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字解夏,從古人造字上看夏朝去了哪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炎帝姜姓,有人說"姜"源於"羌",這是一種誤解,並且是毫無歷史素養的誤解。

那麼,究竟是姜生羌還是羌生薑呢?

我們學界有一個常識:姓氏這一塊,女字旁的姓都比較古老,女字旁的姓,一般都是基礎姓氏,是原姓。

此理同樣適用於部落,社會發展先母系後父系,因此,姜部落應早於羌部落。

羌是從姜中分化出來的。

神農炎帝姜姜部落,是農耕部落,這在學界是一致認同的。

羌一般指遊牧,羌人就是遊牧人的意思。

史前甘青地區的文化遺存,如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均以農耕為生產方式。

約夏商時代,氣候環境逐漸轉變,甘青地區的生產方式也發生變化,產生了卡約文化,卡約文化遺址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遊牧文化遺址,時間約是商朝中期之後。

氣候變化,生產方式的轉變,逐漸脫離農耕人群,形成羌這種以遊牧為主的人群。

也是在這個時候,農耕姜的中原部分繼續維持農耕,就是華夏,農耕姜的甘青部分,轉為遊牧,變為羌。

因此,羌源於姜,源於華夏,華夏農耕,華夏的一部分(甘青地區)因氣候變化生產方式的轉變,演變為羌。

羌大約在商代從華夏脫離出去。

商朝之前無羌的概念。

西周之後,甘青地區的人群早已從華夏人中脫離演變為羌了,形成了羌地,因此後人說"禹出西羌",後人說的沒錯,禹出華夏,是肯定的。

只是禹的老家,在春秋戰國時期,早已演變成了"羌""西夷"。

三星推文化,三期四期的時候,突然出現了青銅器,而且工藝水平不輸於中原地區,並且有中原地區的風格。

說明三星堆文化發展歷程,突然被替代了,還是被中原方向來的人群替代了,帶來了中原青銅文明,並逐漸發展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我認為,這群人是夏殘餘--桀集團。

夏字形象,殘缺的夏字

上圖出自《秦公簋》銘文中的「夏」字 ,右腿和右臂備砍去,左臂艱難的支撐著身子,做出跑的動作。

史料記載,"桀奔南巢",縱觀我國地理,全國只有一處像"南巢",像個鳥窩。

就是四川盆地。

圖中右邊「夏」字春秋先民修復後的「夏字」,我們可以看出,不在殘缺,把腿和臂膀修復完整後的樣子。

修復後「夏」的形象,再經秦漢隸變之後,成為我們今天用的「夏」字。

金文「蜀」字

甲骨文「蜀」字

三星堆「蜀」字

甲骨文"蜀"字,和"夏"字寫法差不多,都是頂著一個大腦袋的人形,只是"夏"字是人體正面人形,"蜀"字是個人體側面人形,像個逃跑的動作。

"夏"被人砍去了左膀右臂,變成"蜀"的樣子,"蜀"的形象就是被砍去左膀右臂後側身匆匆逃跑。

會脫脫的"桀奔南巢"形象。

甲骨文中有很多的戰事,就是伐蜀。

我們不太明白,相對商朝,蜀在千里之外,蜀不與他接壤,更不會產生不愉快,並且道路難通,去蜀不易,去蜀難於上天,那麼商朝為什麼千方百計艱苦賣血,甚至賣兒賣女的積攢錢財去伐一個遠在千里之外的蜀?

因為蜀就是夏殘餘。

伐蜀就是伐夏,蜀就是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