書》研究,在《揚州大學學報》上特地開闢一個《尚書》專欄。

學校還特意為學者們建設了一個《尚書》學研究中心,作為海內外專家的專用研究基地。

2012年,以錢宗武教授為首席專家啟動的「《尚書》學文獻集成與研究」獲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

這是怎樣一個浩大工程?錢宗武介紹,項目成果預計有8000多萬字,擬成書200—300部,把歷代關於《尚書》的所有文獻都匯集成卷。

這項曠世巨著吸引了海內外80餘名著名學者攜手合作。

「任務艱巨,平均一個月要完成180萬字。

新時代「熔古鑄今」經世濟用

2017年,《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首批圖書出版發行。

《尚書》《周易》《論語》等10部由各學界頂尖學者精心編撰解讀的傳統經典一經問世,就在社會上引起重大反響,被稱為「激活經典,熔古鑄今」的國學範本。

「隨著重構傳統文化成為時代主題,文獻整理工作不應僅是繼承『整理國故』的學術活動,更應努力建立一種呼應時代主題的研究模式。

」在錢宗武教授看來,保存狀態的文獻「文化因子」處於休眠狀態,只有加以研究利用,方能激活文獻中的文化基因。

經學是致用之學。

《尚書》等經學著作的語言詮釋、政治詮釋、歷史詮釋以及由此形成的諸學理論,與新時代學術體制中的政治、經濟、哲學、法律等領域密切相關。

華夏文明曾經深刻地影響了世界,《尚書》曾是東亞文化的最重要典籍。

然而,當下的異域文化已與中華文明漸行漸遠,《尚書》的文化價值正在不斷消解。

「對國學的傳承和研究並非照搬硬抄。

」在錢宗武看來,如何連通古今、揚棄繼承,怎樣與時俱進、轉化創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最難的一關,也是最需要的一環。

在《尚書》學文獻集成與研究過程中,錢宗武摒棄了通常文獻集成以朝代為綱的彙輯模式,從《尚書》學與政治文明緊密關係出發,確立了傳世文獻、科舉經筵、域外《尚書》等五類相對獨立的《尚書》學文獻範疇,釐清《尚書》作為經世致用之學的總體發展脈絡,注重對經士、文人、民眾理念影響的過程及範疇,解碼中華文明強勢輸出中的關鍵基因。

「越是古老的典籍,文化基因越為純真。

」錢宗武認為,將古代詮釋與現代研究融合延伸,浩博的《尚書》學文獻必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強大的文化再生能力。

(通訊員 章揚)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02日第7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尚書》研究的當代價值

《史通》云:夫《尚書》者,七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學者必精此書,次覽群籍。此論多為歷代學者共識。《書》釋天道政理,興廢存亡;引導修齊治平,立德立言立功;實為治政之宏規,稽古之先務,修身之典則...

一部深化漢代《尚書》學研究的力作

近百年來的《尚書》學研究,在通論性著作和辨偽性專著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以往的著作大部分側重《尚書》學史的梳理,對某一時代的《尚書》學面貌未能進行深入細緻的爬梳整理。有鑒於學界對斷代《...

一部深化漢代《尚書》學研究的力作

作者:國際《尚書》學會會長 錢宗武 近百年來的《尚書》學研究,在通論性著作和辨偽性專著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以往的著作大部分側重《尚書》學史的梳理,對某一時代的《尚書》學面貌未能進行深入...

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術出版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紀實光明日報記者 杜羽 羅容海「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數千年來,中華典籍文獻世代相傳,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據《春秋左傳》記載,在...

2015-2017儒學研究十大熱點出爐!

大眾網濟南9月20日訊 今天上午,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在曲阜開幕。大會上發布了近二年(2015-2017)儒學研究十大熱點。(大眾網-山東24小時客戶端記者 孫杰)以下為十大熱點評選結果:儒學研究...

大人說|同飲一杯源頭上善之水

【小編】本文摘錄大連白雲書院山長、大連連海書院山長、明道堂經學館首席經學導師,被慣稱為遼南大儒、國學通家——張本義(松齋)先生的思想和觀點,願與同好思考、探討原典的學習與文脈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