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縮世界史的「大英百物展」在上海有何不同,布展現場看究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即將在上海博物館開幕。

剛剛結束在國博的展示,來自大英博物館的100件組文物自京抵滬並開始布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今天在現場發現,全球巡展到第9站,這號稱「百物」的100件組文物,或許將在上海博物館以全新的形式講述這同一個關於人類的故事。

上海博物館2樓第二展廳,文物的點交、展廳布置等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著。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即將在上海博物館開幕。

文物的點交、展廳布置等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今天(6月16日)下午走進上海博物館2樓第二展廳,觀摩了大英與上博組成的團隊在展廳工作的現場。

「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恰如這句古諺所說,澎湃新聞記者在布展現場也看到了一場完全不同於此前8站的「大英百物展」。

展廳現場的工作人員

不同之處從序廳開始

當澎湃新聞記者走進展廳,序廳幾乎已布置完成。

序廳僅有一件文物,公元前600年的埃及佘盆梅海特內棺莊嚴地躺在透明罩正中,木質內棺上的彩繪已經栩栩如生。

正在緊張布展的上海博物館展覽部王佳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我們對佘盆梅海特內棺的展示,與剛剛結束的國博的展示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國博,這件文物的棺蓋是打開的,觀眾看到棺蓋內側的圖像。

上博展廳的高度不夠,因此我們就把棺蓋闔上了。

這樣能讓觀眾直接欣賞到整副內棺的全貌,至於缺失的蓋內側的圖像,我們製作了巨大的展板,配合文物展示。

公元前600年的埃及佘盆梅海特內棺

應對暑期熱潮,全部文物都有展櫃

展廳內,大英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組成的團隊正在緊張地忙碌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遇見大英博物館國際巡展部項目協調人林賽·尤埃爾(Lindsey Youell)的時候,她正在擺弄著劉易斯棋子。

似乎是不滿意目前擺放的位置,她嘗試著把棋子調換幾下位置,在一旁的上海博物館展覽部王佳告訴記者:「為了配合我們設計的觀眾參觀路線,這組著名的劉易斯棋子可能會都朝向同一面,但它又被布置在中心展櫃中,所以繞到側面和後面也要能讓觀眾欣賞到它。

」這時候,有上博方面的布展人員拿來事先準備好的有機玻璃制道具,雙方開始嘗試把這組棋子墊高一點展示是不是更合適。

林賽·尤埃爾(左)等正在布置劉易斯棋子

劉易斯棋子,海象牙,約公元1150—1175年,發現於劉易斯島,可能制於挪威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布展現場有不少大件的展品,如一些雕塑作品裸露展示著。

林賽·尤埃爾告訴記者:「這次展覽的所有展品都會被『罩』起來。

」聯想到即將到來的暑期觀展熱潮,這或許是對文物安全最妥善的保障。

而在大英博物館與該展覽全球巡展的其他場次,有部分大型的雕塑作品是裸露展示,並不用展櫃罩起來的。

正在布置中的展廳

王佳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每一個展櫃內,我們都會布置測溫濕度的裝置,每一個裝置的實時數據都會傳送到後台,便於統一監測與管理。

大英方面對於文物環境的要求特別高,要求我們在展覽最開始的一個階段,要每天提交給他們溫濕度的環境數據。

已經布置好的一部分展廳

同樣100件來自大英的文物,跨過長江,展覽的名字不同了

來自大英博物館的100套文物,因為其獨特的講述歷史的方式,藉助文物的視角來遨遊世界歷史,彰顯了「以物述史」的獨特魅力,也啟迪了觀眾思考自身與人類創造物之間微妙的關係,在世界各地都大受歡迎,在來到上海博物館之前,已經走過全球8個展示場館。

記錄了大洪水的泥版

就在剛剛結束不久的在北京的展示中,這一批文物以「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為展覽名稱,接待了大批觀眾。

當大英「百物」在全球走到第9展,自京抵滬,在上海博物館獲得了「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的新名字。

一組莫切武士造型壺陶,公元100—700年,秘魯

林賽·尤埃爾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事實上來自大英博物館的100件展品細分下來總共有234單件,有很多展品是由多件構成一組的,總共有這樣100組。

」據悉,其中有9件來自中國,其中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青銅簋、元代的青花瓷盤、唐代劉廷荀墓的文官俑和現代生產的太陽能燈具等。

唐代劉廷荀墓的文官俑

雖然在不同展示地點會擁有不同的展覽名稱,「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from the British Museum」的內涵不變。

布展中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半身像,即將被展櫃罩起來。

可以說100件展品和此前在國博展示的完全一樣,但陳列設計是上博自己的。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仲謀告訴澎湃新聞:「這次在上海展出的展品和之前在國博展出的完全相同,但我們在布展方式上會有自己的特色,展簽也由上博展覽部重新翻譯。

因此,即使展品相同,具體的介紹文字與展示方式仍然會有區別。

記者在現場看到,展廳內共有7個視頻播放設備。

王佳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這些設備將會配合重要的展品,展示與文物相關的信息。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不僅展覽現場的展簽文字與配合展覽的道具與手段與此前的展示不同,展覽配套的圖錄也完全由上海博物館方面自己編制,與此前的展覽擁有不同的內涵。

與國博收費50元的特展形式不同,在上海博物館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依然延續了上博免費開放的傳統,同時還會開放夜場參觀。

工作人員正在布置展廳

第101件展品將開幕當天揭曉

該展覽在世界各國巡展至今,每一個巡展場館的東道主都要為這部「濃縮的世界史」增添一件能夠代表人類社會當下進程的物品作為第101件展品。

「這意味著我們的『百物』與此時此地的關聯,也意味著展覽將延續至未來。

」林賽·尤埃爾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

國博「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出現場展示的第101件文物,「宣布中國重返世貿組織的木槌和中國重返世貿組織的簽字筆」。

2014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美術館展出時,第101件展品是足控汽車;2015年,在日本神戶市立博物館展出時,第101件展品是一種新的記錄資料的媒介,即熔融石英玻璃;2016年在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展出時,館方選了一件被世界認可的澳大利亞創新產物作為第101件文物,即1992年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研發的無線區域網絡試驗台,它是現代Wi-Fi的前身;此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時,「宣布中國重返世貿組織的木槌與簽字筆」作為第101組展品參展,顯示了當代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努力,以及始終對世界敞開中國大門,為全球經濟穩定、增長做出貢獻的意願。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曾報導過上海博物館於微信平台上徵集第101件展品公眾方案的新聞。

據悉,目前上海博物館的第101件展品已經選定,而答案則要等到6月28日展覽開幕時才揭曉。

上海博物館門外的大英百物展海報

【展覽信息】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from the British Museum)

地點:上海博物館第二展廳(上海市人民大道201號)

展覽連同序言部分在內共分九個單元:

序言

序言部分僅有一件展品,即一套屬於古埃及女貴族佘盆梅海特的木棺。

這個製作於公元前600年的木棺初看起來和人們常見的古埃及木棺並無二致,但是經過分析研究人們發現,它的全部材料都來自埃及以外的地區:木料來自於黎巴嫩,黃金來自努比亞,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瀝青來自兩河流域。

這個普通的木棺試圖向觀眾表達,在早期文明時代,世界範圍內的交流合作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第一單元:開端(200萬年前至公元前2500年)

250萬年前,第一批工具被人類祖先在非洲製作出來,從此與我們建立起聯繫。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古老文物——奧杜威石質砍砸器,就是這些工具之一。

人類的祖先利用這些工具切割動物軀體,砸碎動物骨骼,以獲得營養豐富的骨髓,令其他食肉動物望塵莫及。

得益於對這些工具的使用,人類變得越來越強壯,大腦也愈來愈發達。

工具伴隨人類走出非洲,進入包括美洲在內的新世界。

大約1萬年前,在末次冰河時代結束後,世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遊牧的狩獵者發現了種植穀物和馴化動物的方法,逐漸轉變成定居的農人。

定居生活需要各種不同的物品,工具使農業成為可能,也讓生存更容易。

公元前6000年的鳥形石杵傳達出這樣的信息:人類如何通過加工有毒食物從而拓展了食譜範圍,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地區的環境。

奧杜威石質砍砸器

鳥形石杵

這一部分中的許多物品既精美又實用。

很明顯,人們很早就渴望製作精美物品,甚至在末次冰河時代,就已經開始繪畫和雕刻。

在此後的上千年時間裡,人們為製作美觀而實用的器物絞盡腦汁,尤其青睞玉石這類珍稀物質。

本單元中的部分展品,將揭示人類現有生活方式的諸多方面在公元前2500年前即已落地生根,並共同講述人類及其創造物深邃複雜而又激情四溢的故事。

第二單元: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

定居農業形成之後,人類社會發生的最重大變化就是大型城市和國家的出現。

在東亞、南亞、北非和中東豐饒的河谷地帶,人們第一次以超過幾百人的規模聚居在一起。

進而,新的生活方式引發了器物的革新。

人口眾多的大城市需要加強管理,文字應運而生。

早期文字多書寫在竹子等易碎的有機物質上;而在中東地區,文字則被印在泥板上,許多得以保留。

文字不僅用於記錄,很快又得到更多創造性應用,在那些泥板上還發現了早期文學作品。

公元前7世紀的「大洪水」記錄板,用楔形文字書寫了人類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的部分篇章,其內容與《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極為相近,而時代則比後者早400年左右。

印度文明印章,公元前2500-前2000年,出土於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哈拉帕

許多遺物發現於新城市中心,表明商業網絡已經連接起城市與國家。

金屬冶鑄這門新技術使人們最終創造出複雜的青銅和黃金製品。

伊拉克南部烏爾王陵出土的王后豎琴上,就鑲嵌著青銅和黃金裝飾。

王后豎琴

第三單元 權力與哲學(公元前700—公元100年)

在大型中心城市建立之後,許多邦國開始眺望邊境以外的世界。

依靠領導威權和軍事力量,一些城市和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逐漸膨脹成帝國。

在辛納克里布國王統治時期,亞述帝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公元前700左右的亞述浮雕,就是這個帝國強大的象徵。

與此同時,征服了埃及的古實王國奉行文化拿來主義政策,吸收了許多埃及傳統,包括建築、宗教和喪葬習俗。

公元前644年的塔拉哈卡「沙伯提」雕像,表現了這一主題。

亞述士兵浮雕石板

第四單元 儀式與信仰(公元1—800年)

縱觀世界與歷史,不同的宗教都藉助器物使人靠近他們的神。

這一單元中的器物均與信仰和社會儀式有關,其中許多是隨葬品,引導我們直接面對當時社會的信仰和夢想,幫助我們理解那些消逝已久的儀式的複雜性。

薩珊國王狩獵盤,公元309-379年,可能制於伊朗

儀式性球賽腰帶,公元100-500年,墨西哥韋拉克魯斯

隨著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西歐的器物上開始裝飾新的宗教符號,曾經流行整個帝國的舊信仰開始衰落。

與此類似,在中東地區,新宗教的出現導致了地方信仰的消失。

隨著瑣羅亞斯德教、猶太教、基督教,尤其是最終改變整個地區宗教版圖的伊斯蘭教的到來,阿拉伯半島上曾存在的數百本土神靈被遺忘了。

公元2至3世紀的阿拉伯銘文青銅手,展現了伊斯蘭教到來前葉門地區獨特的宗教信仰。

阿拉伯銘文青銅手

第五單元 貿易與侵略(公元300—1100年)

公元800年左右,中東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被兩個超級大國控制,分別是中國的唐朝和伊拉克的伊斯蘭阿拔斯王朝。

他們支配著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上的巨額貿易;依靠商人和駱駝組成的商隊,香料和絲綢等奢侈品得以在絲路上流通。

因為對東方奢侈品的需求持續高漲,這類貿易活動在中世紀早期達到鼎盛。

公元4世紀製作的霍克森胡椒瓶,其珍貴的材質和奢華的裝飾,表明香料在中世紀西方有著怎樣的價值。

霍克森胡椒瓶

同時,另一個複雜的貿易網絡也興盛起來,即以印度洋為中心,依靠季風和眾多港口,將數千英里內的不同國家聯繫起來的海洋貿易網。

無論在陸路絲綢之路還是在印度洋,人口和貨物的流通並無限制。

在西歐,野蠻入侵與和平聯盟改變著政治版圖。

藉助這兩個策略,查理曼大帝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第一次統一了大部分歐洲,並引領了一場匹敵古羅馬文明的文化復興。

在歐洲其他地區,憑藉土地和白銀,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變得富有。

維京人既是作為廣為人知的入侵者,也是幹練的商人,他們逐步建立起西起北美、東到撒馬爾罕的貿易網絡。

第六單元 變革與適應(公元900—1550年)

公元900至1550年是一個在藝術和技術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時期。

世界範圍內,從經濟學到天文學等各方面的發展促進了尖端和精美器物的創製。

本單元探討一組中世紀的文物,有的體現了新理念;有的則通過對舊器物與舊技術的革新以適應新時代的變化。

丟勒的《犀牛》,公元1515年,德國紐倫堡

這一部分中的許多器物表明:人們需要製作美麗的器物以表達宗教信仰。

在西歐,基督徒們製作裝飾繁複的鎏金聖像,作為通向天堂的窗口。

在墨西哥,一件神秘的女神雕像講述了宗教的變化,也揭示了阿茲特克人與其鄰人瓦斯特克人之間的文化聯繫。

中世紀也是一個巨大創新的時代。

燒造於中國元代的青花瓷主要用於出口中東市場,之後才逐漸成為代表中國文化的藝術品。

元青花瓷盤

第七單元 邂逅與連結(1500-1800年)

16世紀,歐洲的探險家成功環繞地球一圈,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旅行。

在這個世界歷史的轉折時期,此前毫無聯繫的區域文化被緊密連結在一起,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時代開始了。

探險通常導致對資源和人力的攫取。

從此,歐洲人開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深刻影響了世界各地。

帝國主義帶來貿易和經濟的擴張,還導致了空前規模的奴役和掠奪。

本單元的一些展品講述殖民壓迫下的悲慘故事,介紹發生在中南美洲的殖民活動,這些活動使西班牙成為現代世界早期最富有的帝國,卻毀滅了當地社會。

貝寧飾板:奧巴與歐洲人,1500-1600年,奈及利亞貝寧城

歐洲的科學家和探險家,比如約瑟夫·班克斯和詹姆斯·庫克,推動了文化轉型,並永久改變太平洋地區的生活方式。

環球紀念章,就是紀念英國德雷克船長繼麥哲倫之後進行的第二次環球航行。

對於夏威夷等海島的居民來說,歐洲人是數百年來登陸的首批陌生人。

他們到達海外也使基督教通過傳教士和皈依者傳播開來,並帶來一種新的洲際貿易,其商品是宗教用品,用各地貴重原料製成,例如印度的象牙。

彼此陌生的文化不期而遇,既有成果,也有衝突。

在貝寧(現在的奈及利亞),奧巴(貝寧的國王和精神領袖)和他的臣民從與葡萄牙人的貿易中獲利;而在北美洲,歐洲人與土著社會之間的友好貿易卻迅速讓位給爭奪土地和資源的暴力戰爭。

在世界其他地區,政治版圖的改變,或促成妥協和融合,或引發分裂和戰爭。

在爪哇,新宗教興起的同時,舊傳統仍在延續;而在歐洲,宗教矛盾和教派分歧則導致了數十年的激烈衝突。

環球航行紀念章

第八單元 我們創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19世紀,一場工業革命席捲了歐洲和美國,其標誌是工廠及大規模生產的誕生。

歷史上第一次,從茶具到徽章,大多數物品都能以較低成本被大規模生產出來,並為個人所有。

為滿足新興工業對原材料的需求,複雜的國際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並導致新興經濟、政治強國的出現。

這是一個歐洲帝國的時代,殖民統治遍及全球。

20世紀是一個矛盾衝突和社會變革空前激烈的時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碰撞不斷加劇。

世界各國反抗殖民統治,歐洲戰爭引發了兩次前所未見的世界大戰。

對衝突的體驗深刻影響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尤其反映在藝術家和工匠製作的物品中,它們試圖清晰地講述戰爭或和解。

在俄國,一場革命帶來了貧弱和饑荒,情感強烈的藝術隨之被用於蘇維埃的宣傳。

在阿富汗,一件傳統手工編織掛毯適時記錄了20世紀80年代蘇聯的入侵;而內戰結束之後,在莫三比克工作的藝術家利用廢棄武器創作雕塑——母親,表達從血腥中覺醒後的強烈希望。

如今,得益於塑料和其他廉價材料的使用,人類正製造出更多的物品。

同時,人們也逐漸意識到一次性用品對環境和全球資源的影響,並通過製造品表達和應對這些焦慮。

2005年中國深圳生產的太陽能充電電燈代表了當下人們應對環境惡化的努力,以及對清潔能源的渴望。

我們繼續環繞於傳達希望、憂患與獨創性的物品中——這些創新和有趣的物品支撐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世界與未來緊密相連。

太陽能燈具與充電器

在這部包羅萬象的展覽中,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有引人入勝的故事,而這100件(組)展品的組合,則構成了一部絢爛多彩的世界歷史。

這個展覽並非只是回顧歷史,而是肩負著通過解讀過去而創造未來的使命。

【講座信息】

11場展覽同期講座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月內即將在上海博物館盛大登場。

從近200萬年前人類製作的石器,到生產於7年前的太陽能燈,從中國傳統的青銅陶瓷,到遙遠海島上的原住民飾物,百件展品呈現的世界史精彩紛呈,令人驚嘆。

濃縮世界文明的11場講座與您相約上博。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探索大英博物館藏品的方法

主講人:貝琳達·克里勒(大英博物館策展人)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古埃及「末日審判」思想的流傳

主講人:顏海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地點:上海博物館觀眾活動中心

拉美西斯二世和他的時代

主講人:顏海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地點:上海博物館觀眾活動中心

最獨特的文明標本——中美洲文明的故事

主講人:李新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瑪雅名城的中國龍——科潘傳奇和新發現

主講人:李新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阿姆河寶藏——古波斯帝國對絲綢之路的貢獻

主講人:林梅村(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地點:上海博物館觀眾活動中心

洪水與創世

主講人:拱玉書(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教授)

地點:上海博物館觀觀眾活動中心

從大英博物館展品看黑非洲文明的魅力

主講人:沐濤(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地點:上海博物館觀觀眾活動中心

遠古人類的世界

主講人:陳淳(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

地點:上海博物館觀觀眾活動中心

地理大發現和世界各地由此產生的聯結

主講人:張箭(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地點:上海博物館觀觀眾活動中心

世界文明與世界宗教

主講人:卓新平(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

地點:上海博物館觀學術報告廳

重要提示:講座為免費項目。

觀眾活動中心每場限額100人,學術報告廳每場限額300人。

參加活動需提前報名,請登錄上海博物館官網(www.shanghaimuseum.net)「活動」欄目、下載「上博活動」App或關註上海博物館官方微信(微信號:SH-Museum)在線預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