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博物館之城」呼之欲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春華秋實,30多年彈指一揮間。

2016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6周年,特區的文博事業也跟隨這座全國最年輕的移民城市一起發展成長,從一張白紙到如今色彩斑斕,從一粒種子到現在枝繁葉茂。

時光荏苒,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白了少年頭。

深圳博物館現任館長葉楊,1984年自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後,分配到深工作至今,是特區文博事業親歷者和見證者。

葉楊感嘆說:「無論硬體還是軟體,無論物質還是認知,都可以用翻天覆地、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來形容。

」他表示,如今,深圳的文博事業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關注,不僅國有博物館保持健康發展的態勢,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也駛入了「快車道」,成為深圳市博物館事業的一支重要力量。

放眼明天,葉楊稱,「博物館是一個國家的眼睛,從中能看到這個國家的靈魂。

城市博物館更應該是市民的文化熱土,未來,我們任重而道遠。

從無到有,一張白紙畫出深圳歷史脈絡

時光倒流36年。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特區的文博事業就此起步。

「在1980年以前,深圳沒有博物館,沒有自己的考古力量,只是廣東省文博系統偶爾來調研。

」葉楊回憶說,「1981年,特區就決定建設自己的博物館。

1984年正式開始籌建,從大學裡招調大學生,我也是那一年來的深圳。

」到了深圳之後,葉楊回憶說,他們這批大學生,一邊籌備博物館建設工作,一邊著手考古調查,試圖摸清深圳這座城市歷史發展的脈絡。

「那個時候,廣東省有3支考古隊擁有考古發掘權,深圳的力量是很強的。

」葉楊說,「我們這裡大學生多,幹勁兒也足,大家一心想著儘快摸清深圳的文物家底」。

正是因為這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年輕的深圳竟然兩次登上「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榜單:深圳屋貝嶺商代遺址入選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深圳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988年,深圳博物館老館(現名:深圳博物館古代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

葉楊認為,這是深圳文博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那時不僅市里,國家對我們的期許也很高,國家文物局還在老館設立了辦事機構,希望將這裡當做展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個窗口,輻射港澳台地區。

」葉楊說。

今時今日,全國各地博物館盛行的「借展」「臨展」,深博早在1988年開館之初就開始嘗試,「因為深圳文物底子薄,我們那時還從內地博物館調撥了一批文物。

積跬步至千里,「攢家底」充實深圳文博「糧倉」

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積跬步,至千里。

特區文博事業就這樣在篳路藍縷中,闖出了一條路。

1988年深圳博物館老館開館之後,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文物不足,從那時起,深圳就開始有意識的「攢家底」。

葉楊回憶說:「深圳不比內地文物大省,我們的出土文物少,積累也少。

深圳的情況跟上海有點像,不過上海開埠早,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名流捐贈文物。

一直到現在,深圳都還在「攢家底」。

葉楊告訴記者,目前,深博已有館藏文物4萬多件,「其中,一部分是出土文物,一部分是博物館系統調撥,一部分是社會捐贈。

」據悉,在這4萬多件文物中,國家一級文物有40多件,有瓷器、青銅器也有書畫。

「隨著深圳的文博事業越來越火紅,這些年,社會捐贈也越來越多。

其中,商承祚先生的家族收藏、一家日本企業的收藏、孫中山家族的收藏,這幾批捐贈的文物質量都非常高。

」葉楊說。

隨著館藏的豐富,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深博舊館有些「不夠用」了。

1996年上海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1998年深圳也開始籌建新館。

「到了2007、2008年,各地都掀起了新館建設的潮流。

」葉楊說。

2008年,經過10年的籌備、規劃、建設,位於市民中心東翼的深圳博物館新館終於開館。

這裡也是中國唯一一個以改革開放史為核心內容的博物館。

深博新館開館,是深圳文博發展史上又一個標誌性的節點。

從此之後,無論是年均展覽的數量還是質量,或是觀展人流,都呈現出幾何倍數的增長,博物館深入民心。

相得益彰,「國有」「非國有」博物館互為補充

與國有博物館相得益彰的是深圳的「非國有」博物館事業。

從1997年開業的深圳首家「非國有」博物館——深圳璽寶樓青瓷博物館,到2016年3月開幕的深圳和暢園博物館,深圳民營博物館發展已經走過近20年的歲月。

至此,深圳「非國有」博物館大家族累積成員30家左右,隊伍日漸壯大。

深圳市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深圳「非國有」博物館不斷發展,現已成為深圳市博物館事業的一支重要力量。

豐富的民間藏品,有著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如何將這些藏品很好地保護下來,並且將它們的價值與公眾分享,是一個值得我們重視和思考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非國有」博物館沿襲了深圳國有博物館「免費開放」的傳統,長期堅持免費對公眾開放,豐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據了解,深圳的博物館「免費傳統」由來已久。

2008年,中央下文要求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

而早在2006年1月,深圳市博物館率先實行了免費開放制度。

「免費」讓深圳的博物館真正成為深圳公共文化服務的典範,成為城市文化的一方熱土。

在深圳擁有3間博物館的深圳至正藝術博物館開館以來一直堅持免費開放,館長吳福慶表示,「中國是世界上的文物大國,其中90%都是民間收藏。

無論在和平時代還是在衝突時代,除了國家的力量、法律的力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民間的力量。

」據悉,吳福慶正是這次「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大會」重要的「引線人」。

未來,以文為榮的深圳還將建設多家博物館,一幅波瀾壯闊的文博畫卷徐徐展開,「博物館之城」呼之欲出。

目前,深圳計劃新建3家市級公立博物館,包括:深圳自然博物館、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博物館、咸頭嶺遺址公園和博物館。

深圳古代藝術館也在改造建設中。

福田區的「安托山博物館群」 亦在籌劃之中。

南山后海灣畔,英國V&A博物館和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均被納入海上世界城市綜合體的文化藝術中心。

同時,以至正藝術博物館為代表的一大批民辦博物館,亦呈現出蒸蒸日上的良好發展態勢。

(責編:王星、陳育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聽聽館長怎麼說?

在今天開幕的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上,故宮博物院等近30家中國內地博物館的負責人均將亮相,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業學者們匯聚一堂。深圳商報記者昨日採訪了內地幾大著名博物館的相關負責人,聽他們講述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