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事業就是百姓的事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深圳博物館館長葉楊。

深圳商報記者 聶燦

作為東道主的深圳博物館將成為此次論壇的重要關注點。

而且通過深圳博物館,各國「文博大拿」均能親眼看到深圳的文博發展現狀,同時將深圳文博的發展現狀帶給全世界的大眾。

昨日,本報記者專訪了深圳博物館館長葉楊,聽他講述深圳30多年文博發展路。

中國人均博物館擁有量處在較低水平

葉楊表示,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在中國召開的博物館高級別論壇,這是一種上升到國家層面對於文博事業的高度關注,是一個大好事,將對中國的文博事業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讓世界文博走進中國,也讓中國文博跟世界聯繫結合更密切。

「博物館事業說到底是老百姓的事業。

」葉楊表示,現在我們每到一個地方,最想去看的就是博物館。

因為這能讓你最快地了解這個地方,了解這裡的人,了解他們的環境、歷史、文化、藝術。

「由此可見,博物館在社會上和人們的心目中,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博物館的數量在不斷增加。

特別是中國的博物館,發展勢頭非常迅猛,數量和質量都迅速提高,但與世界發達地區相比是遠遠不夠的,相對於經濟增長速度和公眾需求而言,人均博物館擁有量還處在較低水平,所以中國博物館的快速發展是必然的。

深圳文博始於1981年

深圳博物館的發展勢頭怎樣?葉楊介紹說:「深圳博物館目前已經擁有歷史民俗博物館、古代藝術博物館和葉挺指揮部紀念館3座博物館,此外,現在還在建設自然博物館、深圳特區管理線博物館、咸頭嶺遺址公園博物館3座博物館。

這說明像深圳這樣遠古文物相對缺乏,最近30多年才迅速崛起的新型現代化城市,對博物館的需求同樣是強烈的。

但是,博物館發展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其中最大問題是文物藏品的不足。

特別是遠古文物,畢竟資源有限,不可能迅猛增加,這就需要我們敞開思路,根據各區域不同的狀況和特點,發掘更多的博物館資源,建設更多各具特色的公眾喜愛的博物館。

葉楊介紹說,1981年之前,深圳沒有相應的文博專業機構,1981年才正式成立深圳博物館,這是一個重要的開端。

而後1983年開始進行深圳文物普查,查自己的文物家底,才有計劃地發掘出土文物,也才知道深圳的歷史竟然有7000年,繼而才有了兩次全國十大重大考古發現——「咸頭嶺」和「屋背嶺」。

從此深圳文物保護有了自身的體系。

葉楊說:「深圳博物館老館於1984年1月動工興建,1988年11月落成開館,從這時開始,深圳博物館有了自己的展覽。

不僅把自己的展品拿出來,還把全國的文物拿過來展覽。

當時,國家文物局在博物館老館那邊有辦事處,大家共建了一個樓。

這說明國家對深圳的文博事業是很重視的。

那個時候全國各個博物館還沒有這個概念,一般就是展自己的東西,展什麼觀眾就看什麼,很難有專門根據老百姓的需求做的策劃並引進展覽。

深圳博物館就走到了前面,那時候就開始做專題展了。

2007年深圳博物館開始面向全體公眾免費參觀,2008年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這也是重要的時間節點,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走進了博物館。

「本土出土+捐贈文物」

從零起點到目前擁有4萬多件藏品和40多件國家一級文物,深圳博物館是怎麼做到的?葉楊表示,深博剛剛起步時,國內其他博物館沒有錢,設施簡陋,但文物多,他們很願意用文物換一些資金來改善博物館設施。

1984年5月,國家文物局發出通知,要求全國各大博物館從全局出發,調撥文物藏品給深圳博物館,助其建成宣傳我國文明和反映我國文博事業的窗口。

國家文物局調撥了文物2000餘件。

河南博物院、河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等調撥文物670多件,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三級以上珍貴文物。

「深圳博物館也有一部分文物是自己的出土文物。

」葉楊介紹說,「還有一部分是捐贈文物,主要是日本某企業無償捐贈中國古代文物310多件,包括三級以上珍貴文物近200件;美國著名慈善家貝林捐贈世界野生動物標本230多件;商承祚教授子女捐贈古書畫、印章等文物500多件;孫中山家族後人捐贈各類文物藏品3700多件;鄧拓家屬捐贈古書畫40餘幅。

這些都成為深圳博物館的重要館藏。

深圳已有7000年的歷史

「都說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其實,它的歷史已有7000年,有考古為證。

」葉楊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方面,對深圳市的地上地下文物作了全面系統地調查,發現並發掘了許多重要考古遺址,基本查明深圳地區地上地下文物分布情況。

「大梅沙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址、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屋背嶺商時期墓葬群、向南村商時期遺址、鐵仔山古墓葬群遺址、南頭古城東晉南朝及明清時期遺址等深圳重要考古遺址相繼被發掘,深圳7000年歷史逐步廓清,大批各時期文物出土。

其中屋背嶺遺址和咸頭嶺遺址,分別被評為2001年和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咸頭嶺遺址在考古界的影響已擴至世界範圍。

「深圳博物館沒有『司母戊大方鼎』,『越王勾踐劍』這種特別凸顯的文物,深圳博物館暫時還沒有評出『鎮館之寶』。

以後,可以讓公眾或者媒體一起來評出深圳館的『鎮館之寶』。

」葉楊說。

中國博物館專業研究隊伍欠缺

葉楊介紹說,深圳博物館是廣大市民參觀學習、深圳市政府接待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

開館至今已接待國內外貴賓及觀眾1000多萬人次。

目前年觀眾量超過150萬人次,位居國內博物館前列。

深圳博物館已成為普羅大眾乃至世界了解深圳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榮獲廣東省博物館最佳導覽服務獎。

葉楊表示,西方的博物館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中國的發展起步很晚,大多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才有的。

中國快速的發展,使得文物的數量有些跟不上,「因為文物和藏品的積累需要時間。

但中國的後發優勢很強,硬體非常好。

同時,中國的博物館的專業研究隊伍是比較欠缺的,國外一個博物館動不動有幾百人的研究團隊。

所以,他們的博物館在對於文物上會有深度的維護,有利於事業做深做透,還能更廣泛地影響全社會。

中國和國外的博物館在歷史過程和體制上都不一樣,中國的優勢是效率更高,迅速發展。

雙方有相互學習的地方,盲目照搬都不可行。

(本版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深圳「博物館之城」呼之欲出

春華秋實,30多年彈指一揮間。2016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6周年,特區的文博事業也跟隨這座全國最年輕的移民城市一起發展成長,從一張白紙到如今色彩斑斕,從一粒種子到現在枝繁葉茂。時光荏苒,紅了櫻...

聽聽館長怎麼說?

在今天開幕的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上,故宮博物院等近30家中國內地博物館的負責人均將亮相,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業學者們匯聚一堂。深圳商報記者昨日採訪了內地幾大著名博物館的相關負責人,聽他們講述對...

讓你驚呼深圳歷史竟有7000年!

深圳新聞網訊 很多人認為,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沒有什麼歷史,其實,這完全是誤解。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深圳文物考古人員基本完成全市文物普查任務,發現大批史前及各個歷史時期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城...

河南博物院:450多件精美文物面向公眾開放

中國網11月20日訊 記者近日從鄭州市旅遊局獲悉,15日上午,由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牽頭,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淮陽縣人民政府主辦的「手鏟釋宛丘·淮陽平糧台古城遺址40年考古發掘...

淄博考古有了專業技術外援

淄博新聞網訊 (記者趙瑞雪 通訊員李胄)「山大與淄博文物事業的淵源自70年代就有,那時是參與了齊故城考古發掘,後來包括參與高青陳莊遺址發掘保護、與齊文化博物院共建實習基地等合作更加密切。」近日,...

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與廣州文博事業

麥英豪先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批傑出的考古學家,是中國現代考古事業的開拓者。他主持或指導了廣州幾乎所有的重要考古項目,六十餘年考古生涯,「三大發現」留與後人的是寶貴的歷史遺存;他全力以赴地獻身廣...

地級威海市成立30周年文博成就展開展

9月19日至10月23日,地級威海市成立30周年文博成就展在市博物館多功能廳舉辦。該展覽囊括了近30年來威海市文博事業的主要成就,包括重要考古發現、文物保護工程、館藏文物珍品的介紹等。記者通過探...

徐加愛:讓文物「活」起來 讓文化「動」起來

9月28日,歷時10年建設的市博物館正式開館。金華市委書記徐加愛強調,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名片,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標誌,要準確把握博物館的深刻內涵,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功能作用,真正讓文物「活」起來...

近400精品文物來北京首都博物館展出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一向被比作中國文物界的奧斯卡。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由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將在首都博物館與公眾見面。昨天,...

滿懷敬意建設高品質民辦博物館

開辦民營博物館,不僅僅是私人的志業,更是一座城市的情懷。走出一條獨具特色而可持續的民辦博物館發展之路,深圳應該展現出更多開創性的努力與作為。昨天下午,深圳首家經中國收藏家協會官方認定的「中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