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故郡考古映現戎狄華夏化進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5年至201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石家莊市文物研究所、行唐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聯合對故郡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發現了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具有北方族群特徵的貴族墓地、居址和東周城址,遺址不小於50萬平方米,填補了同期冀中地區考古研究的空白。

其中鳥蓋瓠壺青銅器在發掘現場就被考古專家定為一級文物;隨後發現的河北省有史以來形制規格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戰國車馬坑,五車十六馬的配置和豪華裝飾,顯示著墓主人尊貴的身份,與之匹配的大型殉牲坑在國內也實屬罕見。

而新近出土的虎形包金銅飾牌、金盤絲大耳環等民族特徵明顯的文物,成為北方與華夏兩種族群之間融合的珍貴實物例證。

車馬坑及殉牲坑(上為南) 故郡遺址考古隊供圖

行唐根在故郡

「這件出土文物還從未向外界展示過,太寶貴了!」河北省行唐縣故郡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春長手捧著裝在密封盒裡的虎形飾牌,臉上的興奮之情掩飾不住,「行唐『千年古縣』名不虛傳,故郡遺址生動地映現了戎狄華夏化的進程,填補了早期中山國研究的空白,對確認南行唐邑位置,甚或尋找中山前期都城『顧』,彌補春秋戰國史缺環、研究戎狄等北方族群華夏化進程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在張春長的眼中,行唐的根在故郡,這裡是行唐的發軔之地。

「初,帝堯封於唐。

今定州北唐城村即其地。

後,諸侯來歸,治平陽即帝位,南行經歷,行唐邑之名由此始也。

」翻開《正定府志》和《行唐新志》,思緒隨之飛到4000多年前。

行唐秦時置縣,名「南行唐」,即「唐(堯)南行」的倒裝,說的就是唐堯從北邊領地「唐」出發詣平陽即位,南行途經此地。

北魏時去「南」字為「行唐」,此後名稱多有改變,明復稱「行唐」,一直沿用到今天。

南行唐初為邑,只是居民聚居之處,周赧王二十四年(前291年)始建城。

而無論最初的部落,還是演進的城鎮—縣治—郡城,1500年前(南)行唐所指,均在今天的故郡村。

張春長認為:「我們已經捕捉到仰韶時代人類生息的訊息,它比唐堯生活的龍山時代還要更早。

跨過仰韶和龍山時代,掠過精彩紛呈的先秦,故郡作為行唐縣治和郡城也不下700年。

村莊下面的城牆,塵封著大秦帝國時代的密碼。

故郡的巔峰當在北魏。

公元490年,這裡成為唐郡治所,遷治犢乾城後,便有了「故郡」之稱,飽含人們對往昔榮光的懷念。

直到隋唐還有人生活在此,一些當時的墓葬就是明證。

20世紀90年代初的「挖寶」風波,讓這塊原本寧靜的土地變得不再寧靜,盜墓者留下了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探洞。

2015年3月,聯合考古隊進駐故郡。

從此,沒有了鎬頭鐵鍬的亂掘喧騰,那是那年春天故郡最美的一道風景。

出土的虎形包金銅飾牌

考古發現帶有濃厚戎狄風俗

2015年4月,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座戰國古墓,經考古發掘,出土了7件精美的青銅器,其中一件青銅器在發掘現場就被考古專家定為一級文物。

這件名為鳥蓋瓠壺的青銅器,造型十分奇特,它是一種動物與一種植物,即鳥和葫蘆的巧妙合體,鳥爪抓蛇,喙可開合。

整隻壺的輪廓像一隻報曉的雄雞,神采奕奕,恰似古天文星象中「瓠瓜星」亦即「天雞」之象。

這件青銅器遠非普通用品,在古時是只有特定身份的人才能使用的禮器,盛滿玄酒,以祀上天。

鳥蓋瓠壺做工精良、生動形象,帶有典型的北方族群的造型風格,是一件極為罕見的青銅藝術品。

2016年10月,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河北省有史以來形制規格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戰國車馬坑——五車十六馬的豪華陣容,馬匹的裝飾也是極盡奢華,頭部裝飾有雕刻成葵花(狀)裝的骨(泡),馬鼻部位均扣著貼有金箔的銅泡,精緻的貝類通過皮條貫穿馬的身體,鮮紅明艷的車漆依舊顯露著來自2000多年前的雍容華貴。

相比五車十六馬的豪華車馬坑,還有一座殉牲坑同樣卓然不凡。

此次考古項目副領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齊瑞普介紹,在我國北方地區,動物頭蹄陪葬的方式較為常見,但是像這座古墓中動物數量如此之多,並且單獨設置殉牲坑的方式,在全國也極為罕見。

「從目前已經探明的情況來看,殉牲坑內共存有馬、牛、羊三種動物的遺骨,其中,羊320隻左右,牛36匹、馬29匹。

「故郡墓葬的車馬坑最值得一提。

」張春長說,車馬坑在河北省本就罕見,至今發現也不過數座,而要論保存最佳,故郡車馬坑可拔頭籌。

五輛車串排的陣列,漆彩貼金的車輿,華美絕倫的絡轡,代表了墓主人的尊貴身份。

殉犬帶有項圈銅環,體現了主人對車馬犬的珍視。

宏大的規模是墓主人地位、財力和控制力的真實映射。

「殉人現象和殉牲坑昭示著迥異中原的戎狄風俗。

水井的發現也讓考古人員頗感意外。

在齊瑞普的帶領下,我們看到,在遺址東部,水井分布密集,分圓形無井圈和帶陶井圈、長方形帶木井圈和陶井圈多類。

「水井亦是我們這次故郡考古的文物富礦。

」張春長認為,星羅棋布的水井是定居生活的體現,同時也為考察當時的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重要線索。

目前,考古人員在故郡周圍已發現至少8處古代遺存,時代跨越新石器時代戰國至隋唐,發掘8000平方米,清理東周時期積石墓37座、車馬—殉牲坑7座、水井50眼、灰坑520餘座、窯2座,出土銅、金、玉、陶、蚌、骨角器上千件。

經過研究,初步認定其為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北方戎狄族群的貴族墓地和居住址,以及東周時期城邑。

不同文化在演進抉擇中融合又牴牾的矛盾

作為鮮虞故地的行唐故郡,隨著最近幾年考古發掘的逐漸深入,精緻唯美的青銅器,還有那些墓葬、灰坑、水井等遺蹟和本身不起眼的陶片、骨蚌,為人們揭開了一座文化資源的寶藏。

夏商周時代的鮮虞——中山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筆。

三起三落的鮮虞中山,在先秦時代的強國夾縫中創造了絢爛的文明。

大沙河、滹沱河川原上的故郡,就是中山人世代生活的腹地和靈魂棲息的故園。

雖然,浩繁卷帙里有關他們的記載僅有區區萬字,卻已經分明讓人感到了一種奇異的氣質。

齊瑞普介紹,此次考古所揭示的遺存面貌,顯示故郡遺址時空和內涵與早期中山國密切關聯,基本了解了墓葬分布規律,它們成組分布,散而不亂,大型墓葬沿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軸線排列,為研究早期中山國貴族墓葬制度提供了全新資料。

積石墓狹深積石,壁龕內隨葬器物或殉羊頭、蹄,墓葬、車馬坑內有殉人,隨葬金盤絲耳環、大量綠松石及瑪瑙飾品、斧、鑿等青銅生產工具,大量殉牲馬牛羊頭蹄以及別具一格的車馬裝飾,在同期中原各國地區極為罕見;同時,車馬埋葬制度及出土器物特徵又顯現其深受晉、燕等華夏系統文化的影響。

東周時代的中山國是唯一由非華夏族群戎狄建立的國家,記載甚少,充滿傳奇色彩。

「目前正在勘探發掘的故郡東周時代古城、墓葬、居址,延續時間長、層位明確、內涵豐富,不但可以補充和完善春秋戰國史缺環,而且為北方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打開一個重要窗口。

」齊瑞普說,青銅禮器、車馬陪葬等凸顯了他們對中原先進文化的渴仰摹效,以槽通連的殉牲坑及北方特色的葬俗、器具等,又體現了他們對固有觀念的難以割捨。

不同文化在演進抉擇中融合又牴牾的矛盾,是其進路與糾結的真實表達,強烈地反映出華夏系統文化與北方族群文化之間的融合進程。

這些發現與研究,填補了冀中地區同期考古及歷史研究的空白,為研究戎狄等北方族群的華夏化進程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張春長認為,放眼未來,建設故郡考古遺址公園是一個宏偉的構想,到那時,會有更多的人走進發掘現場,觸摸時空遷移的中華民族的脈動,為民族和歷史的源遠流長而心潮澎湃、豪情滿懷。

如果說行唐是一部皇皇巨著,那麼故郡無疑是其中最為精彩的章節。

故郡考古,則為人們打開了一個回望行唐千年歷史的窗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行唐故郡遺址入選國家級考古發現

去年6月8日,本報整版刊發一篇題為《行唐故郡考古發掘出春秋戰國貴族墓葬》的報導,帶領讀者近距離了解了近年來河北省考古界的一次重大考古項目的進展。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7年中國考...

故郡遺址入選 2017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填補冀中地區同期考古空白■河北保存最完好車馬坑很罕見稿件來源:石家莊新聞網□本報記者 黃鎣2018年伊始,河北考古傳來好消息!1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河北行唐發現東周時代古墓群

光明日報訊(耿建擴、郝子朔)6月8日,河北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村北,考古隊員小心翼翼地在大小不一的探方里忙碌著。這是一處約有50萬平方米的古墓群,經專家初步確定,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貴族墓地以及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