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評遼寧野長城被抹平:不是修繕是毀容,令人痛之怒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遼寧綏中永安堡鄉,「最美野長城」修繕前後對比圖。
東方IC 資料圖
9月22日,一則「最美野長城被抹成水泥地」的消息引發熱議。
流傳於網絡的照片顯示,有700年歷史的國家級文保單位,位於遼寧綏中被譽為「最美野長城」的小河口長城的一段一兩公里的城牆與地面被抹平,起伏的牆垛與野性風貌被硬化路面所取代。
照片的拍攝者提到,這是文保部門對其進行修繕的結果,公眾的關注與質疑隨之而來。
21日,遼寧省文化廳副廳長、文物局局長丁輝向記者證實,小河口長城的這段修繕,的確是兩年前按照方案進行的,目的是為了搶修保護,但也承認「確實修得不好看。
」
對此,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迅即責成遼寧省文物局調查核實,同時派員緊急趕赴現場進行核查評估。
2015年10月12日,遼寧綏中,「最美野長城」被抹平。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文物修繕,當有敬畏之心
看過「最美野長城」修繕前後的兩張照片,心中不起波瀾者恐怕很少。
只見前者碎石嶙峋,盡顯滄桑,充滿野趣;後者平坦整齊,不見真貌,美感全失,一條「最美野長城」竟成光禿禿的「水泥路」,實令人痛之、怒之!
文物,是歷史給予人們的饋贈。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長城,作為我們民族記憶中的重要篇章,既述說著數千年歷史的波瀾壯闊,又承載著獨具一格的文化內涵——象徵中華民族偉大意志與力量。
然而,時光荏苒,風雨無情,除八達嶺、居庸關、山海關、慕田峪等景區外,90%以上的所謂「野長城」大多處於無保護狀態。
資料顯示:長城牆體保存狀況總體堪憂,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約20%,消失的比例為30%。
在全球100處最瀕危遺址名單中,萬里長城榜上有名。
保護長城,迫在眉睫!
但如何保護呢?文物的重要性、關注度、差異性,必然要求對其所採取的任何保護或修繕措施須慎之又慎。
就長城而言,殘缺起伏處更能見歷史,斷壁碎石間更能悟興亡,修舊如舊、不改原狀因符合中國人這一傳統審美觀念,漸漸成為一種共識,並為2006年頒布的《長城保護條例》所明確規定。
綏中縣對小河口長城的修繕工程雖然程序合法,卻廣招非議,就是因為違反「不改原狀」這一基本原則。
從報導來看,當地有關部門在修繕工程實施前並非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卻仍然一意孤行,這背後的原因難免引人遐想:有可能是技術的原因,畢竟文物修繕屬於專業範疇,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面對隨時可能倒塌的城牆,蓋上一層「保護層」是不得已而為之;但也有可能是地方畸形的發展觀念作祟,他們或許指望著文物掙錢,卻又不捨得花錢,才會選擇如此簡單粗暴的方式……這樣的揣測雖多少帶點惡意之嫌,但明知修繕方案有所不妥卻強行上馬,恰恰說明當地有關部門並未真正做到「以文物為本」,其心中缺乏對歷史、對文化的敬畏之心。
「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
」長城之「壞」不可避免,風雨侵蝕,日月摧殘,曾經的萬里雄姿已不復見,但至少我們還能見到千年前唐人所見之景,感受千年前唐人所詠之懷。
如果我們不慎重地對長城加以保護,隨意修繕妄改真貌,這裡修成「水泥路」,那裡刷成「水泥牆」,我們的後人所見的長城還會是我們眼中的樣子嗎?他們還能與唐詩中所寫之景、所詠之懷產生共鳴嗎?長城要有所修復,這是必然選擇,為遊客安全,也為文化傳承,但要以更為科學的修繕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當時的歷史風貌。
唯有此,才能捍衛民族的共同記憶,《飲馬長城窟行》仍會有續響。
(原標題為《「最美野長城」被抹平:不是修繕是毀容》)
修繕「最美野長城」為何成「焚琴煮鶴」
朱丹近日,有網友爆料稱,被民間稱為「最美野長城」的遼寧省綏中縣小河口長城,在修繕後被「抹平」,完全看不出長城的樣子,變成一堵蜿蜒的「白灰牆」。長城專家表示,看到小河口長城被修得「面目全非」很心痛...
修繕古建築,別因「保護」捨棄美感
■本報評論員扈宏毅21日,一則「最美野長城被抹成水泥地」的消息引發熱議。流傳於網絡的照片顯示,有700年歷史的國家級文保單位,位於遼寧綏中被譽為「最美野長城」的小河口長城的一段一兩公里的城牆與地...
文物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遼寧綏中小河口的「野長城」,究竟是否被水泥抹平?這一奪人眼球的公共事件,一周之內一波三折,峰迴路轉。 先是網友爆料、媒體質疑:遼寧「最美野長城」被抹平毀容,稱當地文物局以維修之名、用砂漿抹成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