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貓兒嶺新發現古墓葬27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墓葬年代從戰國時期至西漢初期以及明清時期,面積700餘平方米 加上此前發掘出的160多座古墓,這裡成為我省時代序列較完整、時間跨度較長的墓葬群之一

墓葬全景圖俯拍

1、M22墓中出土的陶器組合

2、銅布幣

3、銅刀幣

山西日報客戶端綜合 日前,為配合晉中市榆次區東都小區的建設工程,晉中市考古研究所組織工作人員對該項目占地範圍內勘探發現的古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共發掘墓葬27座,面積700餘平方米,墓葬年代從戰國時期至西漢初期以及明清時期,其形制包括豎穴土坑墓、豎穴偏室墓和土洞室墓3種,共出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玉石器、骨器、料器等各類器物240餘件(套)。

新發現的27座古墓葬集中在貓兒嶺墓葬群。

我省考古工作者從1984年6月開始在該墓葬群挖掘,已發掘出古墓160多座,出土文物計有1700餘件。

該墓葬群時間跨度2000多年,從戰國時期到清代時期的墓葬均有出現,是我省現存的時代序列較完整、時間跨度較長的墓葬群之一。

鑒於考古遺存的不可再生性,在墓葬的發掘清理工作中,考古人員除通過文字記錄、線圖繪製、影像拍攝等傳統方法記錄墓葬資料外,還對整個墓地及所有墓葬運用多視角影像三維重建技術生成三維模型、正射影像圖等數字成果,全面記錄墓葬空間信息,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墓葬原貌,便於相關人員進一步研究。

本次考古發掘,充實了榆次貓兒嶺墓葬群的墓葬資料,充盈了從戰國時期到清朝時期,古人的喪葬文化以及貓兒嶺墓葬群文化的內涵,延續2000多年的喪葬習俗也通過考古發現逐一再現,是我省時代序列較完整、時間跨度較長的墓葬群之一,對於考古工作來說非常珍貴,並且完整的墓葬群文化序列也為我們了解和研究當時社會的葬俗、社會生活乃至榆次地區的歷史文化提供了一批珍貴的物質資料。

貓兒嶺墓葬群位於榆次東北部的丘陵地點,從1957年開始,山西省文管會就曾在此進行過測定,地下埋藏有上起戰國,下迄明清的墓葬,說明在一定時期內這個地方就是喪葬區,而且是古人眼中的「風水寶地」。

該墓葬群以戰國時墓葬居多,墓葬形制多為土坑豎穴墓。

基坑都比較深,有深四五米的,也有深八九米的。

這些葬具、棺槨都已腐朽,出土的隨葬品比較豐富,有陶器、銅器、玉器、石器等。

此次考古發掘為該墓葬群增添了新的「成員」,用更加詳實的出土文物如實地反映了榆次地區2000年來的社會發展史。

不過另據考古工作者介紹,目前該墓葬群內,還有大量的古墓尚待發掘。

○考古發現

本次發掘的墓葬內不同的形制和出土物,印證了存在的不同時代。

其中,豎穴土坑墓共發現有17座,時代推測為戰國晚期到西漢初年;豎穴偏室墓1座,時代為戰國晚期。

這18座墓葬排列有序,相互間沒有打破關係,多數為成組的夫妻異穴合葬墓,男性墓均在女性墓右側,可能為一族墓地。

部分墓葬壙底有生土二層台,僅2座墓有壁龕,基本都有腳窩,壁面多殘存有橫向、縱向及斜向工具痕跡,有寬窄兩種。

不少墓葬近底處壁面出現外凹不平整的現象,推測是取土填塞槨與墓壁間空隙以加固木槨所致。

葬式均為仰身直肢,男性墓葬8座,女性墓葬7座,未知性別者3座。

這些墓葬中出土的遺物以陶器為主,且多是小型明器類陶器,器類有鼎、豆、壺、甗(yǎn,古代炊具,相當於現在的蒸鍋)、匜(yí,古代盥洗時用來注水的器具)、盤、缽/碗、罐等,其他出土器物有小件銅器、鐵器、玉石器、骨器,包括銅帶鉤、銅鏡、銅削、銅印、銅布幣、銅刀幣、鐵帶鉤、鐵錛、小鐵刀、瑪瑙環等,共計160餘件(套)。

其中,較有特色出土物為M9墓中的銅印璽,這件銅質的印璽為瘦高權形印體,圓形印面,印面上寫著一個「悊」(zhé)字,說文解字中為「敬仰」的意思;在M14和M1墓葬中,還發現有大量的銅布幣和銅刀幣,布幣有平首尖足布和平首方足布兩種,面文有 「平州」「平周」「晉陽」「茲氏半」等,均為趙國時期所鑄造的錢幣,上面的文字大多代表地名;刀幣有燕明刀和趙白人刀兩種,明刀面上寫著「匽」,同「燕」字,背面寫著「左上」「右中」「左千」「內」「內六」「貨」等,白人刀面上寫著「白」字,背文為符號「△」。

除土坑墓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不同形制的土洞室墓葬,其中明代墓葬4座、清代墓葬5座,分別為兩家族墓地。

出土遺物有黑釉瓷罐、陶盆、銅錢、銅扣子、骨扣子、料器扣子、買地券(方磚)、符瓦、文字磚、泥人俑、銅頂戴、骨簪等80餘件(套)。

考古工作者發現,明代墓除M1外均為遷葬墓,有放置鎮墓石的習俗。

4座清代墓排列有序,其中有一個賈氏家族墓,時代已到晚清。

晉中市考古研究所賈志斌介紹,該墓葬群埋葬的人並無帝王將相人物,但對於學術研究而言,裡面的出土物詳實地再現了老百姓的生活,一些器皿是老百姓生活的再現,彌補了歷史文獻和記載的空白,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生活,這實屬難得。

山西晚報記者 孫軼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榆次貓兒嶺事件,晉中人永遠的恥

2007年6月9日,山西省文物局通報了十起違反文物保護法的警示案例,希望通過公布這些案例,使全社會更加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其中第一起就是「榆次市貓兒嶺古墓葬損毀事件」—— 1983年,原榆次市政府...

山西晉中貓兒嶺墓葬群新發現古墓葬27座

光明日報太原6月24日電 記者李建斌日前從山西省晉中市考古研究所獲悉:經過兩個月的考古發掘,考古工作者在該市榆次區貓兒嶺墓葬群新發現了戰國至西漢初及明清古墓葬27座,墓葬形制有豎穴土坑墓、豎穴偏...

山東煙臺發現戰國到魏晉大型墓葬群

內容摘要:西漢墓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銅器和鐵器,陶器主要是罐、壺、奩,銅器有銅鏡、帶鉤、銅印章和銅錢等,鐵器為鐵劍、鐵削。由於該墓遭到破壞,因此發現的隨葬品數量很少,只在前墓室發現2件陶耳杯、...

西藏阿里札達縣曲踏墓地的發掘

2015年5—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對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曲踏墓地進行了考古調查和發掘,並對噶爾縣加嘎子墓地等遺址進行了調查。

呂蒙崗遺址發掘出古墓葬群

近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了呂蒙崗遺址在最近搶救性挖掘中的新成果——遺址中不僅發現了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墓葬群,而且新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可以進一步證明早在四五千年前,遠古人類在贛鄱地區已經...

固原發現「人面獅身」石雕像

系寧夏首次出土國內鮮見在固原隋唐墓發現石質「人面獅身」像。11月3日,隨著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連通工程暨固原市原州區南郊水廠及總管工程考古發掘完工報告完成,一批珍稀文物浮出水面。其中,在古墓中...

2016年秦文化考古大事記

湖北棗陽郭家廟墓曾國墓地再出重大考古發現郭家廟墓地隸屬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一、二組,坐落在漢水支流滾河北岸。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文化堆積以東周時期墓葬為主,也有戰國晚期、明清時期墓葬。...

合肥新港工業園發現一古墓葬群 出土文物近300件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恐怕很難相信,在兩千年前,我們的古人已經開始使用香薰,一位墓主人好像還是音樂發燒友,死後將自己的愛好帶進了墓葬。昨天,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在合肥新港工業園一處考古現場...

淮南錢郢孜墓群古墓群考古揭秘喪葬習俗

鳳凰安徽8月29日從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獲悉,為了配合高鐵工程建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人員對淮南錢郢孜墓群前期勘探發現的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始於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

新沂高莊發現漢代土墩墓群

光明網05-09 11:31顯示圖片本報訊(記者林剛)在5月8日出版的《中國文物報》考古發現欄目中,刊登了《江蘇新沂高莊發現漢代土墩墓群》一文,重點介紹了我市新沂高莊村漢代土墩墓葬群的考古發掘經...

夏代的政治疆域有多大

老牛坡遺址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燎原行政村範圍內,地勢東高西低,依灞河流向呈西北-東南分布。遺址西起袁家崖村,東至沙河溝,南及灞河二級階地,北達安家莊村南,是一處以商文化堆積為主的大型古代遺...