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區歷史古蹟一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鄭州商城遺址

商城遺址位於鄭州市區內。

面積25平方公里,1950年秋髮現。

它是早於「安陽殷墟」的商代前期城市遺址,目前仍存在著一座周長為7公里的商代城牆。

商城近似長方形,北城牆長約1692米,西牆長約1700米,南牆和東牆長度均為1870米,周長近7公里。

城牆底寬20米左右,頂寬5米多,其高度復原後約10米。

以全部的城牆長、寬、高計算,鄭州商城約用夯土量為87萬立方米,夯前挖土量約174萬立方米。

鄭州商城內中部偏東和東北部一帶,約占鄭州商城1/6左右的範圍內,遺存有各類高低不平的夯土台基,台基排列不甚規整,但靠近東北隅的較密,而西南部則較為稀疏,其中東北隅就先後發現了20多處商代夯土建築基址,大的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小的僅100多平方米。

有的夯土基面上還保存著柱子洞、柱基槽和石柱礎,表明這裡是商代的宮殿區。

中部偏南處,發現一處商代夯土建築基址,應是奴隸主居住的地方。

在城區內還發現一些形制較小的房基建築,可能是平民居住區城內還發現許多農業生產工作,由此推測,在鄭州商城內可能有若干空地進行農業種植,這正是早期城市的特點。

鄭州商城城外,發現一批按一定布局建立起的手工業作坊遺址。

北城牆外300多米處,為鑄銅作坊遺址,在鑄銅作坊遺址北部發現一處制骨作坊遺址。

南城牆外約600米處發現一處鑄銅作坊遺址,西城牆外約1300米處發現一處制陶作坊遺址。

商代墓葬區多分布在城外。

鄭州商城內出土數以萬計的文物,其中最珍貴者如玉戈、玉鏟、玉璋、瑪瑙等玉器,反映了制玉工藝有相當高的水平。

城址內東北角1個祭祀坑內出土1件夔龍紋金箔,十分罕見;城址西牆外出土兩件大型銅方鼎,通高分別為14米和0.87米;城址西牆外1座商代墓內出土一件完整的原始青釉瓷尊,高27厘米,輪制,飾席紋和籃紋,胎質呈灰白色,細膩堅硬,器表遍施光亮晶瑩的黃綠色釉,這件原始瓷尊的出土把我國的制瓷歷史上溯到3000年前;在商代墓內還出土有製作精緻的象牙觚和象牙梳;還出土460多枚穿孔貝,這是當時使用的貨幣;出土的吹奏樂器??石塤和陶塤,展示了我國古代音樂源遠流長。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鄭州商代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州大河村遺址

大河村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柳林鎮大河村西南1公里處,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包含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代文化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內容,年代為距今6800~3500年。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河村遺址面積4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4~12.5米。

遺址中部是仰韶先民的居住區,房基相疊、窖穴密集。

兩處仰韶文化的氏族墓地,分別位於遺址西北部和東北部的邊緣地帶。

龍山時期文化遺存多見於遺址四周邊緣。

其中一至4號房基,距今5040年,為中國目前已發現同時期房基中保存最好的一處,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紅陶黑彩、白衣彩陶。

彩陶片上描有各種天文圖象如太陽紋、月亮紋、星座紋、日珥紋等。

這一發現,對研究仰韶文化的農業和古代天文學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鄭州城隍廟

鄭州城隍廟位於鄭州市商城路東段路北,原名城隍靈佑侯廟。

該廟始建於何時,文獻缺乏確切記載。

據民國《鄭縣誌》記載,明弘治十四年(1501)知州石純粹,嘉靖六年(1527)知州劉汝,隆慶四年(1570)知州李時選均曾重修。

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州陳一魁、五十三年(1714)知州張,乾隆五年(1740)知州張鉞,光緒十六年(1890)知州吳榮棨亦重修。

此廟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積約10畝。

由大門、過庭、戲樓、大殿、後寢宮和東、西廊房組成。

大門面闊3間,進深2間,懸山式建築,綠色琉璃瓦頂,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三幅雲昂嘴,耍頭呈象鼻狀。

斗拱後尾均平插垂蓮柱,垂蓮柱上金枋相連,而柱的上端,直承上金檁。

明間前後立4根石柱,周圍用木柱,中間為木製通柱,平面均呈小八角形。

實榻大門3合,分別裝在通柱上。

門前砌6級扇面形垂帶式踏跺,左右立1對石獅子。

過庭距大門10餘米,面闊3間,進深2間,硬山式建築。

灰筒瓦頂,正脊兩端置大吻,中部飾二龍戲珠和寶瓶,下有浮雕人物,中置神像,兩側各有1對追逐相鬥的騎士,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垂脊上的裝飾也富有變化,龍飛鳳舞,百花盛開,配以獅子滾繡球和海馬、狎魚等脊獸,十分精巧秀麗。

檐下置一斗二升斗拱。

山牆下砌築有弧形墀頭,下部雕磚上飾有麒麟、花草和須彌座,刻工精細。

戲樓,又稱樂樓。

與過庭相距咫尺,面闊3間,進深2間,歇山式高台樓閣,樓高12米余,主樓居中,左右兩側檐下配以歇山式邊樓,上下錯落,翼角重疊。

主樓前後有抱廈,前抱廈為2根平面呈小八角形石柱支撐,石柱上鐫刻楹聯為「傳出幽明報應彰天道,演來生死輪迴醒世人。

」後抱廈為垂花門式。

全樓共有19條屋脊縱橫斜插,置大吻脊獸,藍綠色琉璃脊飾。

整體建築小巧玲瓏,造型別致。

戲樓北20餘米為大殿,面闊3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綠色琉璃瓦頂,脊飾用黃綠色琉璃。

正脊兩端置有大吻,脊上飾有龍、鳳和牡丹,脊中豎獅子寶瓶,兩側飾小寶瓶。

垂脊、戧脊均飾有花卉、卷草等圖案,並配以獅子等脊獸。

檐下施垂昂五踩斗拱,昂嘴呈五角形。

前檐明間施有兩攢溜金斗拱,角科用把臂廂拱。

殿內為九檁前後廊式的柱樑結構,橫樑縱檁,立柱斜椽,交替錯落,排列有序。

殿前、後明間均裝修有4扇六抹槅扇,殿前次間裝修有檻窗,均為正搭斜交凌花式。

檐下的墊拱板上還繪有八仙過海、二十四孝等彩畫。

殿前砌有月台。

大殿後20米有寢宮,由拜廈和寢殿組成,中有地溝相隔。

寢殿面闊5間,進深3間,懸山式建築;殿前的拜廈,面闊5間,進深4架椽,卷棚頂。

屋面均覆以綠色琉璃瓦,脊飾用黃綠花色琉璃。

寢殿正脊兩端置2米高的大吻,中央飾一重檐歇山式樓閣,脊兩側塑有雙龍戲珠,鳳穿牡丹,垂脊雕有羽人、石榴、花卉等,玲瓏剔透。

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昂嘴和耍頭呈象鼻狀,斗拱後尾均平插有垂柱,獨具匠心。

檐下的墊拱板上,繪有色彩絢麗的彩繪,造型生動,題材豐富,有鯉魚跳龍門、喜鵲鬧梅、鳳戲牡丹、松鶴延年、龍虎相鬥、獅子滾繡球等。

殿前的明、次間裝有六抹槅扇,梢間置檻窗,均為正搭斜交凌花式。

該廟的建築以建造精緻、結構堅實而著稱。

廟內原有碑刻,其中有明初鄭州同知張大猷草書石碑《福贊》、《壽贊》兩通,前者碑高1.88米,寬0.83米;後者高1.81米,寬0.8米,筆跡蒼勁挺拔,現僅存《福贊》碑。

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鄭州文廟

鄭州文廟建於東漢時期,距今已有1900多年。

漢明帝劉莊年號永平,在位17年,即公元58年至公元75年,因此,鄭州文廟的落成時間應該在這17年間。

在建於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的北京文廟、落成於宣統元年(1909年)的吉林文廟和景祐元年(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南-廟面前,鄭州文廟的歷史僅次于山東曲阜文廟(公元前478年)。

也就是說,1900多年前的鄭州就頗有「尊師重教」之風,而且已經擁有學校和相當數量的知識分子。

據記載,鄭州文廟規模人氣最旺的時期是在元代,當時鄭州文廟占地已達37畝,有200多間東西配房。

主體建築大成殿雄偉高大,巍峨壯觀,坐落在院子中央,是當時鄭州屈指可數的建築。

前院還有欞星門、泮池、戟門。

後院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

還有土地祠、東西角門、啟聖祠、鄉賢祠、存誠齋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成殿兩山的博風,是採用三彩釉燒制而成的琉璃飾件,上面鑲嵌著玉皇大帝、如來說法以及三國故事戲曲人物,無論是藝術表現手法還是燒制技術,實為全國罕見。

每年的春秋兩季,鄭州文廟都會舉行大規模的祀孔大典,每逢此時,可以說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地方文武GY及各界名流都要到此參拜,史料中這樣形容祭祀場面:「鐘鼓齊響,笙歌共鳴」,可見場面之熱鬧與隆重。

文廟尊經閣位於現在的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東大街路北,坐北朝南。

正如讀書人命運多舛一樣,鄭州文廟的命運也可謂多災多難,千百年來,鄭州文廟幾經興毀,特別是火災給鄭州文廟帶來一次次的重創。

到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幾乎化為灰燼的鄭州文廟才仿原貌重新修建。

明、清兩代,鄭州文廟經多次重修,才得以延續。

清光緒二十二年,鄭州文廟又遭大火,幾乎令文廟「毀壞殆盡」。

雖說當時「災事上聞,部議重修,按畝捐款,土木大興,歲兩度始克告成」,但是整個建築和規模已元氣大傷,今非昔比。

「文革」期間,遺存的欞星門、泮池又厄運難逃,終毀於一旦,後來只有大成殿在風雨飄搖的歲月中保存下來。

1900多年來,鄭州文廟在承受無盡劫難之後一次次復生,這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文化在這裡得到了復生和永存。


鄭州二七紀念塔

鄭州二七紀念塔位於鄭州市中心的二七廣場上,1951年鄭州市為紀念1923年京漢鐵路大罷工中犧牲的烈士,繼承和發揚京漢鐵路工人的革命鬥爭精神,將原鄭州市西門外長春橋舊址擴建為「二七廣場」,廣場中央建三角形木質塔一座。

1971年7月1日,在原址動工重建鋼筋混凝土紀念塔,於同年9月29日落成,成立「鄭州二七大罷工紀念塔管理處」。

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5月更名為「鄭州市二七革命紀念館」,1993年4月9日,-為該館題寫館名「鄭州二七紀念館」,現更名為「鄭州二七紀念館」。

鄭州二七紀念館有陳列展室10個和1個地下展廳,陳列面積1千多平方米,館藏近現代文物500多件。

館內主要陳列介紹了京漢鐵路大罷工的歷史起因、經過和結果。

展示面積250平方米,分為三個展室,由四大主題部分組成。

展品有實物、版圖、模型、圖片、照片和文字資料。

其他展廳為臨時展廳。

「京漢鐵路大罷工」是中國領導的全國第一次工人運動的標誌。

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工人在中國的領導下,在鄭州普樂園(現鄭州二七紀念堂)舉行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遭到反動軍閥吳佩孚的武力阻撓。

為抗議軍閥的暴行和「爭-、爭自由」,總工會決定舉行總罷工。

1月4日總罷工開始,前後不到三小時,就使長達一千餘公里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在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聯合鎮壓下,雖然失敗了,但它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中國革命史上卻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二七紀念塔,為雙身並聯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層,其中塔基座為3層塔身為11層,鋼筋混凝土結構。

塔式新穎、獨特,雄偉壯觀,具有中國民族建築的特點,每層頂角為仿古挑角飛檐,綠色琉璃瓦覆頂。

塔頂建有鐘樓,六面直徑2.7米的大鐘,整點報時演奏《東方紅》樂曲,鐘聲悠揚悅耳,綿延數公里。

鐘樓上高矗一枚紅五星。

塔平面為東西相連的兩個五邊形,從東西方向看為單塔,從南北方向看則為雙塔。

二七紀念塔現名為二七紀念館。

館內共有10個塔層層廳和1個地下層廳,塔內陳列有「二七」大罷工的各種歷史文物、圖片、文字資料。

塔內一邊為旋梯,一邊為展室,遊人可登至塔頂,遠眺市容入夜後,多種彩燈內透外照,使雙塔更加絢麗多彩。

鄭州祭伯城遺址

鄭州祭伯城遺址,位於鄭州東北祭城鎮祭城村,經初步發掘,發現了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城牆,南北長1260米,東西寬780米,面積約98萬平方米。

牆寬15米,高4—5米,黃土夯築而成。

據史書記載,這裡是西周周公第五子祭伯的封地,後該城並於鄭,成為鄭國大夫祭仲的采邑。

祭伯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州尚崗楊遺址

位於鄭州市東南5公里南曹鄉西尚崗楊村西的土崗上。

遺址西靠七里河,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50米,面積約7.5萬平方米。

遺址西側臨河斷崖上可看到文化層厚2米左右,包含有房基、窖穴、墓葬等。

房基為「木骨整塑」,牆壁與地坪經大火燒烤呈磚紅色,—卜分堅固。

窖穴多為桶狀與袋狀,填灰土和燒土塊或深灰色草木灰。

墓葬全部為豎穴土坑墓。

在遺址範圍內,地面上散存大量燒土塊、陶片、殘石器、獸骨等。

陶器以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為主,其次為泥質灰陶。

陶器表面多素麵,磨光或施一層陶衣。

部分罐、缽、盆、瓮的腹部飾弦紋、雞冠紋;小口尖底瓶飾線紋;缸的外壁飾粗線紋,口部飾附加堆紋;部分盆、缽、碗、罐上腹部施白衣,並繪黑、褐或紅彩圓點、弧線三角紋、花卉紋、同心圓紋、水波紋、網格紋、平行線紋等。

該遺址屬仰韶文化中期至晚期。

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尚崗楊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州小雙橋遺址

鄭州小雙橋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西北20公里處的石佛鄉小雙橋村及其西南部,文化堆積主要分布於小雙橋、岳崗、葛寨、於莊、師家河等幾個自然村之間。

遺址南北、東西各2000米,面積約150萬平方米。

小雙橋遺址發現於1989年,1990年開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和發掘,並於1995~2000年進行了數次再調查、複查及大規模的發掘。

歷年來的發掘主要集中在遺址的中心區域,即遺址東北部一帶20萬平方米,發現有夯土牆、大型高台夯土建築基址、宮殿建築基址、小型房基、大型祭祀場、祭祀坑、奠基坑、灰溝、與冶銅有關的遺存等文化遺蹟及大批質料各異、種類繁多的文化遺物。

出土遺物除陶器外,還有青銅器、玉石器、原始瓷器、骨角牙蚌器、海貝、金箔、卜骨等,還發現有大量的孔雀石、銅渣。

其中尤以朱書文字引人注目,朱書文字主要發現於小型陶缸表面,也有位於大型缸口沿、腹壁者,系用硃砂書寫,其形狀、結構與甲骨文一脈相承,是迄今發現的商代最早的書寫文字。

小雙橋遺址分布面積大,堆積時間較短,但文化內涵豐富而重要,具有都邑遺址的規模和性質;遺址地處黃河南岸古敖地範圍內,其文化年代屬白家莊期,接鄭州商城而繁榮,同時歷時較短,合於仲丁遷隞的歷史記載;遺址中大量岳石文化因素長方形穿孔石器的出現,或可以和仲丁征藍夷的歷史相對應。

所以小雙橋遺址是目前所發現的處於鄭州商城和安陽洹北商城之間的惟一一個白家莊期的、具有都邑規模和性質的遺址,它的發現預示著商都地望等夏商文化探索中的許多重大學術課題的研究將有新突破,是夏商周考古學上的一個重大發現。

2006年5月,小雙橋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開國立都之肇造⑩:商代殷都考

商代殷都考作者:閻鐵成殷是商代一個十分重要的地望,不僅曾為商都,而且商王朝亦因為以此為都而被人們稱為殷商王朝。但是,商代之殷究竟在何處,歷史文獻未曾交待清楚,近代的一些說法也未曾展開認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