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故國中山》—民族融合 大周邦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我沉湎於中山文化之中,常常和人談論這個話題。

我有些驚詫地發現,在多數人的心目中,神秘、強悍的戰國中山國是「另外」的一種國家。

提起中山國(多指戰國中山國),我聽到的第一句話常是:「哦,聽說是一個少數民族國家!」那一刻,在他腦海里必然閃現遊牧民族的影像,中山人一定騎在馬背上在打仗或者歌唱,他的理解混同於今日蒙、藏等遊牧民族,但這是錯誤的認識!

龍首形金橫帽

中山國並非馬背上的民族,打仗使用豪華的戰車,今天王墓出土的戰車,連車軸上的「螺絲」都是錯金鑲銀,華美無比。

中山國的城市發達,都城靈壽城異常繁華,直到今天你去遺址的田壟里走一走,一腳可以踢出好幾塊陶瓦、陶豆;中山國農業興盛,手工業、釀造業領先世界水平;其文字秀麗、挺拔、圓潤、規範,是戰國時代的「列印體」;中山服飾多為寬袍大袖的華服,女子們穿著時髦,鼓琴鳴瑟,是活躍於戰國舞台的優秀藝術團隊;中山國又因為過度「尊儒重賢」,最終讓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滅國;中山國和其他戰國七雄一樣,修築長城,鑄造貨幣,參與廣泛的「國際」政治活動。

如果你了解了這些高度農耕文明的事實,是不是感覺和一個遊牧「少數民族」國家有些差異?

中山國都城手繪圖 繪者:陳若剛

在中國,「少數民族」是指除人口最多的漢族以外,蒙、回、藏、維吾爾族等人數較少的55個民族。

漢族是華夏族和北狄、東夷、西戎、南蠻等民族長期融合而成,大約到漢朝以後才有「漢族」之稱。

古代人數少的部族並不等同於今天的「少數民族」。

銀首人俑銅燈(局部)

先說「少數」。

中山國區域是北方狄族(分白狄、赤狄、長狄等)的主要活動範圍,一種說法,狄人的別種名叫白狄的部族創建了中山國,中山國在戰國歷史上是個千乘之國,人口自然和大國無法相比。

若認為地域偏遠、人數少就是少數民族國家,那麼,商朝、周朝也就是少數民族國家了。

商人發源於幽燕,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商的先祖契,並非一開始就是中原部落。

周朝的文王居住在「西岐」,更是陝西的一個少數部落,後來強大,滅商而建立國家。

史記曾這樣描述秦國:「秦僻在雍州,不於中國之會盟,夷狄遇之。

」就是說秦國在統一天下以前,一樣被撇在角落裡,受到中原文化的「歧視」,為什麼不認為商、周、秦是「少數民族」國家呢?

次說「民族」。

若認為中山國是少數民族之國,又是哪個民族呢?你肯定會回答,狄族,你不是剛說是白狄嗎?不錯。

還有很多,中原的華夏族、東部的夷族、西部的戎族、南蠻越族等等,但今天還有華夏族,夷族,戎族,越族嗎?沒有。

這些民族哪裡去了?融合,並逐漸形成了今日中華民族的主體。

春秋戰國時期的夷狄等部落是相對於華夏族而言,各個部落雜居,無非生活習俗不同罷了。

孔子曾說:「入夷則夷,入夏則夏。

」可以看出當時部落之間同化的速度很快,中原和蠻夷並沒有嚴格的界限。

春秋戰國正是處在這樣一個各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似乎還沒有產生「少數民族」這樣的詞彙,所以中山國怎能說是「少數民族」國家呢?

再說「遊牧」。

今人的意識里,一說遊牧就是少數民族,遊牧仿佛就是少數民族的代名詞。

其實在古代三皇五帝時期,所有的民族都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住,不停地遷徙。

商朝的都城就有多個地方,從河北中部轉到山東,河南,並不是很固定的。

史冊曾記載,商朝的國王契,趕著牛羊,攜帶著子民來平山境內居住了多年。

商,周時代雖然農業已經很發達,但黃河中下游地區人口仍然稀少,農田之外的森林草原還很廣袤,所以」遊牧」的生活場景自然很多見。

春秋戰國時代,也一樣農牧雜處。

《詩經·小雅·無羊》描述的鄉野中仍可見「三百維群」的羊和「九十其犉」的牛群,吟誦牧人在野外大量放養牛羊的情景。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雖然農業相對發達,但是中原大地也不是今天這樣農耕景象。

遊牧或許是今天一些北方少數民族的形象,挪到古代並不「指代」什麼民族。

所以,我們不能認為中山國因為有白狄先民居住,其疆域狹小,有遊牧現象等等,就定位它是「少數民族」國家。

另外,今天的考古發現,幫助我們了解了戰國中山國。

通過出土文物的佐證,戰國中山國時期,中山和華夏文化並無二致,鐘鳴鼎食,貴儒重賢,禮制健全,已經是傳統的封建農耕文明社會。

文物的一些細節也證明了中山國是正宗的周王室諸候,比如,周人尚赤,中山王墓的冥器上都塗有紅色。

正如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李學勤先生所論:」胡服騎射這一古代北方民族的文化特點,在戰國中山國平山墓葬群卻沒有什麼反映。

墓葬中的人像,其服飾很難說是胡服,燈人寬衣博裾,完全不是洛陽金村『銀胡人俑』那種打扮。

這裡觀察不出騎射,卻有車馬坑。

青銅器銘文描述戰事和狩獵,也都用車,和華夏沒有差別。

」李學勤先生仔細比較,發現中山國王陵的「中」型大墓和河南輝縣固圍村大墓極其相似,固圍村墓葬為戰國魏國王族墓,兩個墓群的墓室結構、槨外積石、坑壁塗飾、出土的陶器鳥柱盆等都一模一樣,並且墓頂的享堂建築風格極為近似。

銀首人俑銅燈人俑服飾圖樣

面對中山國的青銅大鼎,你仔細念一念上的文字,你會發現,它的行文方式與《詩經》等儒家經典如此一致,具有濃郁的中原文字典章色彩,想必中山國的官方語言也與中原諸國相同。

中山王

(cuò)墓二號車馬坑出土了「中山侯鉞」,這件青銅鑄造的兵器應該是中山王儀仗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型古樸,上面銘刻有「天子建邦」等16字警示話語,象徵著中山侯的威嚴,也昭示著中山是周天子邦國,擁有生殺予奪之權,更顯示了中山王權的正統。

中山侯鉞

中山侯鉞銘文拓片

定義一個國家,主要看統治者實施的政治制度,區分一個民族主要靠文化。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在政治制度和文化特徵上都與華夏各國完全一致,所以我們只能這樣認為:中山國是東周正統的諸侯國,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組成部分,只是其鮮明的文化特色,遺留著民族融合的印跡,滲透著中國北方文化圈古老綿長的韻味。

《故國中山》

作 者:程雪莉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10月

程雪莉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24屆報告文學高研班學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青年委員會常委,河北省作協散文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石家莊市作協副主席。

電話:0311-82880011、82880015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國迷蹤——中山國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是《論語》里講的關於怎麼治理一個大的邦國的治國之道。如何衡量一個邦國是不是個大國?標準是:能不能養得起一千乘以上的兵車。如果按這個標準來衡量,中...

「大象其生」話中山

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荀子·禮論》中國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後,在陰間仍然可以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對待死者「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築和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