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下神秘的洋海人,出沒在吐魯番的西方薩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疆火焰山下有片神秘的土地叫作「洋海」,考古學家在這裡挖掘出一片不為史書所載的大型墓園。

這片洋海大墓今天已經成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國保單位」,它的國寶價值在哪裡?考古學家研究認為洋海人很可能就是吐魯番這片處女地迎接的第一批遠方來客,洋海墓群一次次的驚世發現,漸漸為我們描繪出吐魯番盆地的史前文化風貌。


「洋海」這兩個漢字會讓人產生出關於廣袤海洋的聯想。

實際上,洋海只是一個村莊名的音譯,在當地的語言系統里,這兩個音節意味著「平坦的地方」。

這正是對洋海墓地所處的地理環境最簡單而又最準確的描述。

靠近新疆吐魯番著名的火焰山,洋海至少在三千多年裡都保持著這樣的模樣:極度的乾燥,而且地勢相對平坦。

這也使得沉睡在這一片土地上長達三千多年的大型墓地得以保存。

洋海古墓在考古學上的巨大價值,是它的年齡。

如果一座墓葬能夠將一個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向前推進哪怕數百年,都將意義非凡。

而吐魯番地區以往出土的墓葬,如蘇貝希、交河等,斷代指向都是公元前幾世紀,也是早期鐵器時代的事。

那麼如此巨大的一片洋海古墓群,能否將吐魯番的史前文化再向遙遠的古代推進一步?

對於新疆的歷史記載,在《史記》以前就幾乎沒有什麼信史了。

1928年是吐魯番學的一個重要時刻,中國現代考古學家、西北史地學家黃文弼從那一年開始4次到新疆考察,撰寫了《吐魯番考古記》,第一次向現代人提起了「洋赫(洋海)」這個名字。

火焰山地區的地表水非常容易滲入地下,於是人們在這裡開掘一種地下井穴——坎兒井來澆灌農田。

1988那年冬天,附近村民的鐵鍬挖開的不是井穴,而是一個驚人的發現:吐魯番地區最古老、規模最大的一片青銅時代的古墓群重見天日。

在中原考古占據中國考古的重要比重時,西部地下埋藏的秘密長時間沒有人去追究,直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吐魯番地區陸續有大規模的驚世發現,一些關於「洋海」的出土文獻(文書、墓誌等)開始顯山露水,向人們顯示歷史上的確存在過一個叫「洋海」的地方。

位於火焰山南麓荒漠戈壁上的洋海墓群分布在相對獨立的3塊台地上。

台地成長條形,南北走向,每塊台地都相當於2到3塊標準足球場(68米×105米)那麼大。

墓地周圍是寸草不生、覆蓋著戈壁小礫石的沙丘和土梁。

台地上密布的墓葬布局嚴謹,總面積約5.4萬平方米(合7.5個標準足球場)。

在洋海墓地發掘時,墓室內經常會發現干刺蝟。

據說刺蝟很敏感,是瘟疫先知者,有沒有刺蝟是薩滿選擇居住地的依據。

——難道21號墓和90號墓是因為有刺蝟被洋海人選定為死後的居所?這些干刺蝟是不是洋海人親密的夥伴,或者,神靈的一種?

在充滿了神秘氛圍的薩滿巫師墓里,還出土了一樣樂器——箜篌,在洋海已發掘的500多座古墓中這樣的箜篌共有3件。

「箜篌出土的時候我們很激動,因為這是新疆第二次在墓葬中出土這種古樂器,它們保存得特別完好。

但是,復原後的箜篌根本彈不出令人期待的音韻,這是有原因的。

」呂恩國說。

在敦煌千佛洞和新疆大量石窟壁畫中常見的箜篌出人意料地出現在洋海,雖然它並不能彈奏出人們期待的音律,但是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洋海時代的箜篌並不是人們用以取樂的樂器。

「箜篌之音可傳向天際。

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新疆吐魯番,巫師在超度亡靈時,彈撥箜篌是為了通知上天又有一個靈魂升天了。

」專家這樣解釋。

廣義上的薩滿教是世界的,薩滿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現象,是在原始信仰基礎上逐漸豐富起來的民間信仰活動。

但是狹義上的薩滿教就是指阿爾泰語系的民族信仰,洋海算是填補了新疆地區處於青銅器時代或者更早時代薩滿文化的空白。

「洋海薩滿」是南遷的遊牧者帶入吐魯番的又一個重要文化特徵,呂恩國說:「在古代的北亞、中亞、北極地區、北美和非洲的一些地方,薩滿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薩滿教崇拜萬物有靈,宇宙分天上、人世、陰間三層世界,當時的人們認為薩滿巫師可以祛魔、醫病並將死者的靈魂帶到靈界去。

箜篌可能最初是巫師的法器,從法器到成為真正意義的樂器有一個漸變的過程。

所有這些「薩滿猜想」在過去是缺少實際例證的,「洋海薩滿」證明在史前文明時代,薩滿就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為深受生老病死之苦的人們尋求死後解脫之道。

大量的在吐魯番從沒有發掘過的彩繪陶器、青銅器、鐵器、骨器、石器、木器、編織物讓領隊呂恩國意識到洋海古墓已經不是人們想像中的普通墓葬,洋海古墓展現在考古隊面前的是一個異常特殊、異常豐富的世界。

如果要在史前文明的大地圖上畫箭頭,薩滿教的起源遙指向西,彩陶的使用則呼應著東方。

是不是在遙遠的三千年前,文明的腳步隨著遊牧的人群四處鋪陳的時候,東方的色彩就已經重疊上西方的畫布?

讓我們暫時把視線從新疆挪開,投向整個的古中國大地。

在我國史前文化中,彩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個因素,最早的彩陶發現在河北磁山和河南裴李崗,大約距今六七千年;距今約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以出土大量精美的彩陶而著稱,而分布於甘肅省和青海省黃河上游一帶的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特別發達,不僅數量超乎尋常的多,工藝水平也發揮到了極致。

但是洋海的彩陶上的連續三角紋圖案,偏偏只在吐魯番地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烏魯木齊市的史前墓地這一文化圈有所發現。

在新疆其他地區、西亞、中亞地區卻從沒有發現過,這無窮無盡的三角形圖案是否對應了洋海人某種特殊的偏愛?

專家再三研究這些以三角紋為母體構成的變形圖案,一個不經意的提醒讓他們留意到,三角紋不但在陶器中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在木桶、服飾上也屢見不鮮。

考古專家終於想到:在薩滿教盛行的時代,古洋海人發現紡織物不易破碎,不怕摔,而陶罐正好相反,於是他們便將織物上的圖案繪於陶器之上,希望藉此賦予陶器不易破碎的性能,從而延長其使用壽命。

牧草肥美、小河湍湍,洋海人選擇的不僅是一處休養生息的自然寶地,也是一處利於東去西來的便利通道。

後來,他們就在這處東西文化碰撞之地定居下來,並且在生活中處處享受著文明十字路口的種種好處。

三千二百年前,新疆遼闊的土地上,從遙遠的天邊走來一群人,他們戴著高高的帽子,臉龐雖然被風沙刻上了痕跡,卻仍掩蓋不住分明的稜角。

在他們的身後,是更加遙遠和陌生的歐洲大陸。

這群人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可能有數十人,或者上百人,他們中的「老人」按我們的計算方法只有30多歲。

不到20歲的男女是這個群落里的主要勞動力。

他們走到吐魯番盆地,停下了腳步。

他們已經走了很久,終於看到了一片綠洲。

雖然這片綠洲實際上非常狹小,但是對於長途跋涉的他們來說,這裡無異於天堂。

——這個地方就是洋海,他們就是最早的洋海人。

隨著生活的逐漸安定和規律,洋海人也學著用過路客帶來的種子種植糧食。

到了鐵器時代早期,在洋海的東南方一帶,草地上到處生長著苦豆子、小獐毛、稗子、小花紫草、虎尾草等雜草和多刺植物黑果枸杞等灌木叢,濕地中生長著蘆葦和香蒲,河邊長著茂密的柳樹,草地外圍的沙漠中生長著胡楊、檉柳和駱駝刺,其間穿行奔跑的小動物主要有刺蝟和兔子,他們將這美麗的景色鐫刻在木桶上。

洋海人是一群剽悍的草原牧人,他們將生前隨身攜帶的弓箭、馬鞍轡、環首刀也一併帶入了自己的墓葬中。

出土的弓箭和製作弓箭的工具,證明洋海人是了不起的能工巧匠,他們製作的弓箭即使放到今天仍能大放異彩。

洋海的弓是世界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好、數量最大的一批弓箭文物標本。

最出彩的是那一束箭,其中有鐵、角、骨、木質的四種箭頭,箭杆的粗細也不相同,想必可用來射獵大小不同的走獸和飛鳥。

馬是洋海人最為親密的戰友,所以馬身上的配件也格外講究。

為了騎行的舒適,洋海人用對稱的兩塊厚皮墊從一面縫合,中間填塞鹿毛,前後鞍橋採用多填充鹿毛使其加厚的辦法略高於鞍墊中部而凸起。

一千多年平靜的日子就這樣過去了。

新疆大地上或許發生過戰爭或者災禍,但是這些已無從追尋。

無論是東風西漸,還是西風東漸,在洋海人看來,都不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因為那時候的世界,還沒有被人劃定疆土,所有的人都可以追著水草自由遷徙。

——在時光過去了兩千年以後,才有好奇的我們懷著無數的疑惑叩問洋海的傳奇,洋海人究竟從哪裡來,又如何消失?這成為一個真正的命題。

洋海人是一夜之間離棄了祖先的土地,恢復遊牧先民的本性,還是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漸凋零?其實,在歷史的眼裡,這一切何嘗不是過眼煙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吐魯番火焰山下屢次發現千年乾屍

1993年10月9日 (農曆八月廿四),火焰山腹地發現千年乾屍。1993年10月9日,在新疆著名的火焰山腹地,考古工作者發掘出10餘具2000多年前的古乾屍,他們全都身著毛皮衣服、鞋子和新奇的毛...

新疆發現最大史前古墓群:洋海古墓群

洋海古墓位於新疆鄯善縣吐峪溝鄉洋海夏村西北、火焰山南麓的戈壁沙漠地帶。,有一片總面積約為5.4萬平方米的古墓群。2003年3月,新疆文物考古部門對鄯善縣海洋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考古隊經過發掘,...

讓文物說話 · 讓歷史發聲

讓文物滋養心靈讓歷史照亮現實行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本期帶您走近吐魯番博物館了解《箜篌》箜篌箜篌也稱為豎琴,一種古代的彈撥樂器,是吐魯番先民在舉行重...

新疆吐魯番加依墓出土400餘件彩陶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朱羿實習記者黃珊)記者從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獲悉,經過半年多的考古發掘、文物清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吐魯番學研究院在吐魯番加依墓地共同發掘出土400餘件陶器,這是...

深埋地下的神鏡之謎:鏡從何處來

中國早期銅鏡起源之爭中國銅鏡起源研究始自20世紀初。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數千件珍貴的青銅禮器里,發現4面紋飾銅鏡,考古學家高去尋先生據此提出中國銅鏡起源於本土的觀點,被廣泛接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