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到寶!府城復興項目施工現場挖掘出文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各位肇慶的小夥伴
府城復興項目施工現場
挖到寶啦!
快跟肇慶君來看看
挖到的是什麼樣的寶貝~
李文華 攝
mei 攝
近日,在宋城牆朝天門內側十字路的一處勘探考古工地,挖掘出一堆古董瓷器和瓷器碎片,包括油燈盞和碗各一隻,古建築屋檐上的瓦當一片,還有陶瓷碎片一堆。
李文華 攝
李文華 攝
據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士劉長考證,
當天挖掘出的瓦當、陶器和陶瓷碎片都是民國時期的物品。
這幾天來,施工現場每天都能挖掘出來不少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陶器和陶瓷碎片,其中一清代壺、民國油燈盞等物件相對完整。
mei 攝
mei 攝
據劉長介紹,從2月20日開始,肇慶府城保護與復興項目啟動了勘探、考古工程,在隨後幾個月時間裡,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將對宋城牆的朝天門、南門和西門周邊地帶進行勘探、考古,以查找古遺蹟的分布和保存狀況,為修復這三座城門,以及古道、城門樓等附屬建築提供歷史依據。
其實,肇慶是嶺南最早的人類發祥地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貝可多著呢~
不信?肇慶君就和大家數數看!
據數據統計,全市現有:
中國傳統村9個,
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4個,
肇慶市級歷史文化名村26個
全市不可移動文物共登錄2539處,
公布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共1517處,
其中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49處。
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現有文物藏品
60000餘件,
其中珍貴文物2100餘件/套。
全市藏品質量與總量均排在廣東省前列
講真,這麼多寶貝,
一條推文可列不完呢
所以肇慶君就盤點一些
你可能沒見過的文物吧:
↓↓
嶺南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發現地
1978年,一次偶然的考古發現,將嶺南史前史向前推進到了14.8萬年前,從而改寫了馬壩人為嶺南古人類先祖的歷史。
這就是肇慶封開漁澇垌中岩人齒化石的發現。
▲垌中岩遺址出土的人齒化石。
▲ 在鼎湖蜆殼洲貝丘遺址證明了嶺南最早外來移民「鑿齒」族的存在。
▲肇慶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遺址出土的磨製石器、原始陶器。
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交融地
肇慶松山戰國墓出土的銅附耳、銅柱、銅鐘為一面花紋,具有顯著的嶺南特點;德慶、封開、懷集的春秋戰國墓多出楚器,而四會、廣寧的春秋戰國墓多出越器,其中也不乏二者形似者。
▲肇慶松山戰國墓出土的錯銀銅罍
▲封開出土的青銅焦壺
▲松山戰國墓出土的銅編鐘
肇慶出土的青銅器占全廣東的70%,且大多鑄藝精美,也可從這一側面反映當時肇慶的生產力已具相當水平。
嶺表南來第一州
秦征百越,與居住在西江流域的西甌人大戰,當時西甌的中心地即封溪(今封開)。
封溪(今封開)因地處當時瀟水-賀水-西江古交通線要衝,而成為秦漢時期中原與嶺南文化交融的核心地區,專家考證,現在說封川話的封川一帶,就是今天粵語的發源地。
▲德慶(漢端溪地)漢墓出土的鎏金刀為廣東所罕見,圖為鎏金刀(實物為97cmX2.7cm)。
▲漢代出土的陶鼎。
▲漢代肇慶土著使用的銅鼓。
▲肇慶漢墓出土的銅鏡。
輝煌的廣信文化
廣信是漢代嶺南頭號軍政、經濟重鎮。
考古工作者在賀江兩岸發現大批漢代墓葬,墓葬密度之大和出土文物數量之多在廣東極為少見,說明當時賀江流域人口的密集和經濟的活躍。
▲西江流域漢墓出土了大量的陶井、陶屋、陶牛、陶羊、陶鴨、陶灶、陶豬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生活的興旺景象。
唐代端硯
▲唐代箕形端硯
宋代出土文物
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1135年),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個兒子(有8子早夭)。
神宗死後,第六子趙傭以長繼立,是為哲宗。
哲宗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封其弟趙佶為端王,封地即端州。
▲德慶出土的宋代銅錢。
▲德慶出土的宋代陶壇。
明代兩廣的首府駐地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置督撫行台於肇慶,作為兩廣提督駐肇時的臨時辦公地。
▲原兩廣總督府門石獅。
清代出土的文物
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以佟養甲為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駐肇慶,清兩廣總督府開始設於肇慶前線,先戰南明再戰「三藩」,戰後實施區域重建,直至乾隆十一年(1745年)才遷往廣州。
在此期間,肇慶作為兩廣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百年。
▲肇慶出土的清代瓷器。
原來老祖宗留下了這麼多寶貝
原來我們這麼「富有」~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
只有保!護!好!
才能讓這筆財富
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
往期文章推薦:
☞【風物】披雲樓曾有鶴鳥築巢而棲?50多年前就有人遇到過!
☞ 【風物】憶,五十多年前的硯坊小哥
肇慶發布編輯部
記者 李文華
部分資料來源 《走進肇慶》
編輯 朱靜欣 蔡麗瑩
馬王堆里除了不腐女屍,還有這些絕世書法!
馬王堆漢墓是指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一座漢朝墓葬。有人把它譽為漢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的「龐貝城」。儘管地下文物不斷面世,但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絲毫不減,它在諸多領域的「獨一無...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2016年10月28至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北海市人民政府、中國考古學會主辦,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北海市合浦縣人民政府、北海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中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