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雙元村考古新發現:首次出現雙連耳杯新器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四川地區發現數量最多、揭露面積最大的一處春秋戰國墓葬群浮出水面——考古人員在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彎鎮雙元村,發現這一時期的古墓葬260餘座,出土上千件珍貴文物,包括銅器、漆木器、陶器等(本報3月28日曾報導)。

這批器物第一時間被送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進行保護和研究,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館員楊弢介紹,「目前最重要的發現是漆床和雙連耳杯,而雙連耳杯是全國首次發現的新器型。

銅匜

X射線成像處理

銅匜表面現仙鶴、樹等紋飾

今年3月,考古人員在青白江區大彎鎮雙元村的考古發現中,驚喜發現船棺底部的「腰坑」內藏著6件青銅器,有青銅缶、鼎、匜、盆以及鬲、甑組合而成的青銅甗——鼎煮肉等食物,缶盛酒,甗是炊器,類似現在的蒸鍋,盆和匜是盛水的洗漱用具。

其中青銅缶四周還纏繞著完好的棕繩,揭開蓋子後,裡面還有大量液體。

銅匜內表面所刻紋飾

「當時送過來的銅匜沾滿了淤泥,我們以為就是普通的匜。

但經過清洗和一些技術手段處理後,可以看到這個匜內側有非常多精美的紋飾。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助理館員蔣璐蔓說,文保人員使用X射線成像系統對銅匜進行X射線成像處理後,更是清晰的看到了銅匜內表面所刻的紋飾,「包括仙鶴、樹、斟酒的人等。

銅盆的四個耳上也鑄有紋飾,腰坑出土的2件彩繪木器經過紅外攝影也發現其上繪有精美的紋飾,經過測量發現一件與銅鼎口沿尺寸近似,一件與銅甑口沿尺寸近似,應為銅鼎和銅甑的器蓋。

青銅器出土後會遭遇環境驟變

為每個器物「定製」保護方法

蔣璐蔓介紹,青銅器出土後由於環境的突變,若不進行保護處理會繼續鏽蝕,「青銅器的保護包括緩蝕、封護等步驟,不同合金成分、不同保存情況的器物需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緩蝕、封護。

」蔣璐蔓說,「目前已經使用可攜式X射線螢光光譜儀,對腰坑出土青銅器的合金成分進行了無損檢測,發現不同器物間的合金成分差別很大,接下來文保人員將根據器物的合金成分、製作方法製作相應的模擬樣品,使用不同的保護技術進行試驗,以挑選出最適合每個器物的保護方法。

而這批腰坑出土的青銅器,整體保存較好,「只有銅甑破碎,我們對銅甑進行臨時性的拼接,還原了當時的形態。

」蔣璐蔓告訴記者,此前新都馬家墓的銅器出土時還是金燦燦的,而此次出土的銅器也難得的保持了這樣的顏色,「以前發現的青銅器鏽蝕比較嚴重,所以呈銅銹青色,這次發現的青銅器還保持著金屬本身的顏色,所以這種銅器的保護需要在減緩鏽蝕上花更多功夫。

漆床構件

從四、五箱淤泥中打撈出漆床

雙連耳杯在楚文化的基礎上又有「改良」

在此次考古發現中,154號墓葬墓坑長8.1米,寬1.9米,船棺長6.4米、寬1.1米,系整根楠木製成,是整個墓地葬具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座船棺墓葬。

文保人員在後續的研究中,也是充滿了驚喜發現。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為此成立了M154出土文物搶救性保護項目組,由中心主任肖嶙研究館員牽頭,其中出土飽水竹木漆器的現場保護和室內清理,依託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成都工作站具體實施。

「我們從四、五箱淤泥中發現了一些漆床的部件。

」楊弢說,漆床部件需要清洗後泡在蒸餾水中,讓這些漆木器把髒東西「吐」出來。

「新發現的漆床和商業街漆床是同一種形式,但比商業街的漆床更精美。

」楊弢介紹,商業街漆床是在一塊板上雕刻出形狀,再在上面塗飾修漆,但此次發現的漆床要在上面雕刻出浮雕的花紋再塗飾,因此工藝更複雜。

「這種工藝更多出現在湖北曾侯乙墓,這說明歷史上楚國和蜀國之間有文化交流。

」而隨著漆床上回首龍紋、鳳紋等紋飾逐漸被發現,也可以說明M154號墓墓主級別很高。

「M154中發現的漆床不完整,但是應該能修復完整。

現在已經發現了漆床的足、側板、頭尾板,相當於漆床的主體部分幾乎都齊了。

雙連耳杯

「另外一個重要發現是雙連耳杯。

」楊弢指著浸泡在蒸餾水裡的耳杯告訴記者。

戰國時期楚文化里的耳杯較多是方形,而雙元村墓葬挖出來的耳杯是半圓形的,乍一看,整個耳杯和把手部分有點像人臉。

「由目前公布的資料來看,雙連耳杯是國內首次發現的新器型,看起來相當於兩個耳各去掉一邊的『耳』再粘起來,但其實,這是由一塊完整的木頭雕出來的。

」楊弢說,在楚文化里,這類似結婚時喝合卺酒的器物,新郎新娘各執酒杯的一邊,共飲一杯酒。

「在四川發現的這個器物是否是這種用法還需要後續的研究。

這種器物出現在蜀地,第一說明了楚文化和蜀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密切交流;第二說明蜀文化自成體系,並沒有完全模仿器型,而是在楚文化的器型之上,有自己的創造。

同步播報:

墓主人可能是一名女性

記者從四川大學考古系人類考古學專家處了解到,M154墓船棺距今有兩千多年了,現在能找到的墓主人骨骼僅有殘留的幾十片。

這些信息對於推測墓主人身份、年齡,提供了線索。

據專家介紹,從股骨、盆骨等特徵來看,大家更傾向推測墓主人是女性,而從牙齒的磨損情況來看,應該是一個35到40歲的成年女性,身高在1米6左右。

天府早報記者段禎 實習生敖媛 攝影報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苦心修復十八載 「天府第一床」華麗亮相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寬敞明亮的實驗室內,一大一小兩張漆木床,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厚重的濃黑底色上,用大紅、正黃兩色細細描畫著龍紋、鳳紋、蟠螭紋……既富麗堂皇又古樸大氣。這是出土...

中國考古人員首次發掘出木製雙連耳杯

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獲悉,在對青白江雙元村墓地154號墓葬出土遺物進行清理和修復的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件木製雙連耳杯。根據已經公布的考古發掘資料,該器型的發現在中國尚屬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