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村文脈尋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語:浙北平原文化發達,但浙江歷史上最具思想活力的文化高峰卻崛起於經濟落後的浙中和浙南地區。

科場連捷、大儒迭起、學派紛爭、黨禁悲歌……那些紮根於村落里的家族之樹,因為分享了這片土地的光榮、落寞和感傷,充滿人文魅力。

撰文:蕭春雷

攝影:陳新宇

商貿古鎮廿八都一條充滿商業氣息的潯里老街兩邊排列著昔日客棧錢莊、洋行藥店改成的飯店和旅遊商店。

這也許是大多數古村鎮不得不面對的未來。

多年來一直神往仙霞古道的險峻,沒想到卻在這樣一種情境下穿越:細雨霏霏,暝色四起,車子在山溪的陪伴下無聲地滑過漫漫竹林、雲霧和黝黑的楓嶺關,跌落在山麓的廿八都。

直到第二天早晨,我才看清這座古鎮:一條充滿商業氣息的潯里老街,經過整修的石板路、水溝、商鋪分列兩邊,小巷裡散落著不少青磚老宅,馬頭牆和門樓上木雕精美。

村頭村尾則是關帝廟、戲台、文昌宮等公共建築和一座軍營——浙閩楓嶺營總府。

鎮東環繞著美麗的楓溪。

落在仙霞古道中點的廿八都隸屬於浙江衢州江山市,位於浙閩贛交界處,有「雞鳴醒三省」之說,受益於交通之便,漸漸發展為商貿重鎮。

仙霞關位於江山仙霞嶺上,地處浙、閩、贛交界,為閩浙往來之要衝,素稱「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

仙霞古道是唐末打通的,是閩人北上京師的主要通道。

錢江水運的終點和仙霞古道的起點就在江山市西南的清湖鎮,想當年,清湖集鎮之繁盛,超過了江山縣城。

現在的清湖老街門牆斑駁,坊門殘缺。

溪面上再無千帆競發的景象。

我們找到了幾排石台階、柱頭雕花的栓船石、一座拱券門亭及民國年間的「清溪鎖鑰」墨跡。

江山市文廣新局文物科的毛副科長說,市里啟動了申報仙霞古道為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的工程。

浙閩交界的古道上山嶺奇峻、古樹參天,江郎山如筆架直聳雲天。

這條麻石壘砌的古道上走過眾多文化名人,留下詩文無數。

的確如此,仙霞古道拉近了浙閩的文化距離。

宋代,江西和福建的文化都比浙江更早繁榮,因鄰近贛閩,浙江衢州的學術思想受到多方影響,閩學、贛學和浙學,兼收並蓄,文化繁榮比浙江其他地區快半拍。

這塊四省通衢之地,實為東南數省學術匯流的中心。

衢州古城的大南門在夕陽的映照下更顯滄桑雄偉。

衢州因其地為浙閩贛皖四省通衢而得名,這裡的學術思想也受到多方影響,兼收並蓄。

金華學者的理學情懷

金華古稱婺州,轄境遼闊,南宋學派林立。

呂祖謙的金華學派、陳亮的永康學派、唐仲友的經制之學,都有眾多門人弟子。

與福建朱熹理學、江西陸九淵的心學不同,浙江學派(永嘉學派)更強調經世致用。

三大學派領袖及弟子為捍衛學統展開長期的論戰。

這可能是先秦諸子之後,中國學術思想最具活力的時代。

金華武義縣俞源村坐落在一個山間盆地里,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山村,較完整地保存了傳統的村落格局。

攝影:黃友平

呂祖謙出生於聲名顯赫的書香世家,學術來自家學,體系龐雜,但偏重理學。

從輩分上看,呂祖謙與福建朱熹、湖南張栻、江西陸九淵同屬一代,交往密切,是名符其實的浙學領袖。

呂祖謙性格謙和,心胸博大,作為一個學術組織者,他促成閩、浙、贛三地的儒學進入一種既融合又競爭的狀態。

可惜他英年早逝,從此各學派之間的辯難更為激烈。

他的弟弟呂祖儉和堂弟呂祖泰繼續在麗澤書院講學,傳承金華學派。

慶元黨禁中金華學派遭受重創,陳亮和唐仲友的學說也走向衰歇。

武義明招山是浙學領袖呂祖謙的一個重要講學基地。

清明時節,在明招寺附近的呂祖謙墓前,來自台灣的呂氏後人前來祭拜。

宋末至元,金華最盛行理學。

朱熹女婿黃幹傳入金華的朱子學,成就了元末明初宋濂等婺州文人群的崛起,並以宋濂的學生方孝孺為殿軍。

學術本無地域,但金華學者良好的學風和素養使之成為宋元直至明初的理學重鎮。

金華作為浙江的學術中心繁盛了兩百多年,其深厚的理學文化濡染了這片山川的每一個村莊。

儘管已成旅遊勝地,諸葛村依然不失為一個遵循儒家理念設計的古典村落。

據說先民是諸葛武侯的後裔,他們製藥開藥鋪,掙回的銀子化成一幢幢考究的宅院。

蘭谿市諸葛鎮的長樂村,生活著宋元之際理學家金履祥的後裔。

理學最重祭祖,金履祥的畫像端端正正貼在金大宗祠的中堂。

金大宗祠是明代建築,門樓沉雄,廳堂高敞,在古代鄉村社會宗族組織中起著重要作用。

而把聚族而居、孝悌治家這一理念落實到極致的,首推浦江縣鄭宅鎮鄭義門。

鎮中有條名叫白麟的小溪,溪頭有碑亭,碑上刻著大字「一門尚義,九世同居」。

鄭氏家族的大小祠堂、老宅、門坊、亭台隔溪而立,但這並非村景,而是「家景」,整個白麟溪兩岸的街巷都屬鄭氏一家。

鄭氏宗祠門前高懸「江南第一家」的巨匾,門牆兩邊大書「耕」、「讀」和「忠信孝悌」、「禮義廉恥」等大字。

義門,其實是累世同財共居的一種家族公社,因符合儒家理想而備受推崇,其典型特徵是「百子千孫,同居一堂」。

鄭氏從宋朝開始同居,歷經15世300年,鼎盛時3300多人同吃一「鍋」飯,其事跡先後進入《宋史》、《元史》和《明史》。

宋濂曾在鄭家書院講學多年,幫助編訂完善了多達168條的《鄭氏規範》。

實現了高不可攀的儒家禮制,同時也突顯禮制的荒謬。

待到宋濂的得意弟子方孝孺被明成祖誅殺後,金華200多年的理學傳承終於落下帷幕。

接著王陽明的心學崛起,浙江的學術文化中心轉到了寧波。

蘭溪長樂村滋樹堂的精美木雕。

村裡曾建有16座祠堂,目前仍保存著滋樹堂、金氏宗祠等數座支祠和私廳。

永康派的經濟學

金華文化並不是統一的,如果說婺城區更多農耕文化的特色,那麼同屬於金華的義烏、永康則更多商貿文化的因子。

與金華學派相比,永康學派的價值取向更講經濟。

不少學者相信,如今永康的經濟繁榮得益於當地的重商文化。

永康學派是南宋陳亮創立的,陳亮是位奇人,天分極高,無所師承,思想自成體系。

他一度貧困到父死不能舉喪,也曾經投身商海,放高利貸,很快從赤貧變成富豪。

很自然,他反對農本商末的傳統思想,主張農商互補,義利並行。

他說:「人生何為?為其有欲,欲也必爭。

」只是朱熹批評他境界不高。

追隨陳亮的門生之中,義烏人占很大比例,但永康學派更像陳亮一個人的學派,缺乏得力弟子傳承。

傳統中國鄉村最典型的場景當然是聚族而居,男耕女織,但在一些交通節點仍然發育出少數商業集鎮,構成另一種准城市景觀:居民來自五湖四海,唯利是圖;生活方式炫富斗奇,醉生夢死。

仙居皤灘和江山清湖都屬後者,或許是這些商埠讓永康學派認識到商業的價值?

永康壽山坑是三面懸崖的山谷,仿佛世外桃源,半山腰的岩洞重樓曾是永康學派的創立者陳亮的講學之處,抗戰時曾作為浙江省政府辦公室。

浙南的黃金時代

人們一般把錢江上游蘭溪流域的金華地區稱為浙中,甌江流域的麗水和溫州稱浙南。

從地貌看二者的差異也很明顯,浙中以丘陵盆地為主,浙南是山高谷深的山地。

今天的溫州人以善於經商聞名,但是在800多年前,溫州人以善於考試聞名。

根據宋朝科舉進士統計,浙江的溫州以1208名遙遙領先,其次是明州(873名)及其他各州;全國範圍內,宋代溫州的進士人數僅次於福州。

有意思的是,溫州人在北宋只考中了83位進士,南宋時突然冒出1125名進士。

溫州時稱瑞安府,只有四個屬縣,南宋時期,永嘉縣進士486人,以一縣之力秒殺蘇州、常州、湖州、嘉興等府州,竟與臨安府不相上下,有人說他們是後世八股文的先驅。

溫州人多地少,人口壓力大。

南宋時科舉考試是最好的出路,改革開放後溫州全民經商,也是為謀生。

溫州被稱為民企之都,幾乎人人經商,從國內做到國外。

那麼溫州人的商業基因來自何處?答案是永嘉學派。

永嘉學派是一條大河,從北宋中期的「永嘉九先生」開始,到南宋的薛季宣、鄭伯熊、陳傅良和葉適,匯集了百餘年間眾多永嘉學者的努力,整理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

學派主張「以利和義」,並建議「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這都是很先進的重商思想,與永康學派的立場近似,都屬於注重功利的事功派。

呂祖謙去世後,葉適和永嘉學派成為浙學的代表,與朱學、陸學三分天下,聲勢壯盛。

慶元黨禁後永嘉學術受到禁錮,葉適的創作從政論轉向碑誌文體,其弟子也漸漸「流於辭章」,學術活力衰退,永嘉學派變成了永嘉文派。

但永嘉學派建構了重商主義的溫州文化,至今仍發揮影響。

2013年麗水市松陽縣平卿村「福日祈福」活動中,「頭首」高呼村民姓名後,就將祭祀過禹王的生、熟豬肉和米飯授給該村民,把福氣帶回家。

攝影:鄭忠民

慶元黨禁中的處州官僚

麗水市位於甌江上游,古稱處州,與下游的溫州關係密切,但差異也很大,溫州濱海,商貿發達;處州深居內陸,山高林密,唯有發展農業。

讓人驚異的是,兩宋處州士子在科場上表現十分出色,位居全省第三。

在南宋朝廷,處州籍高官是一股相當重要的政治勢力。

麗水松陽縣橫樟村的包氏宗祠內,一場喜宴正在進行。

據族譜記載,大多數村民為包拯後裔。

對於這種血緣村落來說,家族總祠通常就是全村的禮制中心。

攝影:鄭忠民

與溫州不同,處州的科舉優勢沒有轉化為文化優勢。

儘管朱熹學派、金華學派、永康學派和永嘉學派的三面包圍處州,但處州士子毫無興趣,似乎只是冷眼旁觀。

接著發生了慶元黨禁,朝廷對學術思想界全面鎮壓。

不僅朱熹學派成員,江西陸學、湖湘學派、金華學派和永嘉學派的大儒,他們的思想、著作均遭禁毀。

從事件過程看,處州籍高官何澹、胡紘、葉翥等是發動慶元黨禁的主力。

不過,他們在地方為官的功績也有可取之處,歷史中的真相如何,不得而知。

麗水市蓮都區大港頭村曾是一處重要的水陸碼頭,對岸是始建於南朝的通濟堰,南宋宰相何澹主持修復,但他在慶元黨禁中的行為卻讓他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走在充滿民國氣息的大港頭村古街上,這裡曾是一處重要的水陸碼頭,在抗戰時期非常繁華。

我們在碼頭乘船到對面堰頭村參觀通濟堰。

通濟堰是始建於南朝的水利系統,引水灌溉碧湖盆地三萬多畝農田。

「這是全世界最早的拱形壩,比歐洲早了一千年。

大壩原來用木築,後來何宰相改用石頭,澆築鐵水,一勞永逸。

」文保所工作人員所說的何宰相,就是何澹。

「當地百姓很感激他,還建廟祭祀。

松陽縣竹源鄉後畲村的一對老夫婦在家裡吃午飯,一條忠實的黑狗陪伴左右。

山村生活簡單樸實,寧靜而安詳。

桌上火鍋用的是傳統陶制爐子,當地俗稱「小風撐」。

攝影:鄭忠民

慶元黨禁其實是學禁,凡學皆禁,以政治打壓學術。

中國學術思想史上一個黃金時代終結了。

黨禁之前,南宋學術的格局是朱學、陸學、浙學鼎足而三,黨禁之後,剩下了朱學和陸學,「嘉定更化」後朱子學開始了官學化的歷程。

歷史的確荒誕,慶元黨禁的主要目標是閩學,最終被摧毀的卻是浙學。

盛極一時的金華學派、永康學派和永嘉學派風流雲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浙江金華呂祖謙:明理躬行 清慎勤實

八百多年前的一天清晨,浙江省武義縣城東的明招山下,悠悠的晨鐘像往常一樣響起。一批批慕名而來的名流學子,從四面八方匯聚在明招寺的講堂里。他們靜靜地肅立著,等待著老師從朝陽的光芒中走來……那麼,是誰...

宋朝的理學與宋學

這裡首先有個正名的問題。學術界原先所說的宋學,是相對於漢學或清學而言的,所指的就是理學。這種以朝代命名的叫法,當然是指一個朝代的學術主流,說理學是宋代學術的主流,也未嘗不可。不過,宋史權威鄧廣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